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放置术的术时情况对IUD异位的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04例IUD异位患者作为研究组,将104例同期放置IUD后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结构式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两组宫腔深度、子宫位置、术中出血、术中用药、术后给药以及术后告知注意事项的情况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疼痛是IUD异位的危险因素,OR值为5.00(95%CI:1.45~17.27),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为21.54(95%CI:3.17~146.44)。结论术中疼痛显著增加IUD异位风险,故应加强此类人群的定期随访,以减少IUD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固定式宫内节育器(IUD)在育龄女性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续用情况。方法:以2022年1-6月使用国家免费IUD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随访置入后1、3个月的IUD避孕效果、不良反应和续用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宫颈松弛、宫颈宽大、既往IUD脱落史、分娩后或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IUD等特征的“特殊人群”使用不同类型IUD对随访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使用固定式或支架式IUD者分别为1060人和1589人,固定式IUD组中特殊人群535例(占50.5%),支架式式IUD组中特殊人群288例(占18.1%)。放置后3个月特殊人群中固定式IUD月经改变和白带异常的发生率较支架式IUD组低(16.8%比18.8%,3.0%比3.5%,均P<0.05),续用率较支架式IUD组高(97.7%比92.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放置后1个月固定式IUD发生月经改变的风险相较于放置支架式IUD低(OR=0.62,95%CI 0.45~0.85);放置后3个月固定式IUD组发生白带异常的风险均较低(一般人群OR=0.50,95%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用宫内节育器(IUD)发生脱落或下移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5-2020年参加IUD首诊排查登记且放置数量位为前10位的IUD类型的使用对象为基础建立队列,回顾或前瞻性的收集相应检查结果,其中发生IUD脱落或下移不良事件的对象994例,按照1∶3的方法匹配对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发生脱落或下移不良事件的可疑风险因素。结果:IUD类型、剖宫产史、副作用以及哺乳均为影响因素。脱落或下移的风险GCu200(OR=2.01,95%CI 1.36~2.96)、GCu220(OR=1.60,95%CI 1.08~2.37)、OCu200(OR=2.00,95%CI 1.25~3.22)、TCu220C(OR=1.56,95%CI 1.10~2.23)、固定式(OR=2.00,95%CI 1.36~2.95)、活性165(OR=2.43,95%CI 1.62~3.64)、活性γ(OR=1.77,95%CI 1.21~2.59)和元宫200(OR=1.45,95%CI 1.02~2.06)高于活性γ(记忆合金);GCu220(OR=1...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避孕药具首诊登记制度与随访服务规范的试点实施效果。方法:在江苏、广东、吉林和云南4个省的10个试点县,于2009年1月1日~3月31日对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需要落实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按照常规要求进行健康筛查、使用登记,并在落实避孕措施后的第3、6个月随访。结果:6171例妇女选择放置(首次和再次)了涉及26个品种IUD,规范完成首诊登记和健康筛查记录比例为88.62%,但避孕药使用者仅为1.32%。IUD首次使用占43.46%;放置IUD高危人群达30.65%,其中,首次放置者中占48.72%,再次放置者中占16.75%。在随访中,首次放置IUD的高危人群未进行妇科检查的占64.59%;有副反应或健康问题妇女中未接受妇科检查的比例为48.96%,未得到医学处理占36.82%。各类IUD的副反应和使用终止率不同:各省试点首次放置IUD的种类各有不同,IUD疼痛、出血、感染等副反应或健康问题比例高达18.84%,安舒型IUD发生风险最高(OR=1.72,95%CI 1.15~2.58);FRCu200CIUD使用3个月的终止率(7.41%)高于其他IUD(P0.01)。结论:明确了避孕药具首诊登记制度与随访服务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次报告IUD使用者高危人群的比例和随访存在的不足,应特别关注避孕药的使用对象,加强高危人群的医学随访,及时治疗副反应和健康问题。要加强政府采购目录外产品的管理,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选择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融胚胎移植(FET)后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FET治疗并获得临床妊娠的34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于FET后异位妊娠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466例患者中,发生异位妊娠53例,异位妊娠率为1.53%,其中宫角妊娠2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3例,宫腔合并输卵管妊娠8例,输卵管妊娠40例。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胚胎移植年度、季节、是否有输卵管积水、盆腔手术史、异位妊娠史、移植前血清孕酮(P)水平及移植胚胎期别均是FET后发生异位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2016年、2017年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分别是2015年的3.67倍、5.53倍(OR=4.67,95%CI:1.21~18.02,P<0.05;OR=6.53,95%CI:1.54~27.74,P<0.05)。