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联合悬吊运动疗法、醋氯芬酸肠溶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9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醋氯芬酸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48%,对照组67.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JOA腰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JOA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观察组生理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腰痹通胶囊联合悬吊运动疗法、醋氯芬酸肠溶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术前术后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JOA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显著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显著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TNF-α、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缓解腰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究仙灵骨葆胶囊联合腰痹通胶囊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遵循随机原则将其分组为参照组(44例)、联合组(44例),参照组开展腰痹通胶囊治疗,联合组开展仙灵骨葆胶囊联合腰痹通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炎性因子、腰椎功能及疼痛、疾病症状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18%(41/44)高于参照组的77.27%(34/44),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22.65±1.28)分高于参照组的(18.36±1.69)分,且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2.14±0.77)分低于参照组的(3.84±0.64)分,白细胞介素-6值(125.34±1.33)ng/L、肿瘤坏死因子-α值(1.23±0.42)mg/mL低于参照组的(16...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腰痛宁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腰痛宁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包括疼痛评级指数(PRI)、疼痛状况(PP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观察对比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评分(PRI、PPI和VAS疼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两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升高(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以及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硬膜外腔组(C组)32例及臭氧微创治疗组(D组)36例。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Nakai分级标准对每个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3d、6d、2个月分别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68例患者硬膜外穿刺或椎间盘穿刺均一次成功,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3d、6d及2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D组术后2个月与术后3d、6d相比,P〈0.05;与C组相比较,术后2个月D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Nakai分级:治疗后2个月,与C组相比较,D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腰痛宁胶囊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芬迪宁)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要求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9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码,随机将其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30例。其中Ⅰ组(腰痛宁组)单独应用腰痛宁胶囊,Ⅱ组(芬迪宁组)单独应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Ⅲ组(联合组)联合应用腰痛宁胶囊和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6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对安全性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 3组患者治疗6周后,其腰痛缓解主观满意度及腰部功能改善程度均有明显变化,且联合组治疗后满意度及总优良率均优于腰痛宁组和芬迪宁组。3组患者治疗3、6周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该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6周较3周下降分数更为显著(P<0.05),联合组的下降分数较腰痛宁组、芬迪宁组更为显著(P<0.05)。3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0.0%、13.3%,...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究南少林手法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 2018 年8 月至 2020 年 2 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 90 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予以南少林手法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 Oswestry 功能指数(ODI)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ODI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且治疗后 1 周、治疗后 2 周、治疗后 3 周观察组患者的 VAS 评分、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南少林手法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可降低患者疼痛感,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11.
三步推拿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三步推拿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电动牵引床骨盆平牵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77.8%(P〈0.05);治疗后两组(10次)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步推拿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2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6例。2组均进行常规理疗,对照组在常规理疗基础上加用美洛昔康胶囊,治疗组加用腰痹通胶囊,2组均治疗4周,并进行随访。记录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随访6月时的远期疗效,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后,2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的JOA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显著(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随访6月,治疗组总有效率81.58%,对照组总有效率60.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痹通胶囊能够有效改善LDH患者的症状、体征,缓解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卢天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6):80
椎间盘源性腰痛属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缓解腰痛入手对椎间盘结构进行微调。而针灸具有镇痛解痉消炎等作用,可以消除炎症对神经根的化学刺激,减轻神经根的粘连。针灸和推拿作为一类功能性中医疗法,在骨科的保守治疗中多有应用。通过研究,认为针灸联合推拿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牵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疗效。方法4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1组22例,仅接受中药蜡疗治疗,2组20例接受腰椎牵引和中药蜡疗治疗。观察治疗后VAS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的变化。结果42例随访3个月。依据VAS评分系统评定,术前2组VAS评分为6.2±2.6分,1组VAS评分为5.6±2.6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组2.7±2.5分,1组为3.0±2.6分。患者主观满意度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90%以上。结论在此组研究中,腰椎牵引未能提高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梁伟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5):4371-4372
目的探讨平衡火罐联合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120例腰椎骨关节病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予平衡火罐联合腰痹通胶囊治疗)和对照组(60例,予美洛昔康片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治疗效果与腰痛指数(ODI)的改变。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治疗组痊愈33例,有效20例,无效7例,对照组痊愈22例,有效24例,无效14例。2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腰痛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火罐联合腰痹通骨胶囊是治疗腰椎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口服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符合要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口服腰痹通胶囊联合牵引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洛索洛芬钠胶囊联合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于低与对照组。②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42例,未愈7例;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45例,未愈5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腰痹通胶囊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4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治疗,证明以中医为主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方法: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骨痹汤,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熏洗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11例,好转34例,治愈好转率93.7%。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以及造影亚甲兰盘内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为其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6年~2007年我科对1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考虑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亚甲兰盘内注射,观察造影剂的形态和疼痛的复制性,并对术前、术后和术后三月患者疼痛的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5例患者共行28个椎间盘穿刺,其中造影剂外漏16节段,诱发复制痛13个节段,13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缓解,2例无效,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2分降至术后1.4分和术后三月的2.2分,改善率分别为83.5%和74%,有效率分别达到86.7%和73.3%。结论:椎间盘造影是诊断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亚甲兰盘内注射可有效的缓解症状,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热敏灸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爱尔兰人椎间盘源性腰痛(寒湿痹证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2例病人随机分成热敏灸组(43例)和针刺组(39例),热敏灸组在腰骶部相应部位寻找热敏点,然后在热敏点施灸,使灸感传导,到灸感传导结束后治疗结束,如果不出现灸感,就在相应痛点施灸30 min;针刺组取相应的华佗夹脊、背俞穴及委中进行针刺,配穴为环跳、风市、阳陵泉、秩边等,针刺后在腰部加神灯照射,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热敏灸组,临床治愈19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有效率90.7%(39/43).针刺组,临床治愈9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有效率87.2%(34/39).两组间临床治愈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优于针刺组.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爱尔兰人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difference in treatment of Irishmen with discogeniclow back pain (arthritis of cold-damp syndrome type) between heat-sensitive acupoint and acupuncture.Methods Eighty-two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heat-sensitive group (43 cases) andthe acupuncture group (39 cases). Corresponding heat-sensitive points in the lumbosacral area wereselected in the heat-sensitive group. Then moxibustion was performed at the heat-sensitive acupoint,thus conducting the moxibustion sensation. The treatment was ended when the sensation conductionwas finished. If there appeared no moxibustion sensation, moxibustion at the corresponding painfulirradiated with TDP after needling, with the maintaining time of 30 min. The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twice weekly, four weeks as one therapeutic cour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calculatedafter 8-week treatment. Results Nineteen cases were clinically cured, 20 improved, 4 failed, and theeffective rate 90.7%(39/43) in the heat-sensitive group, while 9 clinically cured, 25 improved, 5 failed,and the effective rate 87.2%(34/39)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theclinically cured case by x2 test (P<0.05). Conclusion Heat-sensitive acupoint wa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Irishmen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