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韵 《陕西中医》2004,25(12):1149-1150
近40年来,尽管休克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较大进展,但是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达40~60%。近年来,中医积极参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及常见病因,能够导致心脏的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由于该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及机制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该病的发生环节,故研究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相关文献,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阐述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治疗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有了较深入了解。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肝损伤持续存在 ,组织发生修复时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而引起的病理改变 ,是涉及复杂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的动态过程。肝星状细胞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FL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各种致肝纤维化因素均把HSC作为最终靶细胞 ,通过促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一共同途径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肝脏内细胞—细胞、细胞—基质、基质—递质间相互作用 ,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 ,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肝纤维化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的情况及可能发生机制。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睡眠障碍41例,发生率为66.13%,睡眠障碍组平均年龄、女性百分比与无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受累供血动脉系统及是否为优势半球受累无明显的相关性。睡眠障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气虚证的证候均值睡眠障碍组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机制较为复杂,评价病人的睡眠状况有助于评估脑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肱骨外髁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固定方法。方法 :通过电测实验法、三维光弹实验法 ,空间有限元分析法 ,研究肱骨外髁在各种体位下的受力情况和复位固定方法 ,三种实验方法互为验证 ,并应用于临床。结果 :66例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病人 ,经治疗优良率达 90 .9%。结论 :肱骨外髁骨折好发于肘关节半屈曲位跌倒 ,和肘关节伸直内翻位跌倒。骨折复位后固定在屈肘 60°~ 90°前臂旋后位最为稳定。本实验结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戌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48-2751
不良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重点,目前文献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尚未明确,发生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合格药品和正常用法用量是不良反应判断的前提条件。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体质或药物过敏史是常见的影响因素,而溶媒种类、药物浓度、药液配制后的存放时间、给药速度、与临床常用药品的配伍禁忌是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需结合临床前研究、临床表现、药物流行病学试验结果来判断。为正确判断与研究不良反应,提出应明确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反应影响因素,完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推进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microRNA的发现被称为2002年最大科学突破。因为研究表明miRNA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就近年来医学界对miRNA与肿瘤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
慢性脑损伤存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本文通过对有关慢性脑损伤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将慢性脑损伤按发病机制分为外源性损伤和内源性损伤2大类;并指出了对慢性脑损伤的中医学认识以及病因病机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热解毒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症之理论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虽然目前对老年性痴呆症仍无明确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和清热解毒中药对老年性痴呆症产生有利的影响,并由此提出脑神经细胞淀粉样变性和内毒蕴积、热伤脑络的科学假说,从不同层次阐明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机制及相关药物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0.
肾性蛋白尿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的中西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形成的原因可有多种,治疗方法也一直被广泛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蛋白尿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力求阐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蛋白尿形成原因的认识,并介绍目前中医治疗蛋白尿的特色及现代医学治疗蛋白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临床在运用中药治病时,常会发生一系列毒副作用,影响到中药的用药安全及疗效,究其毒性发生的原因,大致存在有:品种混用、炮制方法不当、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药物配伍不当、辩证不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可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降低病死率。然而,当缺血的心肌恢复血流供应后造成的更为严重的损害,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在用现代医学治疗MIRI的同时,蒙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一部分,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本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蒙药干预MIRI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 ,尽管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得知 ,但临床观察到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性质、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机制异常及血小板功能改变得到普遍关注。目前许多临床资料表明 :血液流变性质异常可能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病情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 ,研究探讨糖尿病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及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并发症、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测定组为门诊糖尿病患者 3 8例 ,病程 2~ 1 5年 ;年龄 1 4~ 67岁 ;男 2 7例 ,女 1…  相似文献   

14.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喹诺酮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由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效果佳而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2007年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在14000余例药品ADR报道中,抗菌药物占据首位,而其中又以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共2 880例.现对喹诺酮类药物所产生的ADR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药物特异质肝损伤是指发生在少数易感人群中间的一种与药物药理作用及临床剂量无关且所占比例较高的特异质性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由中药所导致的特异质性肝损伤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特异质肝损伤风险因素及发生机制,分析中药引起的特异质肝损伤特点及研究现状,探究中医体质与特异质肝损伤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中药特异质肝损伤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迄今全球的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并趋于年轻化,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提高大肠癌诊断的灵敏性,充分了解大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大肠癌动物模型能有效地模拟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研究发病和转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用于简化实验步骤和探究实验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的动物上进行大肠癌的复制,并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各种实验研究,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观察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化的全过程。目前实验中常用4~6周龄的裸鼠、小鼠、大鼠做为模式生物。斑马鱼肿瘤和人类肿瘤在组织学水平上具有高度相似性,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肿瘤学的研究中逐渐兴起。不同模式生物的生物特性不同,选择的造模方法也存在差异。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周期、实验技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式生物和对应的造模方法是大肠癌实验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有关大肠癌模型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多以造模方法为分类依据,缺乏对不同类别的造模动物的探讨。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近10年不同动物大肠癌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把握发展动向,为大肠癌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疾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诱导单核细胞的迁移并与内皮细胞黏附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同时还能影响斑块的稳定性,深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文章就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癌前病变发生机理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癌前病变是指病理上易发生癌变的肝组织异常。其发生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缓慢的过程 ,有些机理尚难解释明晰 ,诊断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因其在肝病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探讨。1 癌前病变的发生机理1 1 基因机制在肝癌研究中发现 ,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变化。目前已知突变后表达异常的肝癌细胞肿瘤抑制基因有 :DNA碎断酶 (Dnase)、p16、RB1、IGF2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型受体 )及p5 3等。另外 ,还发现异常的DNA甲基化现象。有研究发现 ,肝癌常于染色体 1p、4q、8p、19q等位置发生缺失 ,这些…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随着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学说,主要包括:充盈不足学说、过度充盈或泛溢学说、周围动脉扩张学说、选择性肝肾学说(肝肾相互作用学说)等几种假说,但以上几种学说都不足以完全阐明肝硬化腹水产生的机制,本文在分析以上几种学说的基础上对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进行新的设想,完善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2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机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机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体征、血流变和血脂等主要指标,对182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与湿痰瘀滞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同时湿痰瘀滞和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证型中血流变和血脂异常者分别为85%和79.67%。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