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评价X线、CT、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证实21例患者,其中15例摄X线平片;10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分析X线、CT、MRI影像特点。结果:21例共22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3个,胫骨近侧干骺端6个,股骨近侧干骺端2个,肱骨下干骺端1个。单发20例,对称发生1例。X线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边缘可见硬化边,病灶切线位上可见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局部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的不规则骨质破坏区:CT值40-69HU,病灶局部可见骨皮质缺损,内缘可见硬化环。病变均无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及钙化。MRI表现:4个病灶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呈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边缘皆有更低信号线环绕。19例(2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1个病灶缩小,8个病灶未见明显变化,1个病灶消失。结论:FCD通过影像检查可以确诊。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磁共振成像(MRI)及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11例,11例全部有MRI平扫资料,其中8例有螺旋CT平扫加三维重建,分析其MRI及螺旋CT的影像特征.结果 MRI表现:T2WI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WI低或稍低信号,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明显高信号.螺旋CT平扫:表现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形、无膨胀性的骨质缺损区,外侧骨壳可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影,未见钙化灶.随访8个病灶无改变,7个病灶消失.结论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属常见良性病变,MRI及CT能进行准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重点是确定X线和CT表现以及MRI表现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25例患,25例全部摄平片,其中1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25例共30个病灶,其中16个位于股骨下干骺端,5个位于股骨近端,4个位于胫骨近端,3个位于腓骨干骺端,1个位于尺骨下端,1个位于锁骨。单骨单发21例;多发4例中,单骨双发一例,双骨单发2例,3骨单发病灶1例。X线表现;缺损的大小为0.6~36cm,病灶位于干骺端皮质内或自骨皮质膨向髓腔,呈卵圆形、分叶状或“泪滴”状偏心性骨皮质缺损区,病变长轴与骨干平行,病灶表面可无骨壳,周有骨性硬化边,局部皮质可膨大变薄或毛糙,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部分缺损内有纵行骨性分隔。CT表现12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无膨胀骨质破坏区,外侧骨壳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28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仅两个有轻微肿胀。MRI:5例MRI表现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周边硬化缘更低。30个病灶随访观察,无1例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18个病灶随访复查逐渐被增生骨质填充缩小,8个病灶无变化,4个病灶经复查,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X线、CT和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观察随访可了解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4.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13例,男5例,女8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4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2例.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CT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 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匐行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呈迂曲的高信号带;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迂曲状骨质硬化,MR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应三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骨挫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骨挫伤和3例隐匿性骨折病例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3例隐匿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34例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3例CT诊断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骨挫伤而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不同部位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在SE序列上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异常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区别骨挫伤和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15例全部摄平片,10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随访1-8年,2例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15例累及18骨,共20个病灶。病灶80%(16/20)位于股骨下干骺端,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样或碟形缺损,表面无骨壳,内缘有硬化线,部分缺损内有纵形骨性分隔。4个病灶随访复查消失。结论:X线、CT和MRI能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提供较准确诊断,随访观察可了解缺损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低场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在骨挫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评价FE T2WI序列在骨挫伤中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00例骨挫伤均行X线平片、SE T1WI、SE T2WI和FE T2WI序列检查,35例另行CT检查。结果MRI检查共有124个骨挫伤病灶,其形态为斑片状或地图状及不规则状改变,信号不均匀。SE T1WI上发现105个病灶(85%),呈低信号;SE T2WI发现48个病灶(39%),呈高信号改变;FE T2WI序列发现120个病灶(97%),呈明显高信号改变;X线平片及CT未发现一个病灶。FE T2WI序列病灶检出率高于SE T1WI(0.025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探讨本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16例、CT 15例及MRI 17例.结果 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X线及CT表现为溶骨样改变14例,混合性溶骨-硬化改变4例,3例轻度骨膜反应,CT检查15例均见不同程度软组织影.MRI检查,病变在T1WI上呈等信号13例,低信号4例;T2WI上呈等信号2例,稍高信号10例,高信号5例;信号均匀或大致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6例.结论 骨原发性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确诊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股骨颈疝窝X线、CT及MRI影像表现与诊断误区。方法 5例由临床或手术证实为股骨颈疝窝患者均经CT扫描,3例又经X线平片检查,4例又经MRI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股骨颈疝患者中,CT误诊为骨腱鞘囊肿2例,X线平片误诊为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样骨瘤各1例,MRI与CT、X线平片共同正确诊断股骨颈疝窝1例。5例疝窝均位于股骨颈前外侧1/4处,疝窝大小为0.6cm×0.8cm~1.4cm×2.0cm。X线平片示股骨颈区囊状低密度区,边缘清楚且围以硬化边。CT示股骨颈皮质下低密度区,有硬化边缘,其中2例伴发骨皮质细微断裂。4例经MRI检查的患者,其病变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呈更高信号,其中2例病灶边缘围以低信号带。T2WI显示髋关节少量渗液2例。结论股骨颈疝窝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X线平片、CT、MRI相互结合有助于股骨颈疝窝的确诊。  相似文献   

