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诱导产生小鼠脑缺血耐受的时间剂量。方法采用两次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造脑缺血耐受模型,通过观察不同预处理时间剂量下小鼠脑组织形态的变化,探讨小鼠脑缺血耐受产生的最佳缺血预处理时间剂量。结果预缺血5 min+再次缺血60 min、预缺血20 min+再次缺血30 min、预缺血10 min+再次缺血60 min、预缺血40 min+再次缺血30 min、缺血再灌注(60 min)组动物脑组织病理改变较重,预缺血5 min+再次缺血30 min组动物脑组织病理改变有的又较轻不符合实验要求,预缺血10min+再次缺血30min组脑缺血耐受作用较其他组好。结论预缺血10min+再次缺血30 min是比较合适的脑缺血耐受产生时间。  相似文献   

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 ,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定量分析脑损伤变化及药物保护作用。方法 :以不同 MCAO时间诱导脑缺血并再灌注 2 4 h后 ,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脑梗死体积、脑半球面积、皮层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及白蛋白渗出 ;在缺血前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0 .1mg/ kg或尼莫地平 0 .4 mg/ kg,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缺血 30 min和再灌注 2 4 h可发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梗死灶形成、缺血侧脑半球面积增加 11.4 %、神经元密度减少 36 .2 %、白蛋白渗出明显增加。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可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显著减小梗死体积 ,抑制缺血侧脑半球面积增加、神经元死亡和白蛋白渗出。结论 :缺血 30 min和再灌注 2 4 h是诱导局灶性脑缺血的合适条件 ,计算机辅助技术客观定量综合评价脑缺血损伤及药物作用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HSP70对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海马缺血耐受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缺血时的组织学变化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手术后7 d处死取脑;B组:全脑缺血3 min,7 d后处死取脑;C组:全脑缺血6 min,2 d后处死取脑;D组:全脑缺血6 min,7 d后处死取脑;E组:3 min缺血预处理后3 d,再缺血6 min,2 d后处死取脑;F组:3 min缺血预处理后3 d,再缺血6 min,7 d后处死取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密度,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HSP70染色强度,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光镜下A、B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未见明显缺血性损伤,D组神经元大量坏死,C、E、F组神经元部分坏死,A组与C组、D组,D组与F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9.6,q=4.766~12.447,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未经预处理的A、C、D组大鼠海马CA1区未见HSP70表达,预处理的E、F组大鼠在整个海马区均可见HSP70表达,C组与E组、D组与F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210.8,q=8.277~32.133,P<0.01).结论 在脑缺血耐受中,缺血预处理对第二次致死性缺血表现出保护作用.在这个过程中,HSP70基因的表达上调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模型再灌注不同时间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将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5只)、假手术+再缺血组(SS+MCAO,25只)、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IP+MCAO,2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缺血预处理10min),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脑梗死体积,观察神经行为缺损,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IP+MCAO组1、3、7d亚组与SS+MCAO组相应亚组比较,神经行为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明显减小,VEGF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2.357~11.479,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VEGF表达增加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预处理及其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预处理(Cereba l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IP)是指脑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脑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使其对以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性损伤产生显著的耐受.1990年Kitagawa等[1]在沙土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对沙土鼠预先给予2min×2次的脑缺血(间隔1天)几乎能完全防止再次较严重缺血(5min)所致的海马CAl区神经元损伤,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即机体对短暂缺血的适应性反应,能增加神经元对再次缺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沙土鼠脑缺血再灌脑内MMP - 9的蛋白表达情况 ,探讨它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沙土鼠半球缺血 /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术后 6 ,2 4,48h ,5d和 14d取脑 ,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MP - 9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发现MMP - 9在正常组及手术组非缺血半球没有表达 ,缺血半球术后 6h开始表达 ,并在 2 4~ 48h表达最强 (P <0 .0 1)。结论 :脑缺血再灌诱导沙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MP - 9表达增加。MMP- 9表达增高可能是早期脑缺血再灌后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土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NGF预处理48 h、 24 h、12 h组(C、D、E),B、C、D、E各组分别行脑缺血20 min再灌注72 h后处死取标本,TUNEL法观察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NGF预处理各组沙土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减少(P<0.05),以NGF预处理48 h组脑保护效果最好.