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境内出土了珍贵的医学简册——武威汉代医简。由于该简册代表着东汉早期我国的实际医学水平,因此,简册出土以来引起考古界、医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早于仲景方,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古医方之一。这些古代医方中有些方剂,很有实用价值,现就武威汉代医简所载部分方药试作注解,文中主观臆测之内容难免,以求教于贤哲。  相似文献   

2.
文中符号、标题: 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恢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原书释文。  相似文献   

3.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历史悠久,建制较早,被称为丝路重镇,天马之乡,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胜地,历史名城,乃民族融汇之地,文明诸聚之所。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其中的医学简牍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整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相似文献   

4.
武威汉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接第8期)5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药物的计量单位武威汉代医简中记录了许多药用计量单位,有分、两、升、枚、颗、寸、尺、本、束、三指撮、方寸匕、一刀圭等。在武威汉代医简所用的全部药物中,用分作计量单位的有62味,用两计的有16味,用升、枚计的各7味,其他如附子以颗计,桂以寸  相似文献   

5.
(前接第2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医简释文】●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50]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51] 【方名】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组成】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虻头二分。【用法】以上五种药物经加工为散剂,调和均匀,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酒送服…  相似文献   

6.
【方解】斑蝥《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现代认为,其功效为功毒蚀疮,破血散结的作用。地胆《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死肌、破瘾瘕、堕胎。《名医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本草纲目》治疝积疼痛,余功同斑蝥。现代功效: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  相似文献   

7.
(前接第1期) 文中符号、标题: 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  相似文献   

8.
“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物皆冶(数字为《医简》所编简、牍序号,以下同)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1972年11月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称“医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在当时是空前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不仅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为我国的历史学者,特别是医学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这些资料,后来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相似文献   

10.
6对肺肾关系的论述 《武威汉代医简》分简文和牍文两部分,治久咳方在简文和牍文中各出现一次,其内容大致相同,简文和牍文均列之为首,在92枚简牍中唯治久咳方症状、方名,药物、剂量、服法、疗效等记录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了一批汉人抄写的医简,出土的简帛书和同期传世古籍相比,在用字上的最大特点是通假字、俗字和讹字多.研究并说明这种现象,对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谈谈通假字的使用情况,并对原书中未考释或考释有误的词,重新考释,现分4种情况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杜建教授诊病不拘一科,内科杂症、疑难病症,甚至儿科、妇科、肿瘤等都有诊治,并且疗效皆佳,于老年病尤为擅长。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老年病临床诊疗、科研数年,虽尚未得导师临诊所有精华,但揣度导师些许经验,斗胆为文,以期抛砖引玉。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杜建教授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原》等中医学古典医藉,曾经执教温病学、内科学,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稔熟于心。然而,杜建教授师古而不泥古,随着当今医学的进步,接纳并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办法,取得良好临床诊疗效果。杜建教授认为,“证”即西医…  相似文献   

13.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临床实践证明以之治疗寒湿型痹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比研究《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中使用的液体辅料及其所治疗的疾病,并与后世中医药典籍进行对比,研究异同,以便于指导临床治疗及进行进一步的文献、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段祯 《中医研究》2010,23(11):77-78,F000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全面论述了汉代医籍症状表述的主要语言特色,研究这一时期医籍中症状表述的特色及其对中医理论的推动作用,是证候学、辨证论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之一,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与研究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武威和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关消化类疾病的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两汉时期,武威和敦煌地区在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中武威医简方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方证相应,足与仲景经方相媲美,诚为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注脚。  相似文献   

18.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70年代于我国西北敦煌、居延地区出土了数万枚汉代简牍,这些简牍是西汉至东汉时期戍边队伍的文书档案,它们全部出自于汉代人之手,具有准确的时代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记载伤寒类疾病及治疗方药的医药简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伤寒类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试透过这些简牍内容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