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11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肝胃郁热证(45.45%)、痰气交阻证(34.55%)、肝郁气滞证(20%)、中虚气逆证(19.09%)、肝胃不和证(18.18%)、脾肾阳虚证(9.09%)、胆热犯胃证(9.09%)、肝郁脾虚证(8.18%)、瘀血阻络证(7.27%)、痰热内蕴证(7.27%)、脾胃气虚证(6.36%)、脾胃湿热证(5.45%)、胃阴亏虚证(3.64%)、脾胃阳虚证(2.73%)。其中同一个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肝胃郁热兼痰气交阻的复合证型,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最特征性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3.
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梳理文献及理论分析,归纳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证型,即肝胃郁热、痰气交阻、寒热错杂、胃阴亏虚、脾胃气虚五种,采用清、理、和、滋、补五法辨证治疗,临床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试述胃食管反流病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ERD)属于中医“吐酸”、“嘈杂”、“胃痛”、“噎膈”、“胸痹”、“梅核气”范畴。病因为情志失调,酒食所伤,痰气交阻,脾胃虚弱,胃阴亏虚。病机为肝失疏泄,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主要在食管,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对12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烧心(59.8%)、嗳气(55.1%)、咽部异物感(52%)、反酸(51.2%)。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郁热证(37.8%)、肝胃不和证(28.3%)、痰气交阻证(18.1%)、脾胃虚寒证(18.1%)、痰湿中阻证(15.0%)、中虚气逆证(8.7%)、胃阴不足证(7.1%)、瘀血阻络证(5.5%),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最常出现烧心、嗳气、咽部异物感、反酸等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8.
胆汗反流性胃炎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法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秩调或胃肠吻合术后所致,辨证分为肝气犯胃证、肝胃瘀热证、湿热瘀阻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弱证,分别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化肝煎合左金丸、温胆汤合成己丸、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痛泻要方合异功散化裁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李垚 《中医研究》2009,22(11):39-41
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候分型目前多分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热气逆、痰气郁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7类,尚有一些相对少见的证型。本文就诊治这些少见证型的体会和对该病证候学方面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收集整理胃食管反流60例患者,通过问卷以及临床观察,详细填写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量表,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后填写病历表格,判断疾病分期,确定证型诊断。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0例中,胃虚兼肝胃不和型30例(占50.00%);胃虚兼寒热错杂型13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13例,各占21.67%;胃虚兼胃阴不足型4例(占6.67%)。证型分布规律为胃虚兼肝胃不和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痰瘀交阻胃虚兼胃阴不足。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之初胃虚兼肝胃不和及胃虚兼寒热错杂证型多见,病程日久,胃虚兼痰瘀交阻和胃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将232例患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分为四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痰气交阻型。其中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占大多数(90.5%)。同时将232例中医辨证分型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肝胃不和型和肝胃郁热型以Ⅰ级、Ⅱ级多见。脾胃虚寒型以Ⅲ级多见,痰气交阻型以Ⅳ级多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经方入手,搜集了近10年各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记载,从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5个常见证型逐条论述经方临床运用,以期扩大经方使用范围,展现经方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之优势所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3篇。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痰气交阻证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肝胃郁热证治以清肝泄热、和胃化湿,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健脾,阴虚血瘀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常用方剂及药对规律.方法 检索1994-2014年中医药治疗GERD的相关文献,提取辨证分型、用药等信息,建立Microsoft Excel 2003数据库,采用Crosstabs方法分析各证型、方剂、药对出现频次.结果 共纳入文献350篇,常见6种基本证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中虚气逆证、脾胃虚寒证;共使用方剂109个,中药143种.GERD肝胃不和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虚湿热证以半夏泻心汤居多;肝胃郁热证常用左金丸;痰气交阻证以半夏厚朴汤为主;中虚气逆证以旋覆代赭汤为主;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多见.文献中高频使用的药对组合是半夏-黄连、黄芩-黄连、芍药-甘草、柴胡-白芍等共19对.结论 中医药治疗GERD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2017年1月—2019年5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中医体质量表》得分情况,分析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比较主要体质类型间RSI评分及RFS评分差异。结果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体质类型主要为偏颇体质,整体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气郁质31例(25.8%)、痰湿质30例(25.0%)、气虚质15例(12.5%)为主。男性以痰湿质[18例(43.9%)]、湿热质[6例(14.6%)]为主要体质类型,女性以气郁质[28例(35.4%)]、痰湿质[12例(15.2%)]为主要体质类型。主要体质类型之间R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气郁质与痰湿质R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痰湿质与气虚质R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男性与女性患者间R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的偏颇体质以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痰湿质与气郁质、气虚质之间RFS评分有差异。男性患者RFS评分普遍高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胆(肝)热犯胃、气郁痰阻及脾胃气虚等5大证候群。本病以实证居多,以气滞、郁热、湿热、痰阻出现频率高;虚证以气虚为主,或郁热伤阴。结论本病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6,(6):662-66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不同证候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分析。方法:将22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等5大类型,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分型加减用药治疗,4周后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血糖水平、肠道激素水平等。结果:5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8%、88.64%、93.18%、81.82%、79.55%,痰瘀阻络型和痰湿中阻型疗效较差,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症状积分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低;5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治疗后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低;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空腹及餐后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改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不同证候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