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MRI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表现,病理表现分别按肿瘤实质成分、血管成分、玻璃样变成分及肿瘤实质/间质比例分级,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的最大径与其T1WI及T2WI信号的均匀性相关(r=0.459,P〈0.05);肿瘤实质/间质比例分级与延迟期信号强度成负相关(r=-0.508,P〈0.05);其他各病理学表现与MRI征象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RI可反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部分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肿块MRI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磁共振成像(MRI)T1WI、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双盲法,对49例(55个病灶)肾上腺肿块的信号强度与正常肝实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腺瘤与恶性肿瘤在T1WI像上信号无显著性差异(P=0.6711),而在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中两者的信号特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2WI像上76.2%腺瘤呈低于或等于肝脏信号强度,而78.6%恶性肿瘤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肝脏的信号强度。腺瘤95.2%信号均匀,恶性肿瘤78.6%信号不均匀.全部腺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而85.7%恶性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组织。80%的嗜铬细胞瘤在T2WI上呈明显高于肝脏信号,并接近或等于脂肪信号。肾上腺皮质增生在T1WI像上信号和正常肾上腺一致,其中77.8%的肾上腺形态无明显改变,但有2例呈单侧结节性增生均误为腺瘤。结论: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对鉴别肾上腺腺瘤与恶性肿瘤有较大价值。信号的均匀性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也有助于鉴别。绝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在T2WI像上可与恶性肿瘤及腺癌相鉴别。对肾上腺皮质增生MRI诊断一般无困难,但单侧结节状增生易与腺瘤混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相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各期CT值、造影剂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结果:肾上腺腺瘤37例,嗜铬细胞瘤17例,转移性肿瘤10例。腺瘤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均低于嗜铬细胞瘤,以动脉期明显(P<0.01);腺瘤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低于转移瘤,以延迟期明显(P<0.01);腺瘤造影剂廓清率大于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嗜铬细胞瘤仅动脉期CT值大于转移瘤。结论:64层螺旋CT为肾上腺的显示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保证;而肾上腺肿瘤不同CT扫描时相和不同参数的特点为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附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不同部位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本组均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左上纵隔内1例,左侧腰椎旁1例,膀胱内及两侧髂内血管旁多发肿瘤1例,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和生化诊断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似,但定位诊断较困难。定位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配合同位素间碘变甲胍(^131I-MIGB)和血管造影。外科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相结合,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资料,以提高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纳入1998年~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9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研究不典型嗜铬细胞瘤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高血压、血浆儿茶酚胺等方面和典型组患者的差异。结果90例患者中有22例(24.4%)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8例(75.6%)为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平均最大径均无显著差异;不典型组肾上腺肿瘤主要位于右侧肾上腺,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低于典型组,且不典型组去甲肾上腺素阳性率也明显低于典型组。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和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比,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位于右侧,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检出率低于前者,从肿瘤大小上无法鉴别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但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血浆儿茶酚胺检测,大多数不典型嗜铬细胞瘤都可在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彩超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五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1例。结果:11例中7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内(左3,右4),4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中,1例位于肾上腺内,另2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下腔静脉旁1例,主动脉旁1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2例。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1%(10/11)。结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生化测定,对钙化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持谨慎态度,对静止型嗜铬细胞瘤采用“肿瘤激惹征”协助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和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肾上腺最常见的肿瘤。虽然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但临床上都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1]。随着C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普及应用,CT较B超诊断肾上腺醛固酮瘤与嗜铬细胞瘤的优势更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术前均做CT平扫与增强,CT主要后处理方法有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诊断正确,瘤体平均直径4.5cm,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大部分清晰,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影,10例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9例呈多房性结节状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血供特征、瘤内成分及其周围脏器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确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定位诊断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影像学诊断的45例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左侧肾上腺单发17例,右侧肾上腺单发15例,双侧肾上腺单发2例,右侧肾上腺多发1例,异位10例。