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减少失血量。方法对378例475个膝关节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就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及假体安装前、后的创面处理、术后引流方法等关键环节如何减少失血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本组术中失血100~180ml,平均148ml,术后引流失血量310~950ml,平均526ml。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手术入路的选择、软组织创面的彻底止血、术中使用生物蛋白胶封闭创面及截骨面、假体大小选择合适、不盲目扩大松解和剥离,术后使用冰袋冷敷伤口周围,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大量失血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28-1932
[目的]评估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中期疗效,并探究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10月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内翻>10°)病例50例(50膝),其中原发骨性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平均病程12.5年(3~24年),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定期随访行X线复查假体位置,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KS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5~60个月)。无失访病例。手术时间58~94 min,平均73 min,显性失血量650~1 025 ml,平均770 ml,膝关节平均股胫角由术前的内翻13.1°改善成为术后外翻5.3°,置换后有3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并发症,1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重度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及选择性软组织松解等手术技巧,内翻畸形可得到纠正,术后下肢力线恢复,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与输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假体对术中截骨面的覆盖对术后引流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目的:比较不同假体覆盖率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量的关系。方法方法: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30例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患者,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6±8.2)岁。B组14例患者,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4.6±5.3)岁。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术后引流量、截骨后股骨及胫骨前后径和左右径、使用假体大小。结果结果:A组假体对于截骨面覆盖率较B组优良率高,分别为43.8%和21.4%,术后A组患者引流量为(378.1±266.1)ml,较B组术后引流量(473.2±243.2)ml明显减少。结论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对于截骨面的覆盖率是影响术后引流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合适的假体覆盖对于减少术后引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对18 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X线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HSS评分.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5.5°(18°~39°)降低至4.7°(1°~8°);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2.1°(67°~95°)提高到107.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的24.5分(16~38分)提高到89.3分(84~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的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慕尼黑骨科医院(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cm;术中平均出血量230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ml;术中1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髋臼前倾角过大。下地活动时间平均6.5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7.1分。[结论]OCM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学习曲线并要求特殊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膝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03—2014-12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常规截骨外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0例(11膝)膝外翻。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4~67)个月随访,外翻畸形由术前16.7°(11°~23°)降至术后3.2°(0~7°);膝关节活动度由87.3°(75°~95°)提高到106.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32.6(14~45)分提高至88.7(83~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膝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术后无明显疼痛,步态恢复正常,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膝旁外侧入路、常规截骨外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方法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治疗膝外翻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严重膝外翻患者39例(43膝)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测量股胫角(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2个月。FTA由术前的17°~38°(26.3°±2.3°)降低至1°~7°(4.2°±1.6°),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62°~91°(63.7°±4.1°)提高到102°~120°(106.9°±5.1°),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17~39(23.8±2.5)分提高到83~97(88.6±4.1)分,P0.05。结论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血液供应十分丰富。相对于一般的四肢关节手术,膝关节置换术中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松质骨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术中出血量较大,同时伴随着隐性失血。由于失血对凝血指标造成的压力,双膝置换时的失血量并非等于单侧膝关节置换失血量乘以二,可达3000ml以上,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常常导致失血性贫血,接受双侧同期置换的患者多需要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及手术风险。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对16例17髋患者行前外侧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5cm,平均手术时间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0ml,术后平均引流量170ml。随访12个月未发现Trendelenburg征阳性。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单一切口内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不须切断肌肉、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系列讲座中,主要介绍了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症、术前准备及入路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期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股骨髁、胫骨平台的基本截骨技术。一、软组织松解平衡在使用标准的方法暴露膝关节内部的结构之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1-1575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技术(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价值和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5例31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个性化截骨技术(SignatureTM,Biomet公司)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选择27例33膝采用传统手术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下肢机械轴线(站立位髋-膝-踝角)及功能评分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瞻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术后下肢机械轴线(站立位髋-膝-踝角)和术后3个月时KSS功能评分。[结果]术后个性化截骨组髋-膝-踝角为(1.44±0.25)°,传统手术组为(2.28±0.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个性化截骨组为(177.1±13.34)ml,传统手术组为(219.7±9.72)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刀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未见感染、假体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个性化截骨技术操作简便,具有提高下肢机械轴线的精确性、减少出血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8例,排除凝血机制异常者,患者根据止血带使用方式不同分为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和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46例,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2例,其他操作两组相同,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计算总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手术时间75~140 min,平均95.9 min;止血带使用时间54~105 min,平均65.2 min.