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 (简称高胆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63例高胆新生儿作 1~8.5年远期随访 ,并作智能、神经系统及体格检查。结果 :19例 ( 3 0 .2 % )有程度不等的智能异常 ;7例 ( 11.1% )有神经系统异常 ;1例 ( 1.6% )有体格发育异常。智能、神经系统及体格发育异常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异常者约半数血清胆红素水平 <3 40 μmol·L- 1 。溶血组与非溶血组异常率差异在智能及神经系统方面有显著意义。除重度高胆外 ,轻、中度高胆 (无论溶血与否 )也可对新生儿产生永久性神经毒性作用 ,导致精神神经发育异常。结论 :单凭血清胆红素水平并不能确切预测高胆远期预后。对新生儿高胆 ,尤其是溶血性高胆更应积极防治 ,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符宝铭  周春浪  欧珊 《医学文选》2003,22(6):842-843
目的 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及间接胆红素 /白蛋白 (B/A)比值水平。方法 测定新生儿高胆素血症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 ,计算 B/A比值。将患儿分为胆红素脑病组和无胆红素脑病组 ,并将其测定结果作比较。无胆红素脑病组又按病因分为溶血、感染、母乳、围产因素组。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男性为 68.9%、女性为 31 .1 % ,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1 ) ;胆红素脑病组与无胆红素脑病组比较中 ,血清胆红素值和 B/A比值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 ;无胆红素脑病的各组结果显示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最高的为溶血组 (40 .9% ) ,血清胆红素值最高的为溶血组 [(2 91 .1± 1 2 0 .6)μmol/L]。结论 检测血清胆红素、B/A,可为早期诊断和合理防治新生儿胆红素血症 ,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提供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3.
我院根据胆红素代谢机制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思密达和茵栀黄静点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以下简称高胆 ) ,获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新生儿高胆患儿 12 0例 ,为我院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11月住院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 8例 ,男 32例 ,女 36例 ;日龄 0 87~ 2 7d(平均 5 4d) ;出生体重 2 930±2 70 g ,胎龄 38 1± 4 7wk ,主要病因为ABO溶血 2例 ,血管外溶血 6例 (头颅血肿、颅内出血 ) ,红细胞增多症 2例 ,母乳性黄疸42例 ;其中早发性 2 3例 ,晚发性 19例 ,感染因素 4例 ,围产因素 1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高胆缸素血症新生儿发生因素依次为:感染因素,ABO溶血、围产因素,和其他因素。治疗主要采取蓝光照射。结论导致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因素为感染,其次是ABO溶血,围产因素等。蓝光照射是安全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袁玉瑛 《中原医刊》2000,27(5):23-24
我院于1995年6月~1999年8月共收治各种原因住院的新生儿190例,其中96例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占同期住院新生儿总数的5052%。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按文献标准,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1.2 一般资料:96例中,足月儿86例,早产儿10例,双胎4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发生核黄疸1例。1.3 病因分析:感染因素46例,占高胆总数479%;围产因素36例,占高胆总数375%;感染与围产因素35例,占高胆总数375%;酶活力不足或缺乏8例,占高胆总数83%;溶血病4例,占高胆总数41%;母乳性黄疸2例,占高胆总数208%。感染因素中肺炎16例,上呼…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英 《安徽医学》2003,24(1):34-3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可能病因和治疗。方法 对 2 7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经皮测胆红素(TCB)、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肝功能 (SGPT +白 /球 )的常规监测。选择性监测ABO溶血三项 (直接抗人球蛋白、游离、释放试验 )及RH溶血三项 (抗E、抗D)三项试验 ;选择性进行血培养、病灶分泌物培养 ;选择性ToRch抗体测试。本组治疗均为综合措施 ,包括光疗、酶诱导剂、茵栀黄、静脉使用血浆和丙种球蛋白 ,并根据病因及黄疸程度选择组合。结果  2 7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可能病因中 ,母乳性黄疸 115例 (4 2 .2 %) ,围产因素 67例 (2 4.7%) ,新生儿溶血症 48例 (17.6%) ,新生儿败血症 2 9例 (10 .6%)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13例 (4 .7%)。治愈 2 0 9例 (76.8%) ,好转5 0例 (18.4%) ,未愈 11例 (4 .0 %) ,死亡 2例 (0 .8%)。结论 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的监测 ,早期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7月本院收治的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 12 8例病例。结果 :≤ 7天 93例 ,其高胆病因以围产因素占首位 5 2 .6 9% (49/93) ,其次依次为ABO溶血 2 3.6 6 % (2 2 /93) ,母乳性黄疸 11.83% (11/93) ,G - 6 -PD酶缺陷 9.6 8% (9/93) ,感染 2 .15 % (2 /93) ;>7天 35例 ,高胆原因依次为母乳性黄疸 6 5 .71% (2 3/35 ) ,感染性疾病 34.2 9% (12 /35 )。 12 8例经过治疗 ,其中治愈 10 7例 ,2 0例黄疸减轻 ,1例放弃。