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国际组织相容性会议提供的纯合分型细胞(HTC)和血清对上海地区56例无亲缘关系个体作HLA-A、B、C、D、DR、DQ分型并研究中国人DR-Dw关系后,发现11例Dw3阳性个体中仅5例表达命名相当的DR3特异性,另外6例Dw3阳性者却与DR7及Dw7c(Dw7+Dw17)共同表达于一条单倍型,使同一个体呈现HLA-D“三联体”这样一种未曾报导过的格局。中国人Dw3因而分成两类:一类见于传统的单倍型HLA-DR3-Dw3;另一类组成新单倍型HLA-DR7-Dw7c-Dw30。间接证据表明,后者的出现可能是中国人中一个新的HLA-DQw2分裂体同时参与Dw7c及Dw3功能表达并被HTC所识别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疫遗传学因素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5 0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HLA Ⅱ类基因分型 ,并以 1 0 0例正常人的HLA Ⅱ类基因为对照。结果 :瘢痕疙瘩组HLA DQ5抗原频率 ( 3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1 4% ) ,相对危险率 (RR) =2 .63 ;HLA DR1 7和HLA DQ8抗原频率 ( 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1 4% ,1 5 % ) ,RR =0 .1 3 ,0 .1 2。结论 :瘢痕疙瘩与HLA DQ5基因呈正相关 ,与HLA DR1 7和HLA DQ8基因呈负相关。HLA DQ5、HLA DR1 7和HLA DQ8基因可能是瘢痕疙瘩患者易感的单倍型  相似文献   

3.
HLA-D区抗原在人体免疫应答,同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和几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关联中,皆起重要作用。D区抗原是由HLA-DR,DQ和DP三个位点编码,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呈高度多态性。在DNA水平,D区基因已能被RFLP,寡核苷酸分型及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技术确认,用放射性标记全长DNA探针,对DR,DQ和DP,α和β链基因进行的RFLP分析,曾用于对HLA-D区等位基因的区分,但因对不同的D区基因间呈交叉反应,结果产生复杂的RFLP图谱,很难辩认出一个位点或一对等位基因的RFLP。 Bidwell和Jarrold(1986)曾用较短的cDNA探针(517bp,360bp,198bp)(相应于DRβ链基因特定外显子)产生较简单的RFLP图谱,可更精确地将特异带认定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方法 对2000-2005年在我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HLA配型的白血病患者及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系供者共1500例的血液标本,采用低分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HLA-DR/DQ基因分型,并对两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1500例中患者650例,平均年龄25岁;家系供者850例,平均年龄42岁。结果 在41例的血液标本中发现13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主要为HLA-DQ8 或HLA-DQ9与不同DR位点的连锁。其中DR14/DQ4、DR4/DQ5、DR9/DQ6、DR9/DQ7、DR8/DQ8、DR9/DQ8、DR12/DQ8、DR13/DQ8和DR14/DQ9共9种单倍型尚未见报道。65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0例存在12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850例家系供者中有21例存在8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DR8/DQ8单倍型只见于家系供者,而DR14/DQ4、DR12/DQ6、DR11/DQ8、DR13/DQ8和DR14/DQ9单倍型则只见于白血病患者。41例HLA-DR/DQ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与DR52(DRB3)宽抗原相关联者占58.5%(24/41),与DR53(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占36.6%(15/41),而与DR51(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仅占4.9%(2/41)。所发现单倍型频率最高的为DR12/DQ8(0.0023)和DR9/DQ8(0.0023),其次为DR11/DQ9(0.0020)和DR12/DQ9(0.0017)。13种连锁不平衡单倍型的绝对及相对连锁不平衡参数均为负值,说明它们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为罕见,并处于连锁不稳定状态。