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手术时间85~150 min,平均98.2 min;止血带使用时间18~30 min,平均24.1 min.术中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132~640 ml,平均251.8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320~965 ml,平均570.5 ml,术中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560~1310 ml,平均630.3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70~1 190 ml,平均576.9 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平均1 371.7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平均1 419.3 ml,两组比较总失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574.7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37.3 ml,隐形失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发生肌肉疼痛4例,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未发生使用止血带发生的并发症.结论 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可减少术中失血,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但术后失血较多,尤其是隐形失血量较多,对总失血量无明显影响.止血带使用时机对手术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软组织平衡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高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6年8月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1例(26髋)高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CreweⅢ型20髋;Ⅳ型6髋).通过软组织松解及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重建髋臼于真臼水平,评价其术后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1.2分.结果 21例患者获得13个月~7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8年.16例患者术后跛行程度明显改善;通过软组织松解可显著纠正下肢不等长,有效减少手术截骨长度.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9.6分.患者术后未见脱位、感染及假体松动.结论 适当的软组织松解和平衡可使高位髋臼重建于真臼,有效地恢复髋关节的形态和功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效果,并与单纯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4-02完成的95例(121膝)初次TKA,26例(35膝)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观察组),69例(86膝)单纯行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畸形(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膝内翻矫正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7(24~73)个月。观察组膝内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术后3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翻修手术。结论 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向胫骨远端剥离内侧软组织不超过10 mm(约为平台假体的厚度),即可较好地矫正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使用限制性垫片的原因,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关节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连续病例,筛选使用限制性垫片的病例,测量术前内翻角度、术后力线、术后股骨角和胫骨角、术前与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差,收集垫片高度、股骨和胫骨假体型号、股骨和胫骨内外侧截骨量、内侧副韧带松解情况、前交叉韧带情况、术中间隙测量和力线情况,统计分析使用限制型垫片的原因并计算结果。[结果]本组连续性病例共616膝,使用限制性垫片共32膝,使用率5.2%。使用限制性垫片原因共4类:中重度内翻畸形、软组织松解不足或过度、截骨误差、医源性损伤。内翻畸形15°共14膝,占43.8%;15°~20°之间共7膝,占21.9%;≥20°共11膝,占34.4%。膝关节内翻15°组中,软组织松解不足共3膝,占21.4%;软组织松解过度共5膝,占35.7%;截骨误差共6膝,占42.9%;医源性损伤共1膝,占7.1%。膝关节内翻≥15°组中,软组织松解不足共5膝,占27.8%;松解过度共2膝,占11.1%;截骨误差7膝,占38.9%;医源性损伤共2膝,占11.1%。[结论]中重度内翻畸形、软组织松解不足或过度、截骨误差、医源性损伤是导致合并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使用限制性垫片的重要原因;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轻度内翻畸形容易出现软组织松解过度,中重度内翻畸形容易出现软组织松解不足的情况;降低截骨误差、医源性损伤可以有效减少间隙不平衡的发生,进而减少对限制性垫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生物型假体与骨水泥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方法纳入自2016-10—2017-1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术中选用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生物型组),40例术中选用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骨水泥组)。比较2组总失血量及术后3 d的Hb、Hct。结果生物型组总失血量为408~1 547(935.8±346.1)ml,骨水泥组为325~1 736(964.6±421.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P=0.879)。生物型组术后3 d的Hb为85~139(99.7±12.8)g/L,骨水泥组为75~127(103.6±13.7)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152)。生物型组术后3 d的Hct为27~37(32±3.2)%,骨水泥组为23~34(2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P=0.169)。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6(6~16)个月。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关节活动度良好,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生物型假体在胫骨平台侧虽然无骨水泥粘合填充截骨面,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75-1379
[目的]分析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原因,评价不同原因对再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西京骨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67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病历资料,其中男106例,女61例;年龄82013年6月收治的167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病历资料,其中男106例,女61例;年龄872岁,平均25.27岁。骨肿瘤部位:股骨下段95例,胫骨上段72例;骨肿瘤类型:骨肉瘤88例,骨巨细胞瘤67例,Ewing肉瘤6例,软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9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行至少一次化疗,化疗药物有顺铂、多柔比星、洛铂、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假体类型:定制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44例,定制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56例,可延长式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2例,组配式铰链膝关节假体65例。首次手术距再次手术时间472岁,平均25.27岁。骨肿瘤部位:股骨下段95例,胫骨上段72例;骨肿瘤类型:骨肉瘤88例,骨巨细胞瘤67例,Ewing肉瘤6例,软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9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行至少一次化疗,化疗药物有顺铂、多柔比星、洛铂、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假体类型:定制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44例,定制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56例,可延长式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2例,组配式铰链膝关节假体65例。首次手术距再次手术时间455个月,平均35.6个月;首次手术时长8055个月,平均35.6个月;首次手术时长80275 min,平均178.58 min;首次手术术中失血量450275 min,平均178.58 min;首次手术术中失血量4501 000 ml,平均681.67 ml;首次手术术后第1 d引流量901 000 ml,平均681.67 ml;首次手术术后第1 d引流量90270 ml,平均175.75 ml。[结果]167例病例中34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占20.36%。再次手术的原因有: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4例,占8.38%;局部肿瘤复发9例,占5.39%;假体松动8例,占4.79%;假体断裂3例,占1.80%。72例胫骨近端病例中,既往手术中行腓肠肌肌瓣转移术的57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2例,占3.51%;未行腓肠肌肌瓣转移术的15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6例,占40.00%。34例行再次手术的病例中,定制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10例,定制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14例,组配式铰链膝关节假体10例。通过x2检验,发现化疗病例和未化疗病例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6);行腓肠肌肌瓣转移术病例与未行该术病例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5)。通过t检验发现感染病例和非感染病例在既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第1 d伤口引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P=0.339、P=0.385)。[结论]导致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而化疗的应用、软组织覆盖的缺失等与感染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