秋冬季FET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比春夏季减少69%(OR=0.31,95%CI:0.16~0.59,P<0.05),有输卵管积水比无输卵管积水异位妊娠风险增加4.44倍(OR=5.44,95%CI:2.95~10.03,P<0.05),有盆腔手术史比无盆腔手术史异位妊娠风险增加1.70倍(OR=2.70,95%CI:1.45~5.04,P<0.05),有异位妊娠病史比无异位妊娠病史异位妊娠风险增加2.09倍(OR=3.09,95%CI:1.60~5.95,P<0.05),移植前血清P水平增加,异位妊娠风险升高(OR=1.01,95%CI:1.00~1.01,P<0.05),移植囊胚比移植卵裂期胚胎异位妊娠风险降低58%(OR=0.42,95%CI:0.22~0.79,P<0.05)。结论春夏季胚胎移植、输卵管积水、异位妊娠史、盆腔手术史、卵裂期胚胎移植及移植前高的孕激素水平可导致FET后异位妊娠发生率增加。在气温较高的春夏季应注意控制移植前孕激素水平并减少卵裂期胚胎移植,有希望降低FET后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失败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失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就诊的放置IUD避孕失败的妇女100例作为观察组,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出同期采用IUD避孕正常的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妇女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IUD避孕失败(包括IUD合并妊娠及IUD合并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孕产史、月经情况、是否在哺乳期放置、IUD的类型、IUD位置、放置年限、施术者技术、子宫畸形、宫颈松紧度、既往流产史、是否有IUD下移或脱落史、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以及是否规范随访等因素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孕产史、月经过多、IUD的类型、IUD位置、放置年限、施术者、子宫畸形、宫颈松紧度、既往流产史、IUD下移或脱落史等因素的OR值分别为4.381、5.872、6.849、3.095、6.528、4.692、2.648、2.797、6.029、1.877和2.766,95%CI值分别为3.563~17.428、5.465~20.593、6.257~25.497、2.184~9.546、6.007~24.270、4.183~18.749、1.755~6.490、1.953~8.589、5.746~22.834、1.269~4.554和1.921~8.294;IUD合并异位妊娠与IUD合并妊娠妇女在IUD类型、放置年限、施术者、合并盆腔炎、合并子宫肌瘤或内膜息肉、月经过多、既往流产史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UD类型、放置年限、施术者技术、合并盆腔炎、合并子宫肌瘤或内膜息肉、月经过多、既往流产史等因素的OR值分别为5.294、4.158、6.569、8.978、8.015、10.187和6.259,95%CI值分别为5.347~21.865、3.752~14.691、6.104~27.384、9.403~36.036、8.927~32.968、10.953~42.581和6.463~26.557。结论:年龄、孕产史、月经过多、IUD的类型及型号、IUD位置、放置年限、施术者技术、子宫畸形、宫颈松紧度、既往流产史、有IUD下移或脱落史等因素为IUD避孕失败的高危因素;IUD类型、放置年限、施术者技术、月经过多、既往流产史等为IUD合并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合并盆腔炎、合并子宫肌瘤或内膜息肉可能为IUD合并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宫内节育器(IUD)合并异位妊娠的影响因素,促进育龄妇女安全避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57例确诊为带器异位妊娠病例,按照1:1比例匹配对照,使用统一的信息调查表,分析IUD合并异位妊娠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组和对照组在孕次、盆腹腔手术史、置器后副反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职业等因素,与孕次为1次者比较,孕次为2次、3次及以上的育龄妇女使用IUD合并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较高[OR=8.321(95%CI:2.395—28.910)和13.880(95%CI:3.700.52.073)]。结论使用不同类型的IUD不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而妊娠次数多显著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做好避孕节育,避免意外怀孕,减少人工流产次数,有利于减少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铀矿工氡职业暴露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1958—2000年在某铀矿山工作,且由当地省市级医院确诊为肺癌的72例男性死亡病例为病例组,以与病例组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同性别、1∶4配比方法选取的288例铀矿工为对照组,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职业性氡暴露与肺癌关系进行分析,并计算氡致肺癌的危险系数[每工作水平月(WLM)引起的肺癌风险增量]。[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氡暴露量几何均数分别为171.8 WLM和127.5 WLM。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首次下井年龄、坑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OR=1.88,95%CI:1.07~3.31)和氡职业暴露(OR=1.61,95%CI:1.19~2.16)增加肺癌风险。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及氡暴露仍是矿工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致肺癌的OR为2.27(95%CI:1.26~4.09),氡致肺癌的OR为1.62(95%CI:1.18~2.24)。