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现象。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协调、互为依存的,强调统一性及完整性。而肠道微生态同样也是种类繁多的菌群与宿主、环境之间互相制约、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一个动态的平衡。功能性便秘分为虚实两类,包括热秘、冷秘、气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等7个证型,临床治疗时分别给予泻热导滞、温里散寒、理气导滞、益气润肠、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温阳通便等疗法。但是,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具体调节机制及有效成分较少。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及基础实验数据来证实、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中医本质,以阐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因素的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便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便秘症状反复或持续,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是功能性疾病~([3]),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很多研究显示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菌群紊乱会诱发和加重便秘症状~([4])。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望可以通过宏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展现了肠道疾病与肠道生态紊乱的关联,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也逐渐成为疾病治疗的手段.近年来口服益生菌和粪菌移植等肠道微生态治疗功能性便秘取得了一定进展.作者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及微生态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治疗手段的改进和益生菌种类的完善提供...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功能性便秘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针刺改善功能性便秘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06-1107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常乐康)和乳果糖协同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 89例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调整、定时排便、适量运动的一般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微生态制剂(常乐康)和乳果糖协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乐康和乳果糖协同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1例,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对照组33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7.2%,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疗效,不失为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功能性便秘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道功能、肝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2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SFC患者,随机分成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及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肝功能白蛋白变化、转氨酶变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总结SFC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经验。结果 EEN组术后排气2.53±0.49d,术后排便时间3.13±0.30d,术后住院时间12.53±0.32d,均较DEN组减少(P<0.05);EEN组术后7d白蛋白与DEN组相似(P>0.05),但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DEN组(P<0.05);EEN组谷草转氨酶水平低于DEN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腹泻发生率(71.4%VS 75.0%)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相似。结论重度功能性便秘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加快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保护肝功能,不增加腹泻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胃肠道疾病,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FC的治疗仍依赖于传统方法,如泻剂通便治疗和外科治疗等,但效果欠佳,可对患者肠道自身功能造成破坏。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FC的密切关系逐渐被阐明。F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较健康人有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FC的发生、发展,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逐渐应用于FC的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微生态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秘是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并伴有腹胀、腹痛、恶心、纳差、肛门坠胀、心烦等亚健康症状。便秘的发生原因很多,不外乎有如下三点:(1)肠道病变:肛门直肠结肠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如结肠阻塞、出口梗阻、内脏神经、肌肉病变等;(2)肠道外病变:有神经性、精神性、内分泌与代谢性、医源性等;(3)饮食与习惯不良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生态制剂和乳果糖联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5例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包括调整饮食、训练排便习惯及每日进行适量活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微生态制剂和乳果糖溶液。治疗4周,停药后随访8周。采用症状评分方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且远期复发率较对照组低(7.5%vs78.6%)(P〈0.01);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大便pH值测定,治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两组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微生态制剂和乳果糖联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CSH), and their role in this life-threatening disease.Methods We classified nine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as the CSH group, thir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H) as the CH group and thirty-one heal thy volunteer as the control group. Fecal flora from all subjects were analyzed . Concentrations of plasma endotoxin, serum cytokine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 ha (TNF-α) and interleukin-1 beta (IL-1β)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fecal bifidobacterium (P&lt;0.001, P&lt;0.05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bacteroidaceae (P&lt;0.001, P&lt;0.01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 tly deceas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compared with the CH and control groups, while the number of enterobacteriaceae (P&lt;0.001, P&lt; 0.05 respectively) and yeasts (P&lt;0.01, P&lt;0.05 respectively) were sign 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plasma endotoxin, serum TNF-α, IL-1β and tot al bilirubin (TBiL)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CSH group. The concentr ation of endotoxin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vels of both TNF-α, IL-1β an d TBiL (P&lt;0.001, respectively). Levels of plasma endotoxin were positivel 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fecal enterobacteriacea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 ed with bifidobacterium (P&lt;0.05, P&lt;0.001, respectively).Conclusion Intestin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were severely disturb ed and gut mircobiological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was impaired. Changes in int estinal flora may have a pivotal role in both the elevation of plasma endotoxin and further hepatic lesions resulting in liver failure.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49-53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D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西格列汀片口服,B组使用利拉鲁肽针皮下注射。治疗前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β2-微球蛋白(β2-MG)等。治疗后检测粪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普雷沃菌、乳杆菌和肠杆菌的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DN肠道菌群与微量白蛋白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FPG、HbA1c、UACR,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个月后,B组双歧杆菌和普雷沃菌的菌落数显著高于A组,A组肠杆菌菌落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的β2-微球蛋白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A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双歧杆菌与β2-MG、UACR呈负相关(r=-0.437.-0.612)。普雷沃菌与β2-MG、UACR呈负相关(r=-0.488.-0.435)。而肠杆菌与β2-MG、UACR呈正相关(r=0.650.0.679),以上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通过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益生菌的数量,改善微量白蛋白尿,最终起到额外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凤科 《吉林医学》2010,31(32):5726-5728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寻求感染性疾病患者抗生素应用中腹泻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对136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别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采集粪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明显,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对必须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早应用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沉香通便散敷脐加灸法应用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对症状改善及消化道激素的影响。方法[KG1]选择2015年2月—2016年6月期间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共9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比沙可啶肠溶片(便塞停)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沉香通便散加灸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激素水平,包括血清胃肠激素胃动素(motilin,MTL)、P物质(Substance P,SP)、胃泌素(gastrin,GAS)及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排便情况、腹痛腹胀、食少纳呆、头晕乏力、口苦胁痛症状评分经治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生长抑素(SS)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S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动素(MTL)、P物质(SP)、胃泌素(GAS)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MTL、SP、G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沉香通便散敷脐加灸法能明显改善习惯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消化道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按摩、脊柱提拉、肛门牵拉、盆底肌训练、手指直肠刺激等直肠功能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3周后排便的效果经χ2检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应用缓泻剂少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脊髓损伤便秘患者进行直肠功能训练,能促进直肠排便功能的恢复,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变排便方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便秘及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 63例急性自发性幕上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床旁坐便器排便(25例,床旁坐便器排便组)以及传统的卧床排便(38例,卧床排便组)两种方式排便,观察住院4周内便秘发生情况,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价焦虑程度.结果 ①床旁坐便器排便组便秘发生率16% (4/25),低于卧床排便组61%(2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P<0.01).②入院第14、21和28天焦虑程度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床旁坐便器排便组分别为(40.4±8.3)、(35.3±7.2)和(33.4±6.6)分,低于卧床排便组的(52.6±10.1)、(45.5±9.2)和(46.6±10.1)分(t值分别为6.9、7.7和9.8,均P<0.01).结论 床旁坐便器排便有利于改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便秘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19.
屋尘螨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变应性气道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上采用屋尘螨变应原诱导气道变应性,建立一种新的变应性气道反应模型.方法:60只BALB/c小鼠分6组,2组用于肠道菌群检测;其余4组用于气道变应性检测.结果:抗生素组小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伴体重减少,粪便含水量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后进行屋尘螨变应原激发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加,IL-4水平增高,肺部GATA-3转录因子mRNA表达增加.结论:用屋尘螨变应原在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上气道激发,诱导小鼠产生Th2细胞优势的变应性气道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