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唾液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中医书上都提到,唾液充盈又常含而咽之,能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寿不老。古人十分重视唾液养生。自古以来,养生专家即视口水津液为健康的重要源泉,甚至将口水神化异化,赋予它以"金津玉液"、"琼浆玉泉"等甘霖美名。古人造"活"字,亦是舌旁从水,既是示人以舌旁有水方能活,又是示人舌水唾液可以  相似文献   

2.
田向阳 《现代养生》2012,(18):27-36
世界是个大宇宙,哲学家将世间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属性。而人体是个小宇宙,并且,人体五脏与五行具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体五脏之间利用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只有保持五脏之间的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健康长寿。任何一个脏器的过亢(过盛)或过虚(不及),都会累及到相关脏器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而生,精气为生命之本。人更是如此。管子《内业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  相似文献   

5.
养生名言     
《保健与生活》2014,(12):1-1
解读:健康、快乐之道。只有那些善于养生、保健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和拥有。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人之所以生病,往往因为违反了顺应四时的正常规律。人体五脏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各自的四时昼夜变化规律,如果不遵循这种规律,就会过度耗损五脏之气,这样就容易生病。懂得养生的人,注重保养人的元气,外邪不正之气就不会使人生病。对于药物而言,通常能够助长人的元气的药比较少。损伤人的元气的药物比较多。所以,经常服药。不如善于保养。  相似文献   

6.
刘姿含 《健康》2011,(9):22-23
许多中医书上都提到,唾液充盈又常含而咽之,能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寿。唾液养生法传说为西汉蒯京所创,蒯京因"食玉泉"而肤色红润,牙齿坚固,清风道骨,享年1 20岁。古人十分重视唾液养生。自古以来,养生专家即视口水津液为健康的重要源泉,因此将口水神化异化,赋予它以"金津玉液"、"琼浆玉泉"等美名。古人造"活"字,亦是舌旁从水,既是示人以舌旁有水方能活,又是示人舌水唾液可以活人,这也强调  相似文献   

7.
郭纪生 《现代养生》2014,(15):16-17
"郭氏养生二十四字诀"的第二部分:养胃气,慎饮食。《黄帝内经》说:"胃为后天之根。"中医也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说明胃气跟肾气是一样的重要,都是生命健康的基础条件。一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根,一个都不能少。胃作为后天的根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脾胃的功能非常重要,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制造精血的源头,是所有营养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宜动宜静调气血 运动养生法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传统养生学认为.适量的活动(包括日常活动、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等)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而使人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9.
林晨 《健康指南》2021,(3):44-45
鼓舞万物生长的春之气,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命名为少阳生发之气.人与天地相应,在人体与春之少阳之气相应的是肝胆之气,能像春风送暖一样调动人体生命力的化生与升发,推动气血周流宣散.所以中医认为,春季养生应以养肝为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一美好的季节调养肝胆之气呢?  相似文献   

10.
朱本浩 《药物与人》2010,(10):52-53
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的观众可能记得,剧中狐狸精苏妲己的魔力,随月亮的盈亏而消长。这虽是神话,但中医专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与人体健康确实存在某种神奇的关系。月亮盈亏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气血、经络之气的盛衰,这种变化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具有奇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延群 《健康生活》2013,(12):37-37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唐代皮日休《六箴序》说:“心为己帝,耳目为辅相,四肢为诸侯。”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于心,为心神所统帅。可见,养生应从“心”开始,应以“养心”为根本。  相似文献   

12.
会仙 《健康》2013,(5):59
温馨提示今年的小满节气为5月21日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必将引发风湿、皮肤病等症。小满节气养生,要特别注意"未病先防"。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天人相应"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由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季节养生或时令养生就是其中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大法,主要有"法于阴  相似文献   

15.
茏木 《健康大视野》2010,(19):45-45
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指出,要使人的生命健康长寿,就要养护人身三宝:精、气、神,这是人类生命三要素。因为人体生命的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动表现于“神”。  相似文献   

16.
养神与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之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斧亡,  相似文献   

17.
东方 《药物与人》2009,(7):10-1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夏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充满了生长的动力,所以说,夏季养“长”(成长)。大家都知道,四季都可以养生,但其实质是不同的。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天养“生”不好,提供给夏天的条件差,夏“长”也会不足,夏天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就是培养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热力。  相似文献   

18.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但还应当将望"气"结合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诊断和预测的正确率。望"气"的重要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之生,气之聚  相似文献   

19.
苏纪迅 《长寿》2012,(4):38-39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之子,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息息相关,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外在世界称为大宇宙。从阴阳平衡的角度看,血、津、液、五脏等属阴;气、六腑等属阳。而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结果。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配搭,所以想出用一个长夏来弥补的办法,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行。长夏在立夏之后,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正如明代大  相似文献   

20.
人活一口气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中医认为,气是指人们呼吸的天地之气;气是指流动着人们体内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气是指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如心气、肺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