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宣传工作 ,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高胆红素血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3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及胆红素值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 :非感染因素 15 0例 (39.5 % ) ,其中包括母乳性黄疸78例 ;感染因素 113例 (2 9.7% ) ,包括肺炎、败血症、硬肿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多项因素混合 (感染 +围产因素或其他 5 5例 (14 .5 % ) ;原因不明病例 6 2例 (16 .3% )。 3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血清胆红素 >2 0 4μmol/ L (轻度者 ) 2 4 7例占 6 5 .0 % ,血清胆红素 2 72 μmol/ L~ 342 μmol/ L(中度者 ) 10 6例占 2 7.9% ,血清胆红素 >342 μmol/ L(重度者 ) 2 7例占 7.1%。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代谢紊乱常由多种因素所致。本文资料显示非感染因素占首位 ,其次为感染因素 ,多项因素混合和原因不明各占一定比例。非感染因素中母乳性黄疸为主。由非感染因素与感染因素 ,单相因素与多相因素之间胆红素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来看 ,在正常生理性阶段 ,伴有任何高危因素如窒息、感染及围产因素或其他混合因素时均对胆红素代谢过程造成影响 ,且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的机会与程度应该是相似的。所以对缺氧围产不良因素及感染予以重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需早期诊断 ,早期防治 ,对于?  相似文献   

9.
钟青  张玉玲 《广东医学》2003,24(1):56-56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简称高胆 )在新生儿期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现将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4月共收治的新生儿高胆 2 10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10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 38 5 % (2 10 / 5 4 5 )。其中男 132例 ,女78例。足月儿 180例 ,早产儿 2 6例 ,过期产儿 4例。发病年龄 <1d 18例 ,~ 7d175例 ,>7d者 17例。有异常分娩史者6 5例。表 1  2 1 0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病因 病因例数 (% ) 病因例数 (% )围产因素 65(31 )感染因素 48(2 3) 新生儿窒息或 脐炎 2 3(48)…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对9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9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感染因素占首位,共49例(52.1%),其次为围产因素,共34例(36.1%),溶血因素5例(5.3%),其他因素6例(6.3%)。加强抗感染,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基层医院由于受条件所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治疗棘手。笔者采用中医西结合的方法 ,对 3 2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及小婴儿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茵陈蒿汤 ,获较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我科 1 996年 1月~ 1 999年 1 2月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3 2例。其中男 1 8例 ,女 1 4例 ,日龄 1 .5d~ 5 8d ,平均 2 9.75d ,出生体重 (2 86 0± 5 0 0 )g。病因 :ABO溶血 2例 ,血管外溶血 1 2例 ,红细胞增多症 2例 ,母乳性黄疸 1 8例 ,其中早发性 5例 ,晚发性 1 0例 ,感染因素 1 0例 ,围产因素 7例。1 .2 治疗方法1 .2 .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 36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免疫球蛋白治疗组 (1 9例 )和对照组 (1 7例 ) ,两组在给予综合退黄治疗的基础上 ,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加用单次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并动态观察两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和光疗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入院后 2 4、48、72h免疫球蛋白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 ,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 ,光疗时间缩短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或 <0 .0 1 )。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无一例换血 ,对照组有 3例需要换血治疗。结论 :早期及时应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 ,能阻断溶血的继续发生 ,快速降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防止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 ,避免换血治疗 ,是早期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以下简称新生儿高胆 )是新生儿期的常见危重症之一 ,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 ,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为了明确我区的新生儿高胆的病因 ,探索在基层医院治疗该症的有效方法 ,我们对 1 1年来我科收治的 86例新生儿高胆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86例中 ,男 66例 ,女 2 0例。男∶女 =3∶1 ,发病日龄 :新生儿早期 (生后 7d以内 ) 36例 ,新生儿晚期 (生后 7d~ 2 8d) 50例。原发病 :新生儿早期的 36例中 ,感染性疾病 1 9例 ,新生儿溶血症 8例 (其中ABO血型不合溶血 5例 ,RH溶血 3例。头颅血肿 6例 ,新…  相似文献   

14.
