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乳腺黏液癌24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敏  陈灼怀  王晓玫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77-279,i0010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24例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1~63岁,平均48.7岁。肿物直径1~4.5cm,平均2.3cm。纯型13例,混合型11例。淋巴结转移6例,占25%。ER、PR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无差异,c_erbB_2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乳腺黏液癌纯型较混合型转移率低,预后较好,腋窝淋巴结转移是黏液癌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标志物。无转移的纯型黏液癌患者可考虑保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该技术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1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选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其中4例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对肿块的高频超声图像及造影增强形态、强度及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与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 结果 乳腺黏液癌高频超声具有特征性图像、大体可分为3型,Ⅰ型:混合回声肿块型,声像图表现肿块内回声不均,强弱不等,见实性肿块及较大范围散在的低-无回声区;Ⅱ型:散在小蜂窝状肿块型,混合性肿块可表现为低回声区的肿块内回声不均,内见散在小无回声区,呈小蜂窝状;Ⅲ型:实性肿块型,可表现为边界欠规则的稍低回声及近等回声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剂进入较少,且造影剂分布不均,呈低至中等度的回声增强. 结论 乳腺黏液癌超声图像及超声血流动力学具有特征性表现,并与病理学基础有关,两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5例乳腺黏液癌MRI与免疫组化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黏液癌,分析对照MRI表现及免疫组化指标。结果单纯型22例,混合型13例。MRI上表现为肿块22例,非肿块6例,结节状7例;平扫T_1WI低信号24例,等信号9例,混杂高信号2例;T_2WI抑脂高信号15例,稍高混杂信号20例;动态增强早期呈典型环形强化11例;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入型9例,流出型强化9例,平台型强化17例;全部病灶ER、PR、HER-2、Ki-67阳性率分别为91.43%(32/35),68.57%(24/35),28.57%(10/35),62.86%(22/35)。单纯型具有较高的ER、PR阳性率,混合型具有较高的Ki-67、HER-2阳性率;ER、PR与强化形态相关,HER-2与最大径及形状相关,Ki-67与TIC曲线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与免疫组化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及联系。  相似文献   

5.
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乳腺黏液癌及其亚型的声像图和病理特征分析,阐述超声对乳腺黏液癌敏感性低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56例的超声和病理资料,用统计学方法比较黏液癌单纯型和混合型的声像图特征和诊断敏感性。结果本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59%(33/56),误诊率为41%,其中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11%(6/56),仅提示乳腺实性占位或误诊为其它良性病变者30%(17/56)。乳腺黏液癌病理显示肿块约半数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富含黏液;超声检查乳腺两亚型癌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肿瘤生长缓慢,约半数肿瘤的声像图酷似纤维腺瘤,因此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癌诊断的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6.
