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脊配合中药内服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整脊配合中药内服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结果:治疗组优良率达80%,对照组优良率为32%。结论:整脊配合中药内服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椎间盘退变的早期,生物化学上的改变主要出现椎间盘内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细胞外基质降减增加,诱导椎间盘退变。生物学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注射生物活性因子、基因治疗、细胞或髓核移植及结合组织工程学方法治疗。主要目标是恢复椎间盘的正常生理功能。直接注射生物活性因子可增强椎间盘细胞的活性,阻止椎间盘退变,但作用效应期较短。基因治疗则是将适当的调节基因导入椎间盘细胞,对椎间盘基质代谢可起到长效的调节作用。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体回植替代原有退变的椎间盘,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就生物学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技术的原理、目前应用情况及今后发展动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传统治疗方法是腰椎融合术,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与腰椎融合术相比,全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可以在减轻临床症状的同时改善椎体活动度,远期并发症相对较少,近年来临床应用增多。本文对腰椎全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假体类型、治疗优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临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整脊手法治疗脊源性胸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整脊手法治疗组(n=132)和安络痛片对照组(n=116),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39例、显效48例、有效3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3例、有效38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65.5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中医整脊手法是治疗脊源性胸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脊柱创伤、损伤治疗是应用牵引法、悬吊法、旋转法、斜扳法、过伸法、屈曲法、整盆法和推拿按摩为主要治疗方法等。根据古人的启示,应用现代科学研究,就可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整脊术,是依靠脊柱的生理曲度的运动力学原理,调整因椎曲出现病理改变,从而达到治疗脊柱伤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整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嘉  胡泓 《光明中医》2010,25(9):1676-1677
<正>目前临床报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各异。笔者从2009年1月~2009年12月运用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临床观察门诊病例共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粗86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性81例,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根据圆筒枢纽学说的原理手法治疗颈7胸1.2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俯卧仰头推肩法治疗颈7胸1.2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手法治疗21例患者显效率达95%。结论:运用圆筒枢纽学说分析颈胸枢纽对脊柱动态的调控作用,揭示枢纽力的作用线是中医整脊手法的主要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变性、增生、钙化,从而刺激、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产生的综合征候群,轻者出现颈项,肩背麻木疼痛、头晕,心悸,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二便失禁、瘫痪。近年来我们用旋转整脊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均获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多由腰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所致,常表现为腰腿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肥大性脊柱关节病等。鲍铁周教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强调“治病求因,以肾为本”“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保持平衡”。本文对鲍铁周教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整脊复位手法治疗孕妇骶髂关节错位的疗效。方法:60例骶髂关节错位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整脊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红外线照射及盐包热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P〈0.05)。结论:中医整脊复位手法治疗孕妇骶髂关节错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胸椎小关节错位所致肠易激综合症,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触诊患者胸椎棘突有偏差及压痛.笔者运用针刺结合整脊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梳理筋与骨力学平衡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理论,评述近年来从筋骨力学失衡角度探讨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的概况,并分析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脊柱轴线力学失稳诱导椎间盘退变的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手术去除小鼠棘上和棘间韧带致其脊柱轴线力学失稳来诱导构建椎间盘退变(IDD)模型,并于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腰椎样本,通过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IDD过程中椎间盘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椎间盘基质代谢相关蛋白(Col1,Col2和基质降解酶Mmp13)和Hif信号关键蛋白(Hif1α,Vegf)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椎间盘番红O/固绿染色表明,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形态结构完整,内外层纤维环排列整齐,细胞外基质染色均匀;而IDD模型组纤维环出现撕裂、纤维排列紊乱等状况,番红O染色变浅。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对照组椎间盘纤维环中Col1,Col2,Mmp13在正常椎间盘中均有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纤维环中Col2表达显著降低,而Col1和Mmp13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信号检测发现,在正常椎间盘组织中,Hif1α于外侧纤维环中呈低表达,后期表达逐渐降低,而Vegf表达于纤维环和髓核组织;与对照组比较,造模4周IDD模型组纤维环组织中Hif1α表达升高,同时伴随Vegf表达的增加,尤其是在内侧纤维环区域,而造模6~8周后,Vegf在纤维环内外侧的表达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除棘上和棘间韧带方式使小鼠脊柱轴线力学失稳,成功建立力学异常IDD小鼠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为进一步揭示IDD的病理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退变(IDD)是引起脊柱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受炎症因子、水通道蛋白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椎间盘细胞凋亡。中医学对IDD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总结补益肝肾法干预IDD的基础研究文献,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医药治疗IDD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标准和分型以及整脊疗法效果。方法 根据215例寰枢关节错位的临床表现,X线片颈椎曲度以及张口位寰椎侧块与齿状突间距的位置关系改变为依据,提出本病的诊断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运用寰枢端转复位法为主整脊治疗。结果 寰枢关节错位分为侧偏型、前倾型和混合型;并以寰齿关系、症状体征的恢复程度为疗效标准,用整脊手法为主治疗,治愈和临床治愈率为88.4%。结论 运用整脊疗法,根据分型法辨证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脊柱椎体变形,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的脊柱以外的相关系统的疾病。脊柱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既有与内科、神经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症状相似之处。又同时伴有脊柱病变体征。中医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历史悠久.《内经》中记载了痹厥,眩晕以及后世医书记载的心悸、血痹、经痹、骨痹等疾病与脊柱相关病相似。其发病机制是因统督一身之阳的督脉不通而为患。笔者运用整脊手法,治疗32例脊柱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 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应用单节段X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资料,观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的改善情况,摄腰椎片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手术时间为35~65min,平均45.5±16.7min;术中出血量30~100m L,平均63.7±35.2m L;术后住院日3~7天,平均4.5±2.1天;所有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且在随访过程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结论:XLIF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中远期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脊柱手法在东西方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方面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治疗体系不过百年,而试图形成现代医学的体系架构的历史则更短。虽然脊柱手法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受到现代医学的关注和部分认可,但是脊柱手法医学领域的从业人员仍无法摆脱以经验医学为主导的临诊模式,"因其有效而存在,也因其无序而被质疑"的现况仍然存在。如何确定脊柱手法医学在以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为主导的现代医学领域的地位,值得从业人员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分析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方法等,并总结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体会,为临床治疗难愈性病证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著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