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梳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解读,有经脉与腧穴两类。根据《素问·缪刺论篇》手足加阴阳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耳脉内容相同,提出手足加阴阳源自古脉名。纵向对比《天回医简》《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演变,认为经脉系统原有部位与阴阳二类,《天回医简》将二类融合,并将“头巨阳”“颊巨阳”等不同部位的同名脉串联而成“巨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有二类经脉的影子,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逐步完成了部位加阴阳向手足加阴阳的转化,形成了现今经脉系统的雏形。进一步提出脉、穴同源自施术部位且互相影响,并以历代医家围绕《素问·决死生篇》中脉动、经脉、腧穴问题争论不休为例,强调明晰此源流对针灸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素问·阳明脉解论》有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意为:四肢是人体阳气(阳经)起发的部位。后世医家多从其说,或从脾与四肢的关系,或从经脉循行的角度加以阐述解释。如王冰等认为:“阳气受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而高士宗则认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但笔者认为“本”为“末”之衍字,四肢并非为“诸阳之本”,而为“诸阳之末”。其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3.
一问一答     
3.如何理解“四肢为诸阳之本”和“四肢为诸阳之末”? 答:四末:有两种含义, 一指,四肢。如《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二指,手指、足趾。如《素问·疟论》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  相似文献   

4.
“四肢者诸阳之本”,语出《素问·阳明脉解》篇。对此古之大家认识不一。如王冰曰“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高士宗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今之学者亦仁智互见,多力从“本”字解惑。如胡永年认为,“本”作“依据”解(《陕西中医》,1982年2期);齐金成认为,“本”应作“末”(《河南中医》,1982年3期);赵喜新则认为,“本”应读若滔  相似文献   

5.
<正> 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未必是它的定名之作,但该篇直书“名曰太阳”等,为《内经》其它文章所无,却与定名有关。故它虽以阴阳离合立论,伸明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道,实际上说明六经的定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早于《内经》。若将《阴阳离合论》与帛书经脉部分两相对照,有三处相同。一、帛书《足臂十一灸经》诸脉起于四肢,作向心性循行;《阴阳离合论》所述诸脉“根起”于肢端,依马莳所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则也作向心性循行。二、帛书《阴阳十一灸经》有肩脉  相似文献   

6.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见载《素问·阳明脉解篇》。是岐伯在解释足阳明之脉病“登高而歌……窬垣上屋”的病机时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一直被医者注释、诵习和引用。细揣文意“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应为“四肢者,诸阳之末也。”这是否与经文相违呢?否!笔者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本、末不容倒置,故敢正其误  相似文献   

7.
手足乃人体四肢之末 ,经脉交接之处 ,《灵枢·逆顺肥瘦》云 :“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由此可见 ,手足是人体阴阳经气交汇之所 ,对于人体阴阳运动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伤寒论》中 ,医圣张仲景多次提到手足 ,如 :手足冷 ,手足温 ,手足寒 ,手足自温 ,手足逆冷 ,手足厥寒 ,手足躁扰 ,手足折曰 折曰 汗出…… ,并根据手足冷暖寒热 ,用来说明疾病的产生、发展、预后及转归 ,给后人在诊断疾病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辨证思想 ,宝贵的经验财富。本人在此仅就《伤寒论》中之“手足温…  相似文献   

8.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说明肾为藏精之脏,为生殖之本,天癸之源。且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二脉隶属于肝,肝肾又精血同源,故不孕症的产生与肝肾二脏及冲任失调关系甚为密切。但四者之中,肾为根为本。故笔者验证于临床,治疗不孕症多从治贤入手而获良效。今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一、补肾填精法适用于肾精亏虚、冲任失充之不孕  相似文献   

9.
补肾法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关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记载 ,但就与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 ,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 ,即骨与髓均为肾之所生。《医经精义》亦云 :“肾藏精 ,精生髓 ,髓生骨 ,故骨者 ,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 ,髓足则骨强”。提出了肾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壮健与再生。《素问·痿论》又云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相似文献   

