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四物汤加味联合肝素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在术前应用四物汤加味至术前,术后使用四物汤加味联合肝素14 d,对照组术后单独使用肝素14 d,测量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小腿周径、疼痛VAS评分、凝血功能、D-二聚体,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评价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T、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处理组患者的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FIB和D-二聚体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患者术后24、7d的平均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患者的术后24、7 d和2周的D-二聚体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处理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和术后7 d处理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小腿周径比较中处理组在术前、术后7 d和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四物汤加味,术后联合四物汤加味和肝素,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促进下肢肿胀消退和缓解患者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脉活血方联合西医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镇痛、功能锻炼等,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 100 IU/次,2次/d。观察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活血方。记录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2组入院时及术后第1,7天时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中医证候变化、下肢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时,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时,2组APTT、PT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FIB、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升高(P均0.05);术后第7天时,2组APTT、PT、FIB、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APTT、P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7天时,2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和术后第1天时(P均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部周围骨折术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通脉活血方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29例采用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2组DVT发生率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 2组术后均无DVT形成;2组的APTT、FIB及对照组的D-二聚体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2组PT术后均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检测结果下降(P<0.05)。结论肝素抗凝法与益气活血法均能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均能对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影响,且益气活血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改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黏、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统计其术前及术后第3d血清D-二聚体及FIB的实验室数据,并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的回示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及非DVT组,比较两组之间D-二聚体及FIB水平。结果:手术前DVT组与非DVT组组间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d DVT组与非DVT组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VT组与非DVT组组内术前同术后第3d 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FIB和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抗栓泵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4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产科收治的12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DVT,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用抗栓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记录产后5天内出血量,统计DVT发生率和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LT、FIB及D-二聚体低于治疗前(P0.05),PT、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FIB及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抗栓泵能够改善产妇剖宫产术后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未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治疗组予补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利伐沙班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及术前、术后第11天患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同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或事件。结果: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术后第10天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1天患肢深静脉彩超结果提示,治疗组DVT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13.33%相当(P0.05)。研究全程两组均无不良反应或事件发生。结论:补气活血方能在术后10 d内有效降低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有效预防TKA术后DVT,临床有效率和利伐沙班片相当,使用安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术后8 d观察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结果:治疗组DVT发生率为4.8%,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4.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8 d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8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时凝血四项指标均较术后第1天改善(P0.05);术后第8天,治疗组PT、T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疗效,可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七粉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7例给予三七粉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检测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7 d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统计2组术后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血浆D-D、FIB、P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d,2组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PT、APTT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2组患者血浆D-D、FIB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后3 d(P均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APTT、PT均明显长于术后3 d(P均0.05),且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三七粉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明显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各项凝血指标,降低术后DVT发生率,且出血风险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UK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分别于术前2 d和术后第3、7、10天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术口局部肤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并发DVT。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APTT,PT及D-二聚体均增加;术后第7、10天,两组患者APTT,PT及D-二聚体均降低;术后第3、7天,治疗组患者APTT,PT及D-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术口皮肤温度均较术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口皮肤温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均较术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治疗组患者外周血WBC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10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能降低UKA术后患者术口皮肤温度,减少炎症,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预防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早期出现气滞血瘀症状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口服血府逐瘀汤水煎剂,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剂,在术后第2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5天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PT和APTT均显著长于术前(P0.05);观察组的INR在术后第15天显著高于术前(P0.05)。同一时间点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5天观察组的PT均长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的APTT在术后第15天长于对照组(t=5.384,P0.0001)。术后,两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χ2=0.327,P0.05)。2不同时间点两组间HGB水平和D-二聚体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GB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的水平在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7天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3不同时间点两组间TXB2和6-Keto-PGF-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TXB2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6-Keto-PGF-α水平在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5天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4术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VW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VWF水平(t=3.271,P=0.002),其余时间点两组间VWF水平和GMP-140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的比较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GMP-140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VWF水平在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5天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的预防治疗可明显改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凝血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与口服阿司匹林相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肢伤一方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基础的骨科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肢伤一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凝血功能。