使用OR=1.62计算出氡致肺癌的危险系数为0.36%WLM-1,即每WLM的职业氡暴露可使铀矿工患肺癌死亡的风险增加0.36%。[结论]除吸烟外,氡职业暴露是铀矿工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后发生不良事件情况开展分析研究,为临床安全使用IUD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在线报告系统,收集2016—2020年各监测点提交的IUD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采用构成比比较和信号检测等方法分析常见IUD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在24个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共收集22 254例IUD不良事件报告,常见不良事件类型分别为:月经问题42.62%、位置形状改变29.53%和疼痛16.66%。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方法检测共发现IUD不良事件16个风险信号,其中爱母型IUD发生异位和吉妮IUD发生脱落的PRR值分别为4.03(95%CI:1.79~9.07)和2.93(95%CI:2.09~4.11)。结论 建议对妇女使用IUD后较易发生的常见不良事件如月经问题、位置形状改变等加强随访监测,减少IUD不良事件的伤害。对部分IUD不良事件风险信号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使用各类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妇女的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对江苏省12 036名使用IUD的育龄妇女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总的副反应发生率为21.02%,其中出血/疼痛(曾出现出血/月经问题、下腹痛和腰背酸痛中任一种副反应者)的发生率为18.29%。用年龄、文化程度和活产次调整后,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IUD使用者发生出血/月经问题的风险分别是苏南地区的1.44倍(95%CI:1.28~1.62)和2.16倍(95%CI:1.87~2.50)。结论江苏省使用IUD妇女的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地区差异明显;其中出血/疼痛的总发生率最高,仍是副反应防治的重点。应严格掌握放置IUD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合适的IUD;推荐选择含吲哚美辛的IUD,加强对多次人工流产妇女的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地区宫内节育器(IUD)首诊登记制度与随访服务规范的实施效果。方法:2009年1月1日~3月31日在吉林、江苏、广东和云南4省的10个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对需要放置IUD的育龄妇女按照常规要求进行健康筛查、使用登记和随访。结果:江苏和云南两省监测点放置IUD数量前2位均为TCu220C和元宫型(220型),两者之和分别占各地区放置IUD总数的69.57%和59.10%,但江苏省使用IUD者副反应/健康问题发生率和IUD终止率均低于云南省(P0.05)。广东省使用活性金属环型165的比例高达55.82%,江苏省TCu220C占52.80%,虽然IUD种类差异较大,但两个地区使用IUD者副反应/健康问题发生率和IUD终止率均无差异(P0.05)。吉林和广东地区再次放置发生IUD副反应/健康问题风险高于首次放置者,吉林和江苏地区使用目录外IUD发生副反应/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目录内;江苏和云南地区放置IUD中妇科筛查有异常的人群发生副反应/健康问题风险略有升高。结论:不同地区存在放置IUD种类相似,但避孕效果不同;或使用IUD种类不同,但避孕效果无差异的问题;部分地区存在再次放置IUD、使用目录外IUD、妇科筛查有异常的人群放置IUD副反应/健康问题风险升高的问题。建议:在新形势下,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有效落实避孕药具首诊登记制度与随访服务规范,重视IUD首诊登记和健康筛查,为妇女提供选择适宜的IUD,加强医学随访,出现副反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和处理,提高IUD的避孕效果与使用安全性。加强相关区域基层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12.
李君  张杰  周怡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6):735-73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与围产期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患儿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2019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确诊的161例CH患儿为病例组,按照1∶3的配比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共483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母亲年龄≥30岁、户籍为农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和秋冬季出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亲年龄≥30岁(OR=1.701, 95%CI:1.081~2.674)、户籍为农村(OR=1.872,95%CI:1.002~3.498)、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373, 95%CI:1.066~1.7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OR=1.795, 95%CI:1.119~2.879)、早产儿(OR=2.389, 95%CI:1.110~5.142)、过期产儿(OR=1.404,95%CI:1.022~1.982)、低出生体重儿(OR=2.895,95%CI:1.201~6.980)和秋冬季出生(OR=1.539,95%CI:1.036~2.286)为新生儿CH的高危因素。