10.
安鹏  张飞 《陕西中医》2010,31(5):640-640,F000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人体阴阳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类证治裁·卷二·喘症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说明肾的主要功能有藏精、主水、纳气。而肾脏的功能失衡,会影响生长、发育和骨髓、脑髓的充盈,并可出现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尿量增多、气喘、呼多吸少等诸多病理现象。针灸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而对肾病的治疗针灸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纵观古今历代医家,治疗肾病的重要穴位大有可观。可大致分为本经穴五腧穴、足太阳经背俞穴及任脉腧穴。  相似文献   

11.
<正> 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因素。以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从而达到“以平为期”是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临床上无论药物内治外治,或针灸按摩等,都是为这一目的而采取的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笔者根据(足乔)脉的缓急理论运用针刺治疗偏瘫病,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难经·二十九难》又云:“阳(足乔)之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足乔)之为病,阳缓而阴急。”临床上中风后遗症的偏瘫患者,后期上肢多表现为内急外缓,即向心性的内侧拘急或僵硬,外侧弛缓而不收。习惯上多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  相似文献   

12.
根结配穴法是以《灵枢·根结第五》所提出的经脉的“根”、“结”穴做为配穴原则,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何谓“根结”?根,根本也,脉气所起为根;结,终结也,脉气所归为结。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曰:“……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根结者,六气合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根结”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第五》“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段经文意思是:邪气侵入经脉,传变多端,如果不明确经脉根结及其与脏腑内外的生理关系,就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导致被邪气扰乱,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之作用败坏,阴阳相离,精气走失,其症则不可治疗矣。  相似文献   

13.
《理瀹骈文》乃清·吴尚先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 ,被医学界公认为外治法的集大成者。所载外治疗法既可以治外科疾患 ,又可治内科杂证 ,究其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笔者认为在于从外引内疏导内气 ,使内气和畅而达愈疾之功。《素问·调经论》曰 :“阴阳均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也就是说“阴阳均平”人即健康 ,疾病是阴阳失衡所致 ,而关于人体的阴阳说到底是对人体气机变化的概括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 :“愿闻阴阳之三也 ,何谓 ?歧伯曰 :气之多少 ,异用也。”内气的运动变化决定人体之阴阳 ,也决定了人体的健康或发病。这一…  相似文献   

14.
解惑刺法浅议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多以阳明经选穴为主,意在治痿。《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但是痿并非都是中风所为,中风也并非皆痿。《灵枢·刺节真邪》则明确提出了解惑刺法,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  相似文献   

15.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可代表互相独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的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相似文献   

16.
《说文》曰:“灸.灼也。”说明灸疗就是烧灼的意思。在《素问·场液醪醴论》中日:“馋石针艾治其外。”指出灸疗与针刺同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治疗目的。《索问·异法方宜论》载:“北方老.天地所闭藏之战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车生满病.其治宜灸规,故灸规者.亦从北方来。”《灵拒·经脉》曰:“”陷不则灸之。”《灵枢·官能》曰:“外所不为,灸之所直。”在《孟子·高娄篇》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  相似文献   

17.
《素问·气穴论》言“上关二穴.”《素问·气府论》言“客主人各一.”王冰注:“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针灸甲乙经》言:“上关,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开口有孔,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5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以及建国以来各种针灸教材皆将上关穴定位于“面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如图1所示上关1位置.  相似文献   

18.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邓盛林[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古典医籍,从《灵枢.寒热病》《素问.骨空论》《奇经八脉考》《难经.二十八难》《针灸大全.八脉八穴治症歌》中找到了阴阳跷和任督脉的循行都上头面部,且与手足太阳、阳明等多条经脉交会于目内眦、目锐眦、颊、唇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选择八脉中阴阳跷和任督脉之交会穴来治疗头面部疾患。运用“灵龟八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当在特定的时辰、八脉交会穴中某个穴位开穴时,其经脉所过之处,如目内眦、面颊部等也正是气血最旺盛之时,这时留针候气,就可使“气至病所”,则能更有效地驱除邪气,使…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古典医籍,从<灵枢·寒热病><素问·骨空论><奇经八脉考><难经·二十八难><针灸大全·八脉八穴治症歌>中找到了阴阳跷和任督脉的循行都上头面部,且与手足太阳、阳明等多条经脉交会于目内眦、目锐眦、颊、唇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选择八脉中阴阳跷和任督脉之交会穴来治疗头面部疾患.  相似文献   

20.
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湖南中医学院吴润秋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全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致,人亦不例外,“生之本,本于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