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1天,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4天,两组患者的PT、APTT都较术前1天增加,且试验组PT、APTT长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14天的FIB较术前1天减少,且试验组的FIB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各项症状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肢伤一方能改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中医证候以及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并尝试探讨其作用机制,发挥传统中药在临床应用方面优势。方法:选取于2021年4月—2023年8月来本院择期进行单侧THA或TKA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于术后单独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味预防性抗凝,对照组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味结合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 d、出院前两组患肢肿胀程度、D-二聚体、凝血功能(PT、FIB、APTT、TT)及DVT发生率,并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对比术前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肢均有不同程度肿胀,但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消退,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术前D-二聚体,PT、FIB、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术后第3天PT、APTT、TT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3项数据均在安全范围之内。而在出院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身痛逐瘀汤口服加外用,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比较D-二聚体、APTT、PT、PLT、伤口引流量、下肢肢体周径的差异,探讨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凝血化验结果(D-二聚体、APTT、PT、PL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术后伤口引流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当天两组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周径无差异;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12天,实验组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周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身痛逐瘀汤可有效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何龙  葛占洲  周瑾 《新中医》2020,52(22):77-79
目的:观察通脉活血益气方在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 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脉活血益气方进行防治,均治疗 15 天。比较 2 组术前、术后第 1 天及第 15 天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变化;每天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是否形成;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第 1 天,2 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升高 (P<0.05);术后第 15 天,2 组 D-二聚体水平较术后第 1 天降低 (P<0.05),且观察组 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2 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 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 天,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1.67%(1/60),低于对照组 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活血益气方可以有效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无不良反应,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剑鹏  张胜  高锦丽 《新中医》2014,46(3):96-98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方与腓肠肌、股四头肌康复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中医组口服补肾益气活血方加腓肠肌、股四头肌康复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2组术前、术后第1、10天患肢周径和肿胀率的变化、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APTT)、血小板(BPC)、D-二聚体(D-D)、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术后第10天,2组患肢肿胀均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医组患肢肿胀消退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0天,2组患者D-D、PT、APTT及BPC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医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DVT发生率中医组为3.33%,对照组为20.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补肾益气活血方配合腓肠肌、股四头肌康复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平喘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61例AECOPD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川芎平喘合剂,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FIB、D-二聚体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结果:(1)有效率: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3.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小板(PLT):治疗组P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PLT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3)出凝血时间:治疗组FIB、APTT、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对照组PT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FIB、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川芎平喘合剂可改善AECOPD患者症状,缓解血栓前状态,其机制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FIB、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骨科手术患者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的影响及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基础加物理预防,物理预防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预防。两组分别于入院第1日,第4日(手术后第1日),第1日(术后1周)测定血浆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围术期所有有血栓表现或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明显增高的患者立即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余病例均于第10日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两组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变化规律。结果对照组出现1例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组未发现血栓患者。两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围术期3个时间段的D-二聚体水平可见,两组术后第1日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均P0.01)。术后第7日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其中治疗组术后第7日D-二聚体与术前比较降低(P0.05),对照组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别不大(P0.05)。术后第1日、第7日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均P0.05);术后第7日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均值处于正常范围内(0~1.0μg/m L)。两组术前TpP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围术期三个时间段的TpP水平可见,两组术后第1日Tp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均P0.01)。术后第7日两组Tp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术后第7日Tp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别不大(P0.05),对照组TpP水平仍较术前增高(P0.01)。术后第7日治疗组Tp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平均值低于阳性截断值6 mg/L;术后第1天两组TpP水平差别不大(P0.05)。结论 1)在胸腰椎骨折手术围术期,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呈显著增高后降低的规律;2)疏血通注射液能使胸腰椎骨折手术后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显著降低,可预防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补肾疏肝活血法对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利伐沙班,连续使用2周,试验组予口服补肾疏肝活血中药汤剂联合静脉注射参芎注射液,持续2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PT、APTT和D-D,并记录DVT发生率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的PT、APTT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延长,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4天的PT、APTT均长于术后7天,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但是术后7天及术后14天PT、APTT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D-D水平明显降低,与术后7天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1),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14天D-D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其他部位异常出血、胃肠异常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各并发DVT 1例,两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0004, P=0.9839)。结论:补肾疏肝活血中药能缓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预防DVT;其有效性、安全性与利伐沙班相当,拟可作为利伐沙班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外支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口服外用,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比较D-二聚体、APTT、PT、PLT和伤口引流量的差异,探讨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APTT、PT、PL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治疗组在伤口引流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内服外用可有效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抵当通脉汤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骨科大手术后DVT患者(湿热下注型)70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另给予中药抵当通脉汤。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的总疗效、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CI)的变化情况以及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各脱落1例。试验组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的显愈率(73.5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天两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P<0.01),FIB、D-二聚体水平以及α角、MA值、CI明显降低(P<0.05,P<0.01),R值、K值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14d试验组的APTT、TT延长更明显(P<0.05,P<0.01),FIB、D-二聚体水平以及α角、CI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