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USG、CT、MRI、131I-MIBG SPECT检查定位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96%,95%,100%。结论:应用综合影像技术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MS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14例,混杂密度肿块11例,实性肿块2例,双侧肾上腺多发混杂密度肿块1例,12例有钙化,5例有出血及坏死,其中有2例患者混杂密度肿块内既有钙化又有出血及坏死,13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9例做MRI检查的患者中,有11例MRI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区肿决T1wI、TW2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影,7例表现为左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W2 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1例双侧肾上腺多发病灶者表现为右侧肾上腺T1WI、TW2 I混杂高信号影,左侧多发病灶T1WI、TW2 I呈混杂信号.结论 MSCT及MRI在AML中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歌  郑丽丽  杨静  李志臻 《临床荟萃》2010,25(11):943-945
目的 认识肾上腺肿瘤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58例肾上腺肿瘤,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8例肾上腺肿瘤中库欣综合征79例(30.6%),嗜铬细胞瘤71例(27.5%,71/25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9例(26.7%,69/258),意外瘤62例(24.0%,62/258)(其中有功能瘤12例),肾上腺恶性肿瘤27例(12.2%,27/222).结论 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疑诊患者应行内分泌激素的测定和影像学检查.意外瘤在肾上腺肿瘤中的比例增高,临床上应予以重视,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9例,混杂密度肿块7例,实性肿块1例,8例钙化,1例出血,11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4例MRI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CT及MRI在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MRI特征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脑室内脑膜瘤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16例位于侧脑室,2例位于三脑室。脑室内脑膜瘤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11例)或分叶状(7例)肿块。T1WI上呈稍低信号(14例)或低信号(4例);T2WI呈稍高信号(12例)或低信号(6例),9例见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多明显均匀强化,5例可见少许斑片状低信号。14例见肿瘤与邻近脉络丛关系密切。结论脑室内的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PR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7例PRCC患者的影像资料。17例患者中,16例行CT检查,2例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17例PRCC中,9例位于右肾,8例位于左肾;肿瘤直径2.0~12.4cm,平均直径5.6cm;肿瘤形状呈圆形或类圆形13例,分叶状4例;肿瘤边界清楚或较清楚13例,不清楚4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不均匀13例;肿瘤发生转移3例;病理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未分型5例。平扫CT值为17.8~35.5HU,平均26.1HU;动态增强后皮髓交界期CT值为27.3~57.5HU,平均37.8HU;实质期CT值为35.0~71.2HU,平均47.8HU。PRCC的MRI影像学表现中,T1WI、T2WI信号特点取决于其成分,动态增强方式与CT增强检查相似。结论:PRCC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CT及MRI动态增强检查对PRCC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肢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AF的MRI表现,其中7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在T1WI呈等信号11例;脂肪抑制FSET2WI高信号10例,1例为混杂信号;7例静脉注射GdDTPA后脂肪抑制SE T1WI明显强化。10例在所有序列均见到低信号带。8例边界不清,1例部分边界清楚,2例边界清楚,并可见完整的包膜。3例侵犯相邻骨质,其中1例累及髓腔;3例侵犯皮下脂肪。所有病变均未见坏死出血和囊变,瘤周未见水肿。结论四肢AF有不同于其他身体部位AF的MRI特征,MRI对四肢AF的诊断、术前规划和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9例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MRI检查包括SET1WI、抑脂FSET2WI和FSPG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9例在MRI共发现10个病灶,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有2个病灶。抑脂T2WI高信号(7/10),抑脂FSPGRT1WI低信号(7/10)。三期明显强化(4/10);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和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4/10);环形强化(2/10)。结论MR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整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3例脑膜瘤的I临床和MRI资料,分析MRI的特征性表现。结果自旋回波(SE)T1WI为灰质等或略低信号,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病变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显示大多数为均匀明显强化。结论MRI检查对脑膜瘤定位、定性准确,特殊病例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7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龄45~82岁(平均55.5岁),55岁以上29例(78.4%);有20年以上吸烟史27例(73%)。37例共53个瘤灶,25例为单发,8例为单侧多发,4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79.2%),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平均长径约2.8cm。CT平扫(21灶)肿瘤呈实性(11灶)或囊实性(10灶),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MRI检查(32灶)T1WI瘤灶均呈低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27灶),内可见裂隙状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16灶T1WI瘤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17例27灶)动脉期呈中等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18灶见包膜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