10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简称高胆 )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病症之一 ,可由不同病因引起 ,阐明本病的有关因素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从 1 991~ 1 999年收治的 1 0 7例新生儿高胆进行病因分析 ,为其防治提供依据。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 7例新生儿高胆中 ,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1]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2 2 0 .6μmol/L,早产儿≥ 2 56.5μmol/L) ,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足月儿 1 0 4例 ,早产儿 3例 ,男 79例 ,女 2 8例 ,男女比例为 2 .62∶ 1 ;年龄 1 d~ 2 8d,<7d 75例 ,>7d 32例。1 .2 病因分析 G- 6PD缺陷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构成,控制并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方法对钟祥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10月产科出生资料完整的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的病因、治疗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67例(40.12%),感染因素40例(23.95%),母乳性黄疸36例(21.56%),溶血因素23例(13.77),其他1例(0.60%).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围产因素占首位,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积极处理孕期疾病,加强围产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产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其发生原因中的围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因素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上升趋势,逐渐超过感染、溶血等因素。结论:围产因素已逐渐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发病因素,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和提高产科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丽 《中外医疗》2009,28(33):56-56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于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高胆新生儿137例进行分析。结果137例高胆患儿中,感染相关因素56例,ABO溶血9例,Rh溶血2例,围产相关因素12例,不明原因37例。以不明原因总血胆红素最高。137例中核黄疸9例,2例为Rh溶血,1例ABO溶血,3例为败血症,不明原因者3例。结论感染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住院高胆的主要原因,溶血是导致患儿核黄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病因、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8例高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统计患儿的发病因素及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与围产因素比较,感染因素的发病率大于围产因素所占比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低于围产因素所占比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辨症施治(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抗感染、白蛋白、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后,患儿黄疸消退,血胆红素恢复正常。有效141例(75.00%),显效44例(23.40%),2例并发胆红素脑病,1例为Rh溶血病需换血而转院治疗。结论感染因素仍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主要原因。针对病症,要加强婚前检查的力度,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感染、窒息等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晓谦  蒋晓梅 《当代医学》2011,17(19):115-115,138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并早期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方法 对3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围产因素占第一位207例(53%),第二位是感染因素75例(19.2%),第三位是G-6PD缺乏症(12.3%),第四位是ABO溶血病(9.7%),母乳性黄疸和...  相似文献   

20.
杨璇  唐军 《西部医学》2012,24(12):2308-2309,231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为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90例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1,早期新生儿占71%,首要病因是溶血因素(35%),其次依次为感染(18%)、母乳性黄疸(17%)、原因不明(17%)、围产因素(13%),合并胆红素脑病者17例(18.9%)。结论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在早期新生儿中发生率高,新生儿溶血病是首要的高危因素,易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及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早期新生儿黄疸的监测,及时干预,减少发展至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