11.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摄了平片 ,6 / 1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10 / 18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脊柱 6例 ,颅骨 4例 ,胫骨 2例 ,股骨 2例 ,肱骨、骨盆、距骨、软组织各 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 ,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 ;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 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 ,部分见液平和软组织肿块 ;一般无骨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 ,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长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9例。结果单骨型20例,其中股骨11例,胫骨4例,肱骨3例,尺骨及腓骨各1例;多骨型1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及胫骨。CT表现呈磨玻璃样改变11例,囊状膨胀透亮改变8例,丝瓜络样改变2例。对照CT,呈磨玻璃样改变时MRI上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呈囊状膨胀透亮改变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呈丝瓜络样改变时,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同程度边缘或片状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可显示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变范围及细节等,MRI有助于反映病变组织成分,CT结合MRI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MR1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 病变发生于上腭者5例,口底4例,腮腺4例,鼻腔及上颌窦3例,颌下腺2例,泪腺及面颊部各1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侵犯邻近骨质3例.MRI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神经侵犯征象.结论 CT对肿瘤周围骨质破坏情况显示较好,MR1能够更清晰显示病变形态、轮廓及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影像资料,12例均做cT检查,10例做MR检查.结果 12例神经鞘瘤中良性11例,低度恶性1例;发生于鼻筛区4例,上颌窦3例,上颌窦、筛窦及蝶窦2例,上颌窦、鼻腔1例,蝶窦1例,后鼻孔1例;病变边界清楚,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8例.CT表现:病变区轮廓扩大,相应鼻腔鼻窦骨质受压、变薄、移位,其中8例伴局部吸收,1例伴轻微侵蚀性破坏;平扫病变密度均匀10例,另2例其内可见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病变显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呈等信号,其中3例可见片状及结节状低信号,2例伴有片状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其中2例伴有片状低信号;9例病变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其中6例伴有规整的结节状高信号,1例显示液-液面;增强后9例显示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1例较均匀显著强化.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6例伴有阻塞性鼻窦炎,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其内部不强化,边缘可见线状强化.MRI均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和伴发的炎症.结论 骨质变形、变薄、吸收和MR T2WI所示斑片、结节状高信号并且增强后无强化为该病特征性表现;CT和M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均经CT和MR检查.结果 8例垂体瘤均位于蝶窦,与鞍内垂体不相连;3例呈卵圆形,不规则形5例,病灶最大径20~46 mm,边界均较清楚.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1例,其中2例增强呈较均匀中度强化;病变周围的骨质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硬化,其中5例并可见局部侵蚀状破坏;鞍底骨质完整3例,骨质破坏5例.MRI表现:与邻近脑厌质比较,在T1WI呈稍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2WI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6例,病变信号不均匀,内散在小泡状、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对应组织学上扩大的腺泡;增强后病变不均匀低中度强化,外观近似筛网状.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速升缓降璎.5例伴有空蝶鞍,5例包绕邻近海绵窦,与邻近颈内动脉分界不清,4例侵及斜坡.结论 T2WI小泡状、细条状高信号和增强后T1WI筛网状外观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硬纤维瘤和纤维肉瘤的影像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3例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硬纤维瘤、纤维肉瘤患者的影像表现。结果:X线和CT检查显示,14例非骨化性纤维瘤,可见骨囊状膨胀破坏,8例可见纤细骨嵴;12例硬纤维瘤,4例囊状膨胀破坏,8例溶骨破坏,2例可见纤细骨嵴,6例可见粗大骨嵴;16例纤维肉瘤,5例囊状破坏,边缘不规则,11例溶骨破坏。MRI检查显示,9例非骨化性纤维瘤,9例硬纤维瘤,11例纤维肉瘤,T1WI均呈等信号和低信号,T2WI均呈较高信号和低混杂信号;T1WI和T2WI低信号的非骨化性纤维瘤和纤维肉瘤呈局灶状,硬纤维瘤呈大片状。3例纤维肉瘤T2WI可见高信号。结论:影像学能反映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硬纤维瘤和纤维肉瘤的特征,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对比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于2周内行X线、CT和MR检查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病人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4例,髌骨2例,肱骨上端、股骨上端、颞骨和下颌骨各1例。1例恶性者发生于髂骨并同时累及骶骨。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1),病灶内斑片状、斑点状和(或)条状致密影(5),病灶周围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0)。CT上,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14),内为软组织密度(7),伴有斑片状、斑点状和(或)结节状钙化(15),病灶周围出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5),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18)。病灶在T2WI和脂肪预饱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22),病灶周围髓腔内有边界不清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20)。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多数征象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软骨肉瘤的X线、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3例中,常见型9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1例。发病部位:长骨7例(股骨6例,肱骨上端1例),躯干骨6例(骨盆3例,肋骨2例,胸椎1例)。X线及CT表现:呈斑片状、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密度增高,骨皮质破坏、中断,局部软组织肿块。1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MRI表现:5例病灶T1WI呈稍低及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呈分隔状强化。结论X线、CT、MRI检查的综合运用,对原发性软骨肉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