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两种不同侧卧位纠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活跃期经内诊确诊为枕横位的初产妇192例,随机分成对侧卧位组(A组)和同侧卧位组(B组)各96例,分别采用对侧和同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及胎方位纠正为枕前位成功率、宫口开全所需时间、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①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87例(90·62%),胎儿转至枕前位72例(75·00%),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74例(77·08%),胎儿转至枕前位58例(60·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宫口开全所需时间比较,对侧卧位组比同侧卧位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对侧卧位矫正枕横位,是提高阴道分娩率、加快产程进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在枕后位及枕横位分娩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活跃期为枕后位、枕横位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改变体位组(观察组41例)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41例),观察其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2.9%,对照组的阴道分娩率为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后改变产妇体位,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3.
产程活跃期综合性干预对枕后位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对枕后位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观察组在活跃期不同时相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产妇采取相应体位、徒手扩张宫颈、徒手旋转胎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1),活跃期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增快(P<0.01),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安全、易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程分阶段针对性体位干预对矫正枕后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枕后位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85.7%)高于对照组(61.4%),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第1产程、第2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产程分阶段针对性体位干预,可有效矫正枕后位,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5.
杨求成 《现代医院》2012,12(12):44-45
目的观察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运用不同的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11月份进入活跃期被送入产房分娩的初产妇4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进入活跃期后采取我院原来常规的仰卧截石位待产、分娩,观察组200例在进入活跃期后采用上身直立前倾站、走、坐、跪位或半坐侧俯卧位,若进入活跃期后期或第二产程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则采用胸膝卧位,分娩时均采用半坐卧截石位。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发生率、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上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可减少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51-1352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试产过程中及时发现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母婴平安。方法:将单胎头位初产妇,发生持续性枕后(横)位的46例(观察组)和头位正常92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常导致活跃期时间长、第二产程延长、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产后出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7.
钱红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04-4405
目的:观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阴道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产程进展,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结果: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并顺利经阴道分娩,提高阴道分娩率。结论: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1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处理,观察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自然分娩成功率、产妇阴道损伤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经过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后,阴道分娩率为76.4%高于对照组的58.7%,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程护理干预对头位难产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66例头位难产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产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记录第二产程时间,比较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的时间长于观察组(t=3.241 1,P=0.001 1),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χ2=3.882 4,P=0.048 8),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χ2=3.995 2,P=0.045 6)。结论产程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邹萍 《医疗装备》2020,(5):173-174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门诊胎心监护异常待产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门诊胎心监护异常待产初产妇6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自然分娩率及传感器安放错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传感器安放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门诊胎心监护异常待产初产妇中,可降低传感器安放错误发生率,降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1.
何飞霞  陈可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2-1463
