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脂蛋白(α)[Lp(α)]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3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Lp(α)和OXLDL水平,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Lp(α)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P<0.01);Lp(α)和OXLDL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OXLDL水平增高;Lp(α)和OXLDL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关。脑梗死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按不同年龄组分别测定了110例正常人和123例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中LP(a)、ox-LDL、D-D、Fbg的含量,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血中LP(a)、ox-LDL、D-D、Fb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LP(a)、ox-LDL、D-D在脑梗塞人血中呈正相关(r=0.876,P<0.05)。正常人D-D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高有增长趋势,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q=4.82,P<0.01)。LP(a)、OX-LDL、Fbg含量各年龄组无差异(P>0.05)。D-D随年龄增长塔高明显(R=0.596P<0.01)并且与梗塞面积正相关(r=0.819,P<0.01),而LP(a)、OX-LDL、Fbg与梗塞面积无关。同时发现D-D在脑梗塞恢复期明显降低(P<0.05),证实了脑梗塞急性期确实存在高凝状态和内源性纤溶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P<0.01),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TNF-α,IL-1β可能参与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性激素与脑梗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性激素失衡与脑梗死(CI)的关系及其引起CI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2例急性CI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对其中26例CI恢复期患者的性激素进行复查;采用沉淀飘浮酶联法及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两组血脂。结果 CI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男性雌二醇(E2)、E2/睾酮(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P<0.01、P<0.05),急性期、恢复期女性E2明显低于对照组女性(P<0.01、P<0.05),此改变与病情轻重无关。CI组血清TC、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HDL2-C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患者E2、E2/T比值与TC、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HDL2-C、HDL3-C呈负相关(P<0.01、P<0.05);女性患者E2与TC、LDL-C呈负相关(P<0.05、P<0.01),与HDL-C、HDL2-C呈正相关(P<0.01)。结论 CI急性期男性E2、E2/T比值升高,女性E2水平降低。CI的发病机制之一是血脂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动脉粥样梗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Lp(α)和FIB,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Lp(α)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P<0.05);Lp(α)和FIB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FIB水平增高;Lp(α)和FIB水平与梗死面积有关。Lp(α)和FIB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良好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尿酸、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85例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及血尿酸(UA)水平,与对照组40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TG、HD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畀(P〉0.05),UA、LDL、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者较无糖尿病者,血UA、Lpo(a)亦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Lpo(a)含量增高与脑梗死存在一定关系,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例皮层动脉梗塞(CACI),54例穿通动脉梗塞(PACI)与50例健康人对照的血清脂蛋白(a)[LP(a)]的测定,结果提示CACI患者LP(a)浓度明显高于PACI患者(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PACI患者轻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60岁以下患者LP(a)浓度明显高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P<0.05),尤以45岁以下年青患者增高明显。LP(a)浓度与传统危险因素无相关性。提示LP(a)在CACI患者及年青患者的发病机理探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检查3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胰岛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胰岛素升高,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为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疾病患者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了脑梗死组42例,脑出血组30例,颅脑损伤组100例,病毒性脑炎组20例,流脑组9例,脑瘤组18例,对照组50例血清MBP合董,并对其中38例脑梗死进行了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6个疾病组急性期血清M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2,0.001,0.01,0.005,0.05)。38例脑梗死恢复期含量较急性期显著降低(P<0.001)。结论:以上6组CNS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MBP含量显著升高,恢复期含量降低,组织损伤越重,血清MBP含量越高,其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实质损害的范围及严重程度。MBP含量是一项判断脑实质损害的特异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酶联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6例急性期、恢复期GBS患者血清中IL-10、IL-12进行检测。结果 GBS急性期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然而恢复期则明显升高(P<0.01),且其水平与病情分级正相关,恢复期明显下降;恢复期血清IL-10与IL-12存在负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IL-10、IL-12与GBS的致病过程明显相关,IL-10通过下调免疫起保护作用,它可能使脱失髓鞘修复;IL-12上调免疫参与致病,它可能促使脱髓鞘和轴索变性。