结论: NGF预处理能明显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以NGF预处理48 h脑保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晶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Wistar大鼠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功建立成年Wistar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于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24、48、72 h 3个时相点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表达及皮质神经元的作用及变化规律;并于模型成功建立后5 min,1、2 d侧脑室内注射25mg/kg的血晶素,观察血晶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HO-1蛋白表达及皮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大鼠脑组织HO-1蛋白表达在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48 h达高峰(P<0.05);血晶素可促进脑HO-1蛋白表达(P<0.05),并减轻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皮质损害.结论血晶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上调脑HO-1蛋白表达,启动一系列的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来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局灶性脑梗死后VEGF、GLUT1和BAI1表达的影响,探讨IP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进行缺血预处理15 min,再灌注48 h后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塞(PMCAO)模型。观察脑缺血后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组织病理学改变,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VEGF、GLUT1及BAI1表达的变化。结果 IP显著减轻PMCAO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和组织学损害,明显降低BAI1的表达,增加VEGF及GLUT1的表达,且BAI1与VEGF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能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提供必需的能量,从而对其后PMCAO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短暂地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暂地氟醚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吸氧组动物接受1 h吸氧预处理( 94%氧) ;地氟醚组动物吸入1 h5 .7%的地氟醚预处理。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1 2 0 min,观察再灌注后2 4 h神经行为学改变及脑梗死容积。结果:直肠温度、p H、PO2 、PCO2 、血压及血糖在预处理期间各组无明显差异。再灌后2 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地氟醚组明显小于吸氧组和对照组( P<0 .0 5 ) ;地氟醚组脑梗死容积明显低于吸氧组和对照组,后两组梗死容积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短暂地氟醚预处理可通过诱导短暂局灶性脑缺血耐受而产生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IP)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GFAP与脑缺血耐受(IT)的关系及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IP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对照组。动物模型的制备参照有关文献。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评价各组GFAP的表达。结果IP组脑梗死体积较MCAO组明显减小(P〈0.05),光镜下病理改变减轻,GFAP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对照组升高(均P〈0.05)。结论IP能够提供脑保护,诱导脑IT的形成。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启动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而加强了对再次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晓斌  况铣  刘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617-1619,1627
目的探讨预缺血后短暂灌注(快速预缺血)对兔脑再缺血的影响。方法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35-40mmHg时,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诱导脑缺血。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10min;实验组:脑缺血3mm灌注30mm后、脑再缺血10mm,观察两组脑再缺血3、10d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结果实验组脑缺血3d后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脑缺血10d后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快速预缺血对兔脑再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但仅出现在再灌注3d后而非10d后。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病理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病理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特点。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脑缺血2h再灌注1~6h皮质缺血区病理变化不明显,24~48h病理变化明显;2脑缺血2h再灌注1h皮质缺血区可见凋亡细胞,24~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结论脑缺血2h再灌注1~6h皮质缺血区脑细胞凋亡较轻,24~48h明显加重,且与病理变化相对应。宜尽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中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30):正常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前不做任何处理;脑缺血预处理组(P组)于脑缺血前24 h栓塞右大脑中动脉20 min后使血流再灌注一次。采用阻断单侧大脑中动脉120 min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右侧海马Notch细胞内片段(NICD)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右侧海马Notch通路信号分子的表达;再灌注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分完毕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与C组比较,缺血前P组大鼠海马NotchlmRNA、Notch4mRNA和NICD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缺血前比较,两组再灌注24 h时NICD蛋白表达上调;与C组比较,P组再灌注24 h时NICD蛋白表达下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与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吸氧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西京  熊利泽  胡文能  郑玉  路志红 《医学争鸣》2002,23(15):1349-1352