结论 母亲年龄≥30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功能障碍、早产、过期儿、低出生体重、秋冬季出生、农村地区是CH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孕期保健,减少CH高危因素,是预防CH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患者皮肤扩张器置入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查阅病历结合电话询问获取相关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32例扩张器置入患者,其中发生术后感染22例,感染率为4.14%,病例组共纳入14例感染患者。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扩张器置入个数(OR=1.58,95%CI:1.20~2.32)、埋置部位(OR=1.75,95%CI:1.30~2.32)、患者居住环境(OR=1.87,95%CI:1.84~2.65)、是否常规消毒(OR=2.66,95%CI:1.76~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居住环境(OR=1.55,95%CI:1.15~2.25)、是否常规消毒(OR=3.66,95%CI:2.86~3.22)是进入回归方程的2个主要因素,均P0.01。结论患者居住环境以及是否常规消毒是影响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点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及主要照顾者预防感染知识教育,建立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中国成年高血压人群中, 分析达到强化收缩压(SBP)控制目标(≤130 mmHg)与新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成年高血压患者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达到强化和常规SBP控制目标的影响因素,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达到强化和常规SBP控制目标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3 628名自报连续服药控制血压的参与者, 其中5.0%达到了强化SBP控制目标。在调整性别、年龄以及城乡后,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2.36, 95%CI:1.32~4.04)、坚持健康膳食(OR=2.09, 95%CI:1.45~2.96)、每日摄入新鲜水果(OR=1.67, 95%CI:1.17~2.36)以及采用联合用药(OR=1.82, 95%CI:1.03~3.09)的患者更容易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随访(10.0±3.7)年后, 复合心脑血管结局发生1 278名。本研究未观察到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与常规目标者发生复合心脑血管结局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89, 95%CI:0.63~1.2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脑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5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基线尿酸水平及高尿酸持续状态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共8807名研究对象(男童4376名,女童4431名)纳入本研究,基线年龄(11.1±3.3)岁。调整混杂因素后,尿酸第三、四分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39倍(95%CI:1.11~1.75)和1.56倍(95%CI:1.19~1.81),尿酸第二、三、四分位发生高LDL-C的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88倍(95%CI:1.16~3.05)、1.98倍(95%CI:1.23~3.17)和2.25倍(95%CI:1.42~3.57);尿酸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高血压和高LDL-C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7%(OR=1.17,95%CI:1.97~1.27)和27%(OR=1.27,95%CI:1.11~1.45);尿酸水平每增加10μmol/L,高血压和高LDL-C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1%(OR=1.021,95%CI:1.011~1.030)和2.9%(OR=1.029,95%CI:1.013~1.046);按性别分层分析,男女童之间结果基本一致。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新发组和持续异常组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32倍(95%CI:1.09~1.60)和1.50倍(95%CI:1.05~2.16),高TC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90倍(95%CI:1.38~2.60)和2.96倍(95%CI:1.58~5.52),高LDL-C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78倍(95%CI:1.26~2.51)和2.84倍(95%CI:1.60~5.03)。结论儿童高尿酸水平及持续高尿酸血症,可增加高血压、高TC及高LDL-C的发生风险。保持正常尿酸水平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昆山市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概率比例抽样方法,2012年对江苏省昆山市≥18岁户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并对数据通过复杂加权后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有效调查38 425人,糖尿病粗患病率为4.74%,复杂加权后男女合计、男性及女性糖尿病患病率(95%CI)分别为3.9%(3.7%~4.1%)、3.6%(3.3%~3.8%)和4.2%(3.9%~4.