结论 发现了罕见的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对补充中国汉族人群HLA-DR/DQ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类型,提高HLA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意义;同时,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为疾病关联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HLA-D抗原是用细胞学方法检出的HLAⅡ类抗原,以前认为D抗原是HLA-D位点基因的产物。现已证明,独立的D 位点是不存在的,HLA 基因图谱上只有DR、DQ 和DP 组成的D 区。D 抗原可能代表DR 和DQ 分子上的某些决定簇,这些决定簇只被T 细胞所识别。传统的HLA-D 分型采用初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方法,现证明,用T 克隆方法也能检出HLA-D 抗原,因此D 抗原概念和D 分型方法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本文介绍D 抗原本质和HLA-D 分型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自身抗体与HLA-Ⅱ抗原的相关性。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微量淋巴毒试验对57例云南汉族SLE患者进行HLA-Ⅱ类DR、DQ抗原特异性血清学分型,用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结果 抗ds-DNA抗体阳性者的DR9、DQ2抗原频率分别为45.71%(16/35)、40.00%(14/35),显著高于抗ds-DNA阴性者。抗SSA和抗SSB阳性者的DR14、DQ5抗原频率分别为28.57%(4/14)、35.76%(5/14),显著高于抗SSA和抗SSB阴性者。抗UI核糖核蛋白(U1 ribonuleoprotein,U1RNP)阳性者的DQ6抗原频率为12.50%(2/16),显著低于抗U1RNP阴性者;DQ7抗原频率为75.00%(12/16),显著高于抗U1RNP阴性者。结论 云南汉族SLE患者自身抗体与HLA-DR、DQ抗原的关联性有自己的地区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孕妇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基因型分布情况,为中国孕妇是否进行产前血小板抗体筛查提供基础数据和统计学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检的1 02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外周血,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对孕妇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初筛,对于初筛阳性标本用二磷酸氯喹去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作用后重复进行初筛实验,仍为阳性的标本利用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小板抗体抗原特异性分析。对于抗-HLA抗体阳性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进行HLA基因型检测,对人类血小板抗原(抗-HPA)抗体阳性标本用PCR-SSP法进行HLA和HPA基因型检测。结果:1 025例孕妇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共45例,总阳性率为4.39%,其中41例为抗-HLA抗体阳性,4例为抗-HLA抗体和抗-HPA抗体同时阳性;初次妊娠孕妇(410例)与多次妊娠孕妇(615例)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分别为6例和39例,阳性率分别为1.46%和6.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P0.05);在多次妊娠孕妇中,有2次妊娠史(388例)、3次妊娠史(188例)、4次及以上妊娠史(89例)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8例、10例、11例,阳性率分别为4.64%、7.25%、12.36%,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1,P0.05)。结论:皖北地区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39%,其中抗-HLA抗体阳性率为4.39%,抗-HPA抗体阳性率为0.39%,且抗-HPA抗体阳性孕妇同时伴有抗-HLA抗体阳性;孕妇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妊娠次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抗体阳性率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增高;在皖北地区人群中致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致病抗体可能为抗-HPA-5b抗体;皖北地区血小板抗体阳性孕妇的基因分型中,频率较高的HLA-A特异性抗原有A2、A24、A11、A33,HLA-B特异性抗原有B46、B13、B60、B62、B58,HLA-DQ特异性抗原有DQ6、DQ2、DQ9、DQ5、DQ7,HLA-DR特异性抗原有DR9、DR4、DR15、DR7、DR12、DR13。  相似文献   

8.
