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2006年3月对32例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中转传统开腹手术,30例完成,手术时间为60-210min;术中出血量30-490mL;5例术中发现副脾并切除,术后1周内血小板上升,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为12-24h,平均住院时间为8天。并发症2例,1例腹壁静脉刺破出血,1例切口皮下血肿。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邢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对30例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ITp患者腹腔镜手术成功率达93.3%,2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0min,术中失血平均100ml。全组均于术后24h内恢复胃肠蠕动,术后6h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4.5d。术后1周内血小板很快上升。治疗有效率达93.3%。发生并发症3例:2例皮下气肿,1例隔下积液。平均随访24个月,3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0%。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安全可行,且疗效显著,给ITP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方法:ITP患者42例均行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术。结果:中转开腹1例,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41例,手术时间平均80min;术中平均出血100ml。发现副脾7例予切除;住院时间平均6.2d。术后腹腔出血1例,系胃短血管切断处出血,予重新结扎治愈。术后随访2~65个月,无1例出现脾热、门静脉血栓。疗效分级标准:术后1周血小板上升>150×109/L 2例,3周后血小板再次降低<50×109/L,余40例均达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达到95.2%。结论: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ITP手段,具有损伤轻、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内科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难治性ITP的临床资料,12例均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1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量80~400ml,平均150ml,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皮肤瘀斑及出血点消失。随访半年,治愈11例(91.7%),显效1例(8.3%),11例(91.7%)血小板>100×109/L。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是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恢复快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Wang XF  Cai XJ  Li W  Yu H  Liang X  Cai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8):653-65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ITP患者行腹腔镜切脾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ITP术后1周内血小板很快上升,术中失血少,全组均于术后24h内恢复胃肠蠕动,术后6h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4d。发生并发症4例,1例中转开腹,1例因术中渗血行腹腔镜下再次止血,1例膈下感染,1例皮下气肿。其中16例得到随访,2例复发。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IT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成功地进行了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60 min;出血量10~200 mL,平均70 mL.2例中转开腹.平均住院时间6 d.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创伤小,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杨序春  方国安 《浙江医学》1999,21(9):521-522
为观察机采血小板悬液(PC)在治疗初治恶性血液病伴重度血小板减少中的疗效,对55例该类患者分别输注手工采PC和机采PC,观察其预防严重出血的效果,输注后血小板活化情况、血小板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机采与手工采PC比较,输注后血小板上升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均P<0.01),输注有效率高和严重出血率低(均P<0.05),血小板活化率低(P<0.01)。提示机采PC对恶性血液病伴血小板严重减少者的救治较手工采PC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对于慢性ITP,尤其是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例,脾切除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脾切除采用开腹手术,近几年来我院已多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LS),现将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并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优点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吴洵民  杜卫东 《浙江医学》2010,32(11):1694-169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主要在脾脏)中被破坏,而发生血小板减少,由此引起皮肤、黏膜和其它部位出血,甚至可危及生命。笔者近年来采用经腹腔镜行脾切除术治疗ITP,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峰  候明 《血栓与止血学》2004,10(4):184-18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免疫球蛋白已经用于治疗ITP,适用于那些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危险的重症患者、因预防手术出血而需迅速提高血小板数的患者、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患者以及存在脾切除术禁忌或惧怕手术风险的患者。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免疫球蛋白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脾切除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成人内科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0~2000年内科治疗无效的51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脾切除手术。全组患者术后随访0.5~9年,平均46月。结果:术后血小板1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者45例,占88.2%;术后2个月随访,总有效率90.2%。对41例患者进行中远期(0.5~9年)随访,总有效率为80.5%,4例复发,复发率9.75%。结论: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和回升幅度较高者预后较好。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不影响脾切除疗效。术前PAIgG检测值对预测脾切除疗效无相关性。选择性脾切除术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ustral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DESIGN, SETTING AND PATIENT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records of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ITP patients referred to a gastrointestinal surgeon in a tertiary referral hospital for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between August 2005 and November 2007. MAIN OUTCOME MEASURES: Platelet response (measured at least 3-monthly) following successful H.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confirmed by urea breath test 4 weeks later). RESULTS: Of 16 patients, seven were H. pylori-negative and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Nine were H. pylori-positive and successfully underwent H.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five of the nine had an initial platelet response. Four patients had platelet counts > 100 x 10(9)/L (reference range, 140-450 x 10(9)/L) and were off all immunosuppression at 9 months; three had a sustained response beyond 12 months. One patient had an initial response at 3 months (15 x 10(9)/L to 208 x 10(9)/L), but relapsed 4 months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and underwent splenectomy with platelet count recovery. The remaining four patients showed no platelet response and subsequently underwent splenectomy. CONCLUSION: Larger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fully ascertain the role of H. pylori in Australian patients with ITP. However, H. pylori eradication is simple and safe. H. pylori 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before immunosuppression or splenectomy.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方法对21例重症ITP患者初始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输注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给予抗HP根治治疗;对多种治疗措施不能持久符合切脾指征的患者行切脾术;观察治疗后临床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21例联合方案治疗初始完全反应约占90%,无效约占10%;4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患者给予抗HP治疗,2例有效;4例切脾患者3例完全反应。结论初始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度过危险期,改善出血症状疗效显著;对ITP患者应常规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切脾治疗ITP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脾切除术和免疫抑制剂分别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激素依赖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以探讨适宜的二线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2007年近10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且对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共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2组,A组20例为脾切除组,B组32例为使用免疫抑制剂组(包括环孢菌素A、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7天、1月、6月、24月时的血小板计数(BPC)及治疗副作用。结果A组患者从治疗第3天起至24个月BPC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副作用包括术中出血、伤口愈合不良、脾切后继发感染等,发生率为15.0%;B组治疗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肝损害、‘肾损害、出血性膀胱炎、末梢性周围神经炎及其他等,发生率为45.0%。其中4例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脾切除后仍能达到有效。个别切脾后疗效不佳者仅需小剂量激素和(或)联用免疫抑制剂维持。结论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或激素依赖的ITP患者,脾切除治疗起效时间快,效果好,副作用少,可作为激素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者的首选二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于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科血液科诊断为ITP并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检测时间距离手术时间>6个月;检测指标包括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及血常规,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IgG、IgA、C3、淋巴细胞、CD3、CD4及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4及CD4/CD8比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LS术后免疫功能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改善,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考虑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在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1)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9%(153/172)、83·1%(59/71)、51·3%(19/37)和68·8%(11/16),4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AL、AA、ITP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同病种有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腹腔镜脾切除术出血的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40例,超声刀离断脾周韧带,胰腺上缘结扎脾动脉,离断脾门血管,切除脾脏。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术中发现3例副脾,一并切除。手术时间90~210 min,平均130 min。出血50~800 ml,平均160 ml。术后12~24 h胃肠蠕动恢复,术后24 h拔胃管并进流质饮食,术后住院5~9 d。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脏器意外损伤患者。结论结扎脾动脉,避免脾包膜撕裂,妥善处理脾蒂血管可减少腹腔镜脾切除术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要点。方法:2008年1~8月对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总结。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了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60 min;出血量100~500 ml;术后1~2 d肠蠕动恢复,术后3~4 d拔除腹腔引流管;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选择的病人行腹腔镜脾切除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仔细操作,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