目的 研究吸入不同时间 10 0 % O2 能否诱导脑缺血耐受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方法  6 3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7组 (每组 n=9) :即 A组 (对照组 )于缺血前 2 4h吸空气 2 4 h;B,C和 D组分别于缺血前 2 4 h连续吸 10 0 %O2 2 4 ,12和 6 h;E,F和 G组分别连续吸 10 0 % O2 2 4 ,12和 6 h. A,B,C和 D组于吸氧结束后 2 4 h造成脑缺血 ;E组于吸氧后即刻造成脑缺血模型 ;F组间隔 12 h;G组间隔 18h后造成脑缺血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 3- 0尼龙线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 ,2 h后拔出尼龙线使血液再灌注 .脑缺血 2 h和再灌注后 2 4 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 ,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容积 .结果  B组的脑功能障碍评分与A组相比显著降低 (P<0 .0 5 ) ,C,D,E,F和 G组与 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脑梗死容积 B组 (10 4 .8± 6 2 .1) mm3显著小于 A组 (199.0± 6 9.6 ) mm3(P<0 .0 1) .吸 10 0 % O2 12 h及6 h组及吸 10 0 % O2 2 4 h后即刻造成脑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脑梗死容积无明显差异 .结论 本实验首次证实连续吸10 0 % O2 2 4 h且间隔一定时间后能模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吗啡对戊四唑(PTZ)癫痫易感性的调节作用,同时探讨内源性组胺在该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组氨酸脱羧酶(组胺合成关键酶)基因敲除及其相应野生型小鼠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吗啡,1h后以0.3ml/min的恒定速度尾静脉注射1.5%的化学致痫剂戊四唑,观察达到肌阵挛及全身性阵挛发作的阈值。结果:吗啡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野生型小鼠达到肌阵挛及全身性阵挛发作的阈值,基因敲除型小鼠注射10mg/kg的吗啡后,达到肌阵挛发作的阈值从生理盐水组的(38.6±2.9)mg/kg降低到(32.5±0.7)mg/kg,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达到全身性阵挛发作的阈值从生理盐水组的(51.8±2.1)mg/kg降低到(47.6±1.2)mg/kg,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外,基因敲除鼠达到肌阵挛发作阈值的降低幅度(15.8±1.4)%及全身性阵挛发作阈值的降低幅度(8.3±0.9)%,都比野生型小鼠明显减少,分别为(26.1±2.5)%和(20.8±2.4)%。结论:吗啡可以降低戊四唑癫痫发作的阈值,从而增加癫痫的易感性,而内源性组胺参与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预缺血对SD雄性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构建大鼠预缺血模型和全脑缺血模型,缺血6 min后分别灌注6 h或5天.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预缺血/再灌注组、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和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腹腔注射5 mg/kg MK801.主要运用SDS-PAGE、免疫印迹和焦油紫染色法等技术检测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活化水平及神经元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6 h,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的GluR6的巯基亚硝基化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而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没有明显变化;各组间GluR6的蛋白表达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大鼠缺血/再灌注5天后,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海马CA1区细胞的存活数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而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预缺血通过NMDA受体下调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KA受体亚基GluR6的巯基亚硝基化,从而发挥拮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Li YW  Jin HL  Wang BG  Shi ZH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58-246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停通气缺氧预处理诱发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1)窒息心停跳(ACA)组,大鼠遭受4min窒息心停跳后复苏。(2)缺氧预处理+窒息心停跳(HP+ACA)组,先给予大鼠1min的停通气缺氧预处理4次,每次间隔5min。24h后给予4min窒息心停跳并复苏。(3)停通气缺氧预处理(HP)组,给予4次停通气缺氧预处理,无窒息心停跳。(4)假手术对照(C)组,无缺氧预处理也无窒息心停跳。观察复苏后24h大鼠死亡率。评估复苏后24、48及72h的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复苏后1、3、6、12、24、48和72h,脑组织TLR4mRNA的表达,NF-κB的活化以及TNF-α和IL-6的生成。结果HP+ACA组大鼠死亡率为5%,明显低于ACA组的30%(P〈0.01);HP组和HP+ACA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于ACA组(P〈0.05);与C组相比,在不同时相点,HP或HP+ACA组或ACA组TLR4mRNA的表达,NF-κB活性以及TNF-α和IL-6的生成均显著增加(P〈0.01),并且增高的幅度依次增强(HP〈HP+ACA〈ACA)。结论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可能通过预先激活TLR4炎症信号通路,诱发轻微的炎症反应,随后抑制心停跳诱发的严重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缺血缺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