斑秃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斑秃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发现某些 HL A- 、 、 类基因区与斑秃关系密切 ,并发现了一些非HL A区域可能成为斑秃的候选基因区域。尤其 HL A - DR4、DR5、DR6、DR7及 DQ3的 类基因与斑秃相关联 ,而 DQ* 0 30 1和 DRB1* 0 4 0 1等位基因仅在全秃和普秃患者中出现 ; 类基因区的 TNF- α基因多态性与斑秃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斑秃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发现某些HLA-Ⅰ、Ⅱ、Ⅲ类基因区与斑秃关系密切,并发现了一些非HLA区域可能成为斑秃的候选基因区域。尤其HLA-DR4、DR5、DR6、DR7及DQ3的Ⅱ类基因与斑秃相关联,而DQ*0301和DRB1*0401等位基因仅在全秃和普秃患中出现;Ⅲ类基因区的TNF-α基因多态性与斑秃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Langdon等检查了42例发作性睡眠患者的HLA-A、B、C抗原和37例患者的HLA-DR和DQ.发现这五种抗原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Langdon等认为DR_2(也许是DQwl)与此病有重要关系,并认为Cw7、B7和A3的增长是因为这些基因和DR2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所致.为了验证Langdon等人惊奇的结果,作者对10名健康者及8例发作性睡眠患者的HLA-A、B、C抗原做了DR及DQ的检查,除已确定的Cw7外,共检查了12种抗原:DR1-5、DRw6、DR7、DRw52、DRw53和DQw1-3.结果8例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与类风湿关节炎易感基因HLA DRβ1亚型同源多肽结合的抗原性蛋白。方法 :利用HLA DRβ1亚型同源多肽亲和层析柱结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B细胞可溶性蛋白 ,并以pH梯度洗脱获取HLA DRβ1同源多肽结合蛋白。 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易感基因HLA DRβ1亚型同源多肽可高亲和力结合II型胶原、热休克蛋白 90和组蛋白等 5种抗原蛋白。 结论 :II型胶原及热休克蛋白 90可能通过与HLA DRβ1分子形成二聚体复合物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II类抗原DR、DQ基因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GDM孕妇及同期入院的42例正常健康孕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检测HLA-II类抗原DR和DQ的等位基因。结果研究中发现,DQA1*0101、DQA1*0201、DQB1*0609、DRB l*07-DQA1*0201-DQB1*0201基因频率在GDM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Ρ<0.05)。DQB1*0301基因频率在GDM中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Ρ<0.05)。结论人类白细胞II类抗原DR、DQ基因型与GDM的易感性和保护性存在关联。DQA1*0101、DQA1*0201、DQB1*0609、DRB l*07-DQA1*0201-DQB1*0201基因是GDM的易感基因。DQB1*0301基因是GDM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3.
早期研究发现少关节青少年慢性关节炎(PJCA)与多种MHC-Ⅱ类等位基因如DR8、DR5、DR6、DPw2相关,且已在DNA水平上得以证实。DPw2和DR疾病标志间无明显的连锁不平衡,且最近研究表明PJCA与DQ也有明显的关联,说明PJCA与HLA的关联是很复杂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发性少关节青少年关节炎(EOPA-JCA)中HLA-DP/DR间的互相作用。作者用11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专题讨论会提供的材料和方法对136例德国EOPA-JCA患者和199例无关健康者进行了DPB1和DRB1的PCR/SSODNA定型。结果发现:DPB1 * 0201和DR5(DRB1  相似文献   

14.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内的基因与一系列疾病有关。本文作者过去曾报道南美的IDDM患者中,9%的IDDM白人患者与80%的黑人患者为DR3和(或)DR4。作者及其他研究者发现有HLA-DR_3和DR4等位基因的个体,IDDM发病的相对风险比单有DR3或DR4的个体更大,这说明有多个基因参与发病。作者用HLA DRβcDNA探针对IDDM患者进行了MHC的RFLP分析。用编码高度多态性的5’β1和β_2区和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抗人DR5(death receptor 5,DR5)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scFv)文库,从中筛选抗DR5 scFv。方法利用重组人DR5抗原免疫小鼠,分别扩增小鼠VH和VL基因,经重叠延伸PCR将VH和VL基因拼接成scFv基因,以SfiⅠ位点定向插入PAK100噬菌粒载体,转化E.coli XL1-Blue,构建了库容为1×106的抗DR5单链抗体库。对抗体库进行5轮富集筛选后,phage-ELISA检测阳性克隆的抗原特异性,取1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抗DR5 scFv基因序列长747 bp,编码249个氨基酸,具有和DR5结合的特异性。