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冻疮、老年畏寒证等,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择时施治,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即冬天好发的病,调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相似文献   

2.
浅谈冬病夏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查阅近十年来有关冬病夏治方面文献,并进行收集梳理,从其理论渊源、治病机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以进一步规范研究冬病夏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宣锦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27-28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极富特色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就跟师学习冬病夏治临床应用的病案实录几例介绍如下,以期讨论.  相似文献   

4.
1 冬病夏治的含义 就是冬天的疾病夏天治疗,但它不同于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指相关脏器有传递关系,如肝病传脾、为木克土,冬病夏治就不存在此种传递关系。 1.1贴敷的含义及内容 1.1.1 贴、涂、敷、覆、摊五种疗法,基本上相同,但从字的意义和所用的药物来看,又有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5.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冻疮、老年畏寒证等,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择时施治,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即冬天好发的病,调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相似文献   

6.
浅谈哮喘的冬病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颇具特色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冬病夏治     
诊室来了位老先生——省文学院的研究员孟老,他一边瞧病,一边和张老师、青禾探讨吃这个药、打这个针的道理何在。此时,张老师正向他解释三伏天用热药是否犯忌。  相似文献   

8.
在夏季内服温利方药、穴位贴敷疗法、隔姜灸法防治常在冬春季节反复发作,甚至常年不愈的咳嗽、哮喘、反复感冒、风湿痹痛等风寒湿证.被称为冬病夏治。本文将从这些病证的病本入手,阐释冬病夏治的关键是祛湿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10.
风湿病的病因很多、很广、很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冬病夏治理论最早见于《内经》,采用冬病夏治治疗风湿病,治疗效果比较令人满意,但存在问题也不少,因此应对疗效评定进行系统性、客观化、量化研究,进一步探讨冬病夏治的取穴规律,同时严格筛选药物组成,使冬病夏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1.
刘萍 《中医临床研究》2013,(16):111-112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并给予全面,周到的护理。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改善支气管哮喘的症状,有效预防和减少发作次数,方法简便,效果显著,科学细致的护理在治疗中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给药对哮喘豚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75只豚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哮喘模型组、阳性(地塞米松磷酸钠)组、穴位给药组、非穴位给药组(n=15),采用卵蛋白注射及雾化吸入的方法建立豚鼠哮喘模型,通过肺组织病理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冬病夏治方对豚鼠哮喘的治疗效果。提取豚鼠粪便总基因组DNA,对16 S rRNA V4可变区基因进行PCR扩增及Illumina Hi Seq测序,将基因序列相似度高于97%的序列进行聚类归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豚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减少,支气管收缩、气道上皮增生症状改善明显,恢复良好,胶原纤维沉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地塞米松磷酸钠组与穴位给药组的减少程度明显,穴位给药组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穴位给药组。通过操作分类单元(OTU)及其丰度分析发现,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给药后豚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普氏菌属显著增多,拟杆菌门减少,变形菌增多;哮喘模型组厚壁菌数目较空白组及各给药组减少。结论: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能有效治疗哮喘,改善哮喘症状,调控哮喘豚鼠肠道菌群的构成。提示该方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从而影响机体免疫,达到治疗哮喘的效果,为研究哮喘的治疗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在哮喘缓解期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于每年贴敷结束时行肺功能检查,每3个月随访1次并记录患者每次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体征及每年急性发作次数。结果:随访治疗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8%,对照组有效率为75.2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贴敷后第2年,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_1),FEV_1占预计值%(FEV_1%),呼气峰流速(PEF)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PEF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贴敷第3年后,观察组患者FEV_1,FEV_1%,PEF均较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贴敷后第3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安全性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21例患者出现皮肤水泡,予以局部处理后水泡吸收,未影响下次穴位贴敷,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结论: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明显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气喘、胸闷、咳嗽等症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提高治愈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明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治则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上病下治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四点阐述上病下治的临床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介绍魏成功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临床经验,魏成功教授认为慢阻肺的病因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使肺胀进一步加重;在治疗经验上,善辨虚实,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形成了以“冬令膏方”为核心,配合冬病夏治、运动肺康复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个体化辨证并灵活运用中药汤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马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7):3376-3378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 1992年以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治疗哮喘 7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经 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 1年后评定疗效。 72例中男性 50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18~ 70岁 ;病程2~ 2 5年。其中支气管哮喘 32例 ,哮喘性支气管炎 2 6例 ,其它类型哮喘 14例。治疗方法取穴 :肺俞、心俞、膈俞 (均为双侧 )。药物配制及操作 :玄胡、白芥子各 2 0 g,细辛、甘遂、南星各 10 g,共研细末 ,另备麝香 1g。以上为每人 1年之用量 ,1年共贴敷治疗 3次 ,即在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各敷贴 1次。每次取上述药粉的 1/3,以生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查找古代有关维脉的论述,研究维脉病机特点及维脉药考,归纳总结古今医家的经验,阐述维脉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越鞠丸是朱丹溪创立的治疗六郁证的代表方剂,重在调理气机,灵活加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其在妇科月经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盆腔炎、乳腺增生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病下治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患者采用调腰椎、胸椎整脊法为主的上病下治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结论:上病下治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