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身痛逐瘀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站立平衡、步行能力及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Berg平衡评分、Holden步行功能等级及BI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促进站立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及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S)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强化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开展进行强化步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MB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53.13±10.73)、MBL评分(55.72±13.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步行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百笑灸干预下肢经筋结点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分型为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抗痉挛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百笑灸干预偏瘫下肢相关经筋结点进行治疗。抗痉挛治疗、平衡功能训练及百笑灸干预均5次/周,30 min/次。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步速(m/s)、6 min步行距离(m)、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对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干预痉挛下肢经筋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组应用头针结合平衡仪提供的模式进行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和Holden步行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婉婷  秦小怡 《新中医》2024,56(2):119-123
目的: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予以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患侧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BBS、PA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肌张力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侧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降低患侧肌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免煎颗粒剂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6MWT、NYHA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6MWT、NYHA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6MWT、NYHA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DHF患者,可提高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翁剑平  袁拯忠  郑路照 《新中医》2019,51(4):115-119
目的:观察芪红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气虚血瘀证)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红益气活血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实验、心衰Lee氏积分、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中医证候积分及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68.3%(P 0.05)。治疗组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65.8%(P 0.05)。治疗前,2组Lee氏心衰积分、甲状腺功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Lee氏心衰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01)。治疗后,2组TSH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心率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芪红益气活血方对老年性慢性心衰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安全有效,且可以改善该类型患者的心功能及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力定型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分、FAC及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联合中药与腰椎推拿微调手法对脑卒中偏瘫(瘀血阻络证)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核心力量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加减身痛逐瘀汤和脊柱推拿微调手法治疗,中药每日1剂,每周6剂,推拿手法每日1次,每周6次。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时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BBS评分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步速、步长、平衡站立时间等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核心力量训练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和腰椎推拿微调手法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瘀血阻络证)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严婷  朱利月 《新中医》2018,50(6):68-71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与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联合八段锦干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0例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并进行术后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通脉汤联合八段锦干预。2组均观察治疗3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每搏输出量(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生活质量,并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与气虚血瘀证评分的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EF、SV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LVEF、SV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气虚血瘀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P0.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组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程度5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除外疾病认识程度,观察组其他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八段锦干预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中药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评分,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80.0%,中药组为83.3%,联合组总有效率与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SS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值与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