结论本文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到了抗DR5 scFv,为研制临床免疫治疗的新型抗体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及影像后处理对骨折的诊断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DR)及影像后处理在骨折影像上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 4 5例外伤 ,放射科首诊可疑骨折的患部DDR图像 .由 3组医生 ,分别为DR图像不作处理组、一般处理组和增强处理组 ,对 3组诊断与临床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 ,作出ROC曲线 .结果  4 5例中 ,有骨折 30例 ,无骨折 15例 .增强处理组敏感度最高 ,但特异性较低 ;一般处理组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论 ①DR图像作适当的后处理可以提高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②DR图像增强处理能提高骨折线细节观察的敏感度 ,但同时可能会使细节的特异性降低 ,故不应常规使用 .③加强对DR增强影像的适应性和认知力 ,以提高对细节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瘢痕疙瘩与HLA-Ⅱ类基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遗传学因素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50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并以100例正常人的Ⅻ。A-Ⅱ类基因为对照。结果:瘢痕疙瘩组HLA—DQ5抗原频率(30%)明显高于对照组(14%),相对危险率(RR)=2.63;HLA—DRl7和HLA—DQ8抗原频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4%,15%),RR=0.13,0.12。结论:瘢痕疙瘩与HLA—DQ5基因呈正相关,与HLA-DRl7和HLA—DQ8基因呈负相关。HLA—DQ5、HLA-DR17和HLA-DQ8基因可能是瘢痕疙瘩患者易感的单倍型。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体HLA与器官移植、临床疾病和免疫调节关系密切,其中D区的作用尤为重要。HLA-D区基因产物特异性的鉴定,一般包括血清学分型(针对其中的DR和DQ位点产物)和细胞学分型(针对其中的D和DP位点产物)两个方面。前者国内起步较早,已初具规模,后者  相似文献   

19.
诱导细胞凋亡的抗hDR5单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抗人DR5单克隆抗体(McAb)。方法 以可溶性人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5胞外段免疫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DR5的McAb;MTT方法筛选分泌有细胞毒活性McAb的杂交瘤细胞;亲和层析方法纯化McAb;夹心ELISA法测定McAb亚型;Western blot和斑点ELISA法检测McAb的抗原表位类型;间接ELISA法检测McAb的特异性;流式细胞仪检测FITC-annexinⅤ/PI双色标记的Jurkat细胞的凋亡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凋亡细胞的DNA片段化。结果 获得1株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McAb命名为mDRA-6,为IgG1;其抗原表位类型为构象表位;其特异性识别hDR5,与hFas、hDR4等无交叉反应。mDRA-6对Jurka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经McAb mDRA-6处理后,Jurkat细胞膜表面高表达丝氨酸磷脂,并导致Jurkat细胞中的DNA片段化。结论 mDRA-6是一个具有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的新的抗人DR5功能性抗体,在以TRAIL/DR5系统进行肿瘤治疗和探讨DR5的功能结构域研究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禽流感病毒H7亚型血凝素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H7亚型禽流感诊断抗原为免疫原免疫6~8周雌性BALB/c小鼠,末次加强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14进行融合。通过HA和HI试验筛选阳性克隆。应用HI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测定mAb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结果:共获得4株分泌抗AIVH7亚型HA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E2、2A4、5F5、7G5。这些mAb的腹水HI效价在5×27~5×211之间,其中2E2属于IgM亚类,2A4属于IgG1亚类,5F5、7G5属于IgG2a亚类。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4株AIVH7亚型HAmAb能与AIVH7蛋白在Mr75000处反应,但不与新城疫病毒(NDV)蛋白发生反应,表明这些mAb能特异性识别AIVH7亚型HA。mAbHI反应性测定结果表明:4株mAb中,2E2、5F5、7G5只与H7亚型AIV发生特异性HI反应,而不与其他亚型AIV以及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反应,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而2A4除了与H7亚型AIV反应外,还与H15N8标准株发生低水平交叉反应。结论:这些mAb不仅为H7亚型AIV的HA结构分析提供了工具,而且为建立快速廉价的H7亚型禽流感诊断方法提供了核心试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