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近年共收治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癌根治术,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切除肋间臂神经,观察组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进行随访,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及上臂内侧感觉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27例(67.5%)出现上臂内侧感觉障碍,而观察组40例患者中仅5例(12.5%)出现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患者肋间臂神经可显著避免术后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中保留其肋间臂神经的可行方法及临床意义,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收治的11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情况,随机分为保留肋间臂神经的研究组(56例)和未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对照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患者上臂感觉及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情况及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研究组在上臂感觉异常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及疼痛分级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保留其肋间臂神经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上臂感觉异常及疼痛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对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6例Ⅰ、Ⅱ、Ⅲ。期乳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组(67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ICBN,对照组(79例)行腋窝清扫时常规切除ICBN,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异常等情况。结果保留组及对照组术后1、3、6个月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9%、74.9%(P〈0.01);11.9%、60.7%(P〈0.01);7.4%、59.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无明显差异,术后8个月~5年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对Ⅰ、Ⅱ、Ⅲ。期乳癌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不影响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35例保留肋间臂神经和32例切除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 保留组术后9例有上臂感觉方面变化,而切除组术后21例发生感觉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随访1~3年无局部复发.结论 保留肋间臂神经能明显减少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70例I、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保留组实际为31例(其中2例操作不当未能保留该神经和2例肿大的淋巴结与其粘连而放弃),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对两组患者测试胸壁、腋窝和上臂内侧ICBN支配区感觉功能并随访。结果保留组患者胸壁、腋窝和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发生率为(22.6%),明显低于对照组(7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4.192);保留组患者胸壁、腋窝和上臂内侧疼痛的发生率(12.9%)低于对照组(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2.006),随访6-12mo两组均未发生局部复发。结论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异常及疼痛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福美 《当代医学》2011,17(21):78-79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28例切除肋间臂神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均未见复发、转移、死亡。保留组患者患肢的感觉障碍显著少于切除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改良根治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它能明显减少术后患肢感觉障碍及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陆澄  杨鹏  袁春燕 《现代医学》2002,30(5):319-3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留与非保留肋间臂神经患者在随访第1、6、24个月期间局部均未发现复发、转移,但局部皮肤麻木、酸胀、疼痛或者烧灼感等发生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达到乳腺癌根治效果的同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益。  相似文献   

8.
车红缨 《吉林医学》2010,(30):5396-5396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本组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完整保留ICBN89例,主干保留16例。保留率为100%。淋巴结切除数12~40个(中位数18),平均手术时间(110±12)min。术后随访率100%,患者出现感觉障碍14例,多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期内全组患者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结论:乳腺癌患者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明显降低了术后患侧胸壁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PMPS)的发生,合理的解剖途径不会延长太多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胸壁和腋窝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Ⅰ、Ⅱ乳腺癌患者107例,其中完全保留肋间臂神经的56例,切除肋间臂神经的49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患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玲  马维龙  刘玉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1,(8):106-106,109
目的研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行改良根治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61例分为保留肋间臂神经组(实验组)37例及切除肋间臂神经组(对照组)24例,术后测试患者患侧上臂内后侧及腋部的皮肤感觉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感觉障碍发生率约16.2%,对照组约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局部复发无明显差别。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时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显著减少术后患者患侧上臂内后侧及腋部皮肤感觉障碍,且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局部复发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钠络酮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癫痫持续发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 40例,对照组使用纳洛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醒脑静,在治疗后3min内进行脑电图检查,统计痫样放电及累及 导联数,统计发作时间及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并分析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观察组控制发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O2高于对照组(P<005),PCO2低于对照组(P<005),pH水平 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痫样放电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累及导联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洛酮联合 醒脑静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癫痫持续发作能迅速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患者脑缺血缺氧,减少脑部异常放电。  相似文献   

12.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振宇 《河北医学》2011,(10):1326-1329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02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纳洛酮组与联合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纳洛酮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联合组,在纳洛酮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观察各组的苏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疗效.结果:纳洛酮组的苏醒时间及症状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临床Ⅰ、Ⅱ期)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差别。方法回顾我院诊治的180例早期乳腺癌,分为保乳组与改良组,各90例。2组术后均按适应证进行放疔、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观察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患者均术后随访5年,2组的无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保乳组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明显高于改良组。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保乳手术治疗,效果理想,且能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可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医院-家庭-社会体系下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方法利用癌症生命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对入选对象进行评估,并对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期生活质量较差(49.12±10.39),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54.98±13.37),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家庭-社会体系下建立综合性干预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情绪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7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试验组除接受化疗外同时参加每周1次,共8次的团体心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水平和生命质量有无差异.结果 1.经过团体心理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抑郁、焦虑和食欲丧失评分[分别为(45.08±7.25)分,(42.23±4.72)分,(26.88±20.04)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0.15±5.82)分,(49.00±7.07)分,(42.39±29.3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疲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75±19.65)分,(48.31±23.62)分](P<0.05);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和形体领域评分[分别为(65.59±23.93)分,(54.30±33.05)分,(64.78±21.91)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7.47±29.66)分,(48.38±29.30)分,(43.28±21.9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试验组患者团体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可以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整体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乳腺癌根治术对女性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的文献,从疾病治疗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方面,综合阐述了乳腺癌根治术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提出若干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躯体功能以及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黛力新对绝经期女性稳定期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规律的信必可都保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黛力新治疗。观察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6MWD、FEV1、FEV1%和FEV1/FVC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SDS、F1、F2、F3和F4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可以通过改善绝经期女性COP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合用纳洛酮对严重乙醇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腹腔注射白酒制作小鼠急性乙醇中毒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纳洛酮、纳洛酮+醒脑静,记录苏醒时间并测量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结果:纳洛酮+醒脑静组苏醒时间明显快于生理盐水组和纳洛酮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较纳洛酮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醒脑静对酒精中毒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酒精中毒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及急诊留观酒精中毒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疗法。心理干预采用集中健康教育,调整生活方式;行为疗法;心理疏导及要求家属协助治疗等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情况和自拟生活质量量表4周后测定生活质量情况,并计算复饮率。结果:80份问卷均完整合格。(1)抑郁、焦虑评分干预组4周后与清醒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4周后与清醒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分,情感得分、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客观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周后干预组为17.5%(7/40),对照组为92.5%(37/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酒精中毒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功能障碍。进行药物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对饮酒的拒绝程度,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刘芳 《吉林医学》2013,(36):7726-772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