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越大(OR=1.05,95%CI:1.05~1.06)、女性(OR=1.27,95%CI:1.11~1.46)、较高的BMI(OR=1.40,95%CI:1.29~1.38)、WHtR越大(OR=1.29,95%CI:1.22~1.38)、吸烟(OR=1.36,95%CI:1.15~1.61)及每周较多食用蔬菜(OR=1.21,95%CI:1.10~1.33)的居民患糖尿病的风险越大(P值均0.05)。结论年龄、超重与肥胖、吸烟及饮食等与糖尿病患病关联。糖尿病防治应侧重于生活方式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与不同性别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相关关系。方法 2015年选择于天津市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79名儿童ALL患者为病例,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匹配条件,纳入13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自行设计问卷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所得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偏食(OR=6.382,95%CI:3.144~12.955)和出生后居室装修(OR=3.104,95%CI:1.081~8.912)是男童ALL发病环境危害因素;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母亲流产史和儿童偏食是女童ALL发病环境危害因素,OR值分别为2.620(95%CI:1.049~6.543),2.948(95%CI:1.240~7.009),3.727(95%CI:1.685~8.200)。结论环境危害因素对儿童ALL发病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儿童ALL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发生子宫异常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因使用IUD而发生子宫异常出血的妇女6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IUD而无不良反应的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病例资料和拟定的调查问卷表分析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放置IUD后用药、人工流产次数、高血压史、吸烟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妇科炎症、剖宫产史比例均大于对照组,放置IUD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IUD后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妇科炎症、剖宫产史和放置IUD时间。结论:对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妇女,应积极给予治疗,放置IUD时充分考虑到妇科炎症、剖宫产史和放置IUD时间,做好术前咨询和术后随访工作,提高IUD的续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队列研究设计探讨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与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选择纳入2011年参加基线调查和2015年参与随访的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VAI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或恢复为正常血糖的关联性。结果随访期间309例(14.29%)发展为糖尿病,1369人(63.29%)仍然保持糖尿病前期,485人(22.42%)恢复为正常血糖。在调整了协变量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VAI每增加1个标准差,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就上升6%;与Q4(2.76~35.31)组相比,Q1(0.03~0.93)、Q2(0.94~1.54)、Q3(1.55~2.75)组均会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其OR及95%CI分别为(0.51,95%CI:0.35~0.74)、(0.53,95%CI:0.37~0.75)、(0.69,95%CI:0.49~0.97);仅Q1(0.03~0.93)组会增加恢复为正常血糖的概率(OR=1.43,95%CI:1.04~1.95)。结论VAI与糖尿病前期进展密切相关,仅低VAI会增加恢复为正常血糖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孩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与宫内节育器(IU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连云港地区孕产保健系统2017年1月-2018年12月剖宫产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二胎产妇4994例,其中产后出血量≥1000 ml 120例为病例组,按1:2完全随机抽取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240例产妇为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OR=7.228,95%CI 3.420~15.274)、流产史(OR=2.121,95%CI 1.198~3.755)、多胎妊娠(OR=1.923,95%CI 1.067~3.465)、巨大儿(OR=6.558,95%CI 3.608~11.92)、前置胎盘OR=4.300,95%CI 1.572~11.757)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IUD不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08,95%CI 0.778~74.396)。结论:放置IUD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没有影响,值得拟生育二胎妇女使用。控制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