目的:根据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进展情况处理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分娩的3 683例产妇资料,将宫口扩张7~10 cm的21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两组:A组109例经阴道内诊检查确定枕后位且已破膜者,取孕妇胎儿脊柱方向同侧俯卧位、徒手转胎头、产后常规静滴缩宫素2 h;B组109例取随意卧位、无徒手转胎头、产后未常规静滴缩宫素。结果:A组第二产程延长减少23.0%,自然分娩率增加48.6%,产钳助产减少24.8%,剖宫产率降低23.9%,新生儿窒息率减少9.2%,产后出血率减少12%,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的难产率增加,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可减少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枕颈部CT图像进行数据测量,分析颈椎病患者的寰枕和寰枢关节结构性变化以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依据血压检测情况将颈椎病伴有高血压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颈椎病无高血压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颅底至C7椎体下缘。对原始图像应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测量寰枕关节:寰枕关节与中立位夹角(AOJNP)、双侧寰枕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ADBOJNP)、头颅与水平位夹角(ASHP)、寰椎与水平位夹角(AAH)、头颅与寰椎夹角差值(ADSA);寰枢关节:寰齿前间隙(ADI)、寰齿侧块间隙(LADI)、双侧齿突侧块间隙差值(VBLADI)、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AAJNP)、双侧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ADBAJNP)、枢椎与水平位夹角(AAHP)、寰枢椎夹角差值(ADAV)以及寰齿夹角(AOA)。结果:两组AAH、ADSA、ADI、AAJNP(左)、ADBAJNP以及AAH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t=2.68,t=-2.27,t=2.023.81,t=2.28;P<0.05);两组AOJNP(左)、AOJNP(右)、ADBOJNP、ASHP、LADI(左)、LADI(右)、VBLADI、AAJNP(右)、ADAV以及A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枕关节紊乱后寰椎的后移位、左右旋转以及枕-寰-枢关节混合紊乱后寰椎的旋转会牵拉刺激到局部血压相关神经,引起血压升高,其中寰椎旋转错位的相关性最强。寰椎的侧屈及前后屈伸对血压变化无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中芳  李冰  谢慧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16-2619
目的:探讨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时孕妇改变体位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以胎方位为枕后位,在发现产程活跃期停滞开始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与胎儿脊柱相反方向的对侧俯卧位150例及随意卧位1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加速阶段及最速阶段停滞始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为78%及80%,产程减速阶段停滞时,同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的机会为52%,总的胎方位纠正率为70%,总顺产率为69.3%;相应地,对侧俯卧位的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是58%、62%和34%,胎方位的总纠正率为51.3%,总顺产率为45.3%;随意卧位胎方位纠正率分别是30%、32%和18%,总纠正率为26.7%,总顺产率为26.7%。不论产程停滞在加速阶段、最速阶段还是减速阶段,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对侧俯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也比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所有P值均<0.05);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对侧俯卧位相应的对照组及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所有P值均<0.05)。结论:枕后位在活跃期出现了产程停滞,孕妇需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侧俯卧位可有效地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03年1月~2007年11月住院分娩的10 498例第二产程的分娩资料中,选择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持续性枕后位128例(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104例(枕横位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枕前位产妇130例做为对照组(枕前位组),选择条件同枕后位组。比较3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枕前位组相比,枕后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横位组与枕前位组比较第二产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枕前位组比较,枕后(横)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胎儿窘迫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可导致产程延长和母儿并发症增加,正确认识、及时处理枕后(横)位对改善分娩结局、减少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三组不同分娩体位对孕产妇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仰卧位组、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每组100例。比较三组产妇妊娠结局(顺产率、剖宫产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妇疼痛及焦虑感和胎儿心率,评价不同的分娩体位对孕产妇的影响。结果比较三组产妇的顺产率,发现俯卧位和侧卧位产妇顺产率均显著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三组产妇的疼痛及焦虑情况发现,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感和焦虑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量发现,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稍高于仰卧位组产妇,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稍低于仰卧位组产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产妇胎儿胎心正常率发现,侧卧位分娩和俯卧位分娩胎儿胎心正常率显著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在第二产程分娩的过程中采取俯卧位和侧卧位分娩,可以提高孕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焦虑感,胎儿胎心的正常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达到改善孕产妇母儿结局的目的,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有效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某医院为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要素权重并建立评估模型,对该医院进行岗位分类设计,确定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为医院不同岗位之间的评分定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实施特殊体位与徒手配合矫正头位异常对分娩的影响。方法 108例(36~42)周有产兆的孕妇B超及阴道检查确定为脊方位与头方位均异常,改变孕妇卧位与脊方位一致的侧腹卧位与徒手配合旋转胎头,观察阴道分娩情况。结果 ①孕妇习惯性卧位与胎儿脊方位的侧位基本一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胎儿脊方位与头方位基本一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孕妇侧腹卧位与胎儿脊方位一致与徒手配合,其分娩成功率为85.0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④胎头浮或半固定矫正胎方位成功率高,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羊水指数>7cm或<14 cm或较<7 cm>3 cm,矫正成功率高(P<0.05)。结论 在羊水指数正常、胎头浮或半固定,采取同侧侧腹卧位配合徒手法矫正胎位,自然分娩率高。  相似文献   

20.
陈东东  陈佳权  韩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97-2198
目的:探讨孕妇侧卧位的角度与纠正枕后位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0年1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分娩经彩超及产科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无明显产道异常或头盆不称、年龄20~32岁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宫缩时均取跪位,宫缩间歇时,观察组同侧俯卧位(同侧俯卧>90°);对照组对侧俯卧位(对侧俯卧>90°且向对侧旋转后儿头枕部超过12:00)。结果:观察组90%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10%剖宫产;对照组78%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20%剖宫产。结论:侧卧位的角度与纠正枕后位的成功率关系密切。纠正枕后位时可采取跪位(180°)、同侧俯卧位(>90°)、同侧卧位(90°)、及对侧俯卧位(对侧俯卧>90°且儿头枕部超过12:00);若对侧俯卧<90°或对侧俯卧>90°但儿头枕部不超过12:00,胎儿将继续向枕后位旋转;若对侧俯卧胎儿枕部位于12:00,胎位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