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P<0.01);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TNF-α、IL-1β可能参与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普罗布考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将6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其中普罗布考组(32例),常规治疗组(30例),用酶谱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 (1)普罗布考组治疗2周后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2周后普罗布考组血清MMP-9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普罗布考能降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可能因此抑制了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和脑水肿,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防止脑梗死出血转化和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LP)(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LP(a)水平测定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并与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L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P(a)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LP(a)水平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脑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脂蛋白(a)[Lp(a)]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疾病中的变化以及Lp(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透射比浊法分别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6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卒中20例、病毒性脑炎8例、细菌性脑膜炎12例,脑肿瘤20例)的血清Lp(a)和CRP含量,并与30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Lp(a)两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恢复期Lp(a)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而CRP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2)脑卒中组和病毒性脑炎两次Lp(a)和CRP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细菌性脑膜炎组和脑肿瘤两次Lp(a)和CRP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3)病毒性脑炎组与细菌性脑膜炎组比较,急性期Lp(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Lp(a)没有显著性差异,两次CR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Lp(a)与CRP同样可作为细菌感染的观察指标,并可作为病毒性脑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指标之一,感染控制后Lp(a)明显下降,且较CRP恢复更早;而脑卒中组Lp(a)水平不受病程及治疗影响;Lp(a)可作为脑肿瘤手术动态观察病人状况的指标之一,Lp(a)的检测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三七总皂甙对其影响。方法 动态观察三七总皂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3天内和第6天血清NO的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发病3天内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三七总皂甙治疗组血清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发病第6天常规治疗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三七总皂甙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三七总皂甙能阻止脑梗死急性期血清NO的增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血清酶谱水平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清酶谱水平波动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急性期脑出血病例31例,分别在发病后3d天之内和14d两个时间点检测其血清酶谱和心电图,入选病例均除外有心,肝,肺,肾和脑的既往疾病史,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和既往疾病史构成比相似的同期住院病例32例为对照组。结果:(1)脑出血发生后,在其急性期(3d内)除肌酸激酶(MB)外,其余8种血清酶的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5);(2)脑出血组的9种血清酶的水平在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除MB外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至恢复期8种血清酶的水平均恢复至正常对照水平(P>0.05)。(4)脑出血后并发心电图阳性率22.6%,9种血清酶的水平在心电图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别除GOT和GPT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清酶谱水平波动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结果。与脑出血后的有无合并症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VCAM-1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含量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测定血清VCAM-1含量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判断病灶大小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r-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方法测定50例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及49例恢复期脑梗塞患者脑脊液(CSF)中GABA含量,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进行双管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脑省液GABA测定结果急性期组升高,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恢复期GABA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组:大、中、小面积三组间比较。P<0.01。恢复期组:大面积组与其它两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中、小面积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塞面积越大,其CSF中GABA增高亦明显,根据CSF中GABA升高水平的测定,可作为梗塞损害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含量的变化,探讨ACI与CEC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CI患者血清CEC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EC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恢复期血清CEC则高于正常水平(P〈0.01)。(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EC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CEC含量升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与血清IL-1β、sICAM-1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IL - 1β、sICAM - 1含量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清中IL - 1β、sICAM - 1含量。 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 - 1β、sICAM - 1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1;P <0 .0 1,P <0 .0 5 ) ,急性期又较恢复期明显增高 (P <0 .0 1,P <0 .0 5 ) ,两者增高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 ;且急性期脑梗死患者sICAM - 1的水平与IL - 1β的水平呈正相关 (r =0 .6 9,P <0 .0 0 1) ,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sICAM - 1与IL - 1β呈正相关 (r =0 .48,P <0 .0 1)。结论 IL - 1β、ICAM - 1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 ,临床脑梗死I CAM - 1表达上调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IL - 1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