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巾动脉,其次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同归系数、OR值、P值分别为1.659、5.256、0.002,1.657、5.241、0.046.(3)颅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5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A1、ApoB、Lp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DL-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32例经MRI、MRA检查的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存在狭窄患者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颅内外狭窄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33.7%)常见。分别主要发生在MCA(64.4%)、PCA(53.8%)。(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49、10.063、3.873、3.311、6.085)。(3)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779、3.593、4.408),高血压、糖尿病、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143、8.179、2.410)。(4)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RP(C-reactive protein,C-反应蛋白)平均值显著高于单纯狭窄的两组(P=0.001、P=0.018),单纯狭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研究人群中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血压、糖尿病为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CRP可能为脑动脉狭窄的炎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具体分布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0-02—2017-02收治的516例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诊治的386例无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同时对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脑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20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构成比为62.0%;88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构成比为17.1%;108例为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构成比为20.9%。376例为前循环动脉狭窄,构成比为72.9%;140例为后循环动脉狭窄,构成比为27.1%。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尿酸(UA)、收缩压、吸烟(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UA、收缩压、吸烟为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2 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化验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 ,其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 1 6 0 7、2 0 97;7 0 97、11 183;0 0 0 8、0 0 0 1。颅内动脉狭窄更常见于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者 ,其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 2 197、9 6 0 6、0 0 0 2。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1 0 9± 0 32 )比非狭窄组 (1 2 3± 0 4 0 )低 (t检验 ,P =0 0 4 2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185例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浆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等血生化指标.结果 (1)正常组、动脉硬化组和动脉狭窄组脑梗死患者高pHcy检出率分别为12.5%、37.5%、57.0%,随颅内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高pHcy检出率增高(P<0.05).(2)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Hcy水平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33,95%CI:1.041~3.967,P<0.05).结论 pHcy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硬化程度有关,是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青年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年龄18~45岁,均行头颅MRI、MRA、颈部血管彩超、血脂等检查,根据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对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青年腔梗患者中22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组),18例无狭窄(无狭窄组),经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较无颅内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饮酒、高血压、尿酸、空腹血糖、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血管狭窄,7例为多发狭窄,单发与多发血管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3例,单纯后循环狭窄7例,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间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腔梗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且颅内动脉狭窄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均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青年腔梗单发与多发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于前循环,且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之间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18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大动脉狭窄情况分为狭窄组(124例)及无狭窄组(6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狭窄组有高血压、高Hcy血症、高血压伴高Hcy血症及ESRS评分高危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RS评分高危及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是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8.60、5.73;P<0.05 ~0.005).结论 ESRS评分高危、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综合效应分析采用RevMan 5.0.23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对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进行OR值的合并;血脂代谢异常(TG、TC、HDL-C、LDL-C)进行MD值的合并;绘制漏斗图和计算失安全系数判断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检验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结果 最后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论证强度中等.性别(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对ICAS影响的合并OR(95%CI)值分别为1.00(0.82~1.23,P=0.99)、1.04(0.82~1.33,P=0.74)、0.91(0.69~1.20,P=0.51)、1.35(0.73~2.50,P=0.33)和1.71(1.04~2.81,P=0.03);TG、TC、HDL-C、LDL-C对ICAS影响的合并MD(95%CI)值分别为0.12(0.00~0.25,P=0.05)、0.06(-0.09~0.20,P=0.43)、-0.12(-0.23~-0.01,P=0.03)和0.24(0.14~0.33,P<0.001).结论 基于目前的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居民糖尿病、LDL-C是ICAS的危险因素;HDL-C是ICAS的保护因素;尚无证据显示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TG、TC是ICA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高TG、高apoB和高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正相关,高HDL-C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TG、高APOB和高Fib,保护因素有高HDL-C。  相似文献   

11.
12.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The 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re not very well characterized. Existing data suggest that incidentally discovered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 presents a fairly low risk of stroke, though substantial uncertainty remains. Patients may be at greater risk if there are tandem stenoses. Methods to stratify the risk of stroke with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have yet to be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In general, aggressive intervention for an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 is not currently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4.
邵晓军  杨静  王遐  张晨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 布特征,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动脉狭窄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前后循环狭窄、缺血类型、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结果 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完成1年随访。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危险比(risk ratio,RR)2.6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66~6.478,P =0.036] 、女性(RR 2.645,95%CI 1.133~6.178,P =0.02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RR 3.644,95%CI 1.280~10.369, P =0.015)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RR 2.712,95%CI 1.048~7.019,P =0.040)是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 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Patients who have had a stroke or transitory ischemic attack (TIA) attributed to stenosis (50-99%) of a major intracranial artery face a 12-14% risk of subsequent stroke during the 2-year period after the initial ischemic event, despite treatment with antithrombotic medications. Most of this risk accrues during the first year. Some patients are at substantially greater risk,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a severe (70-99%) stenosis, those who have recently had an ischemic event, and women. Patients may also be at high risk if they had an initial stroke rather than TIA or if they have symptoms precipitated by hemodynamic maneuvers. The annual risk of subsequent stroke may exceed 20% in these high-risk group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ICAS致首发ACI病例,以Apo-B、Apo-B/Apo-A1比值为标准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组(16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血脂和脑卒中类型的差异。结果 Apo-B、Apo-B/Apo-A1比值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多发梗死危险因素均存在相关关系(均P=0.001)。结论 ICAS致首发ACI患者Apo-B、Apo-B/Apo-A1比值与血脂异常、Hcy、hs-CRP及多发AC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因颅内外动脉狭窄拟行支 架治疗且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患者2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结果、并发症及预 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70%的狭窄或闭塞病变54处,动脉瘤30枚(非同流域16枚,狭窄后7枚,狭窄 处3枚,狭窄前4枚)。26例患者中21例实施了狭窄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共干预25个狭窄/闭塞病变,技 术成功率100%。选择个体化的动脉瘤干预措施:16例患者的17枚动脉瘤(非同流域、直径<5 mm、 夹层)建议随访观察;2例患者的2枚动脉瘤(直径>5 mm、形状不规则)择期行栓塞术;5例患者的 6枚动脉瘤(狭窄后、狭窄处、多发性、直径>5 mm、后交通段)同期行栓塞术或支架覆盖;3例患者 的5枚动脉瘤(狭窄后、分叶状、多发性、直径>5 mm)建议介入治疗但因家属拒绝手术等原因选择随 访观察。术后发生脑室出血1例。临床随访10~21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仅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 再狭窄1例。 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时根据动脉瘤与狭窄病变的位置关系,动脉瘤大小、 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给予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pR)]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年龄大于40岁人群作为抽样框,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5440例,研究者完成了临床资料的采集,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并完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共有5440例,平均年龄(55.17±11.78)岁,其中男性3257(59.87%),女性2183(40.13%)。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1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13.1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肥胖指标均与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WHpR第二、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分位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33(1.04~1.70)、1.34(1.05~1.73)、1.38(1.08~1.76)。结论 人群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13.16%;肥胖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肥胖指标中,WHpR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78例20岁~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8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中有明确病因者71例(91.0%),病因不明的7例(9.0%)。其中动脉硬化51例(65.4%),栓塞性疾病7例(9.0%),血液病4例(5.1%),烟雾病2例(2.6%),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动脉炎3例(3.8%),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2.6%),妊娠期1例(1.3%)。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心脏病、嗜烟酒。结论中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心脏病、嗜烟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