乳腺黏液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乳腺黏液癌是乳腺癌中的特殊类型,本文就乳腺黏液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特征、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乳腺黏液癌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粘蛋白2(MUC2)、(c-erbB-2基因、DCC基因等表达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本院1985~2011年21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经过3~24年的随访,未发现死于乳腺黏液癌的病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患者均无转移,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患者转移2例(33.3%)。由此可见,混合型乳腺黏液癌的恶性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型,发生转移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在乳腺黏液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结合病理类型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在MRI上的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搜集2013-2015年我院15例术前接受乳腺MR检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患者,对其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平扫时TIW1、T2WI及抑脂序列信号强度,增强后肿块强化方式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DWI表现及ADC值测定,并结合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例乳腺黏液癌(12例单纯型、3例混合型,4例术后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于左乳者8例(53.3%),右乳者7例(46.7%);位于中央前部者1例(6.7%),余丨4例(93.3%)均位于外周偏上、偏内侧区域,其中位于中部者10例(66.7%)、后部者4例(26.6%);均表现为肿块,最大径7?45 mm不等,其中8例(53.3%)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光整或伴浅分叶,7例(46.7%)形态欠规则,边缘局部模糊、毛糙或伴毛刺;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高或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后,9例(60%)以增强早期肿块边缘明显环形強化伴肿块内向心性渗透样强化为主,6例(40%)以肿块内不均匀強化为主;TIC除1例(6.7%)为平台型,佘14例(93.3%)均为上升型。DWI上全部或局部区域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mm~2/s时为(2.0S±0.44)×10~(-3)mm~2/s,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45±0.56)×10~(-3)mm~2/s。结论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并对预后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及其与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之间的关系,提高乳腺黏液癌的超声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2例23个乳腺黏液癌病灶的声像特征,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超声BI-RADS要求分析肿块的声像特征等并于术前进行BI-RADS分类诊断;根据病理组织类型进行超声声像图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15个单纯型和8个混合型,前者包括7个富细胞型,8个少细胞型.所有患者均存在无假包膜的实性肿块,86.7% (13/15)的单纯型病灶境界清楚,内部回声等于或略低于皮下脂肪回声;93.3%(14/15)的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所有单纯型肿块方向平行于皮肤.75.0%(6/8)混合型肿块边界较模糊并细小毛刺边缘,内部回声更低(P<0.01),混合型较单纯型更具恶性特征.总体65.2%(15/23)的病例疑恶性,提示BI-RADS 4级或5级,其中单纯型9例(60.0%),混合型6例(75.0%).结论 乳腺黏液癌尤其单纯型不具备典型乳腺癌恶性肿块的声像特征,单纯型常表现良性肿块声像改变,但均无假包膜这一良性肿块声像特征,混合型肿块较单纯型更具有恶性声像特征,建议超声以BI-RADS4级来提示乳腺黏液癌以避免延误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边缘形态、内部回声、血流显像等.结果 乳腺黏液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边缘清(93%,28/30),形态较规则(67%,20/30),低回声不均质团块(90%,27/30),纵横比≤0.77(83%,25/30),内部血流稀少(0级22例,1级8例),后方回声轻度增强21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16例(53%);病理为乳腺黏液癌,而超声诊断为其它良性病变5例(17%);超声诊断为未定性实质团块,而病理为乳腺黏液癌9例(30%).结论 乳腺黏液癌恶性特征不明显,超声容易漏诊误诊,尤其是单纯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单纯性乳腺黏液癌(PMBC)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PMBC患者27例,其中无微乳头结构的传统黏液癌(cPMBC)20例,微乳头型黏液癌(MUMPC)7例,总结PMB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结果 27例PMBC中,23例表现为实性团块状低回声,4例表现为团块状囊实混...  相似文献   

12.
乳腺黏液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粘液腺癌钼靶X线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乳腺粘液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分析钼靶影像与病理特点.结果 10例(52.6 %)单纯型表现为小分叶边缘及清晰边缘,13例(81.3 %)混合型表现为浸润性边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和混合型大部分是高密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粘液腺癌中(除3例混合型未检测),ER阳性25例;PR阳性29例;C-erbB-2阴性24例,均以单纯型粘液腺癌多见,分别占78.9 %、89.5 %和78.9 %.结论 不同类型的乳腺粘液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不完全一致,单纯型粘液腺癌最常见的表现为小分叶状边缘肿块及缺少钙化;混合型粘液腺癌常有浸润性生长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性乳腺粘液癌(PMBC)的超声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分析27例PMBC的临床病理与超声表现特征,比较无微乳头结构的传统粘液癌(cPMBC)和微乳头型粘液癌(MUMPC)之间的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差异、比较PMBC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TMN分期及分子分型的超声评分差异,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结果: 27例PMBC中,cPMBC 20例,MUMPC 7例,超声多表现大分叶状或成角的低回声团,可见微钙化及液化,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中位数均为1分。cPMBC与MUMPC之间的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MBC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TMN分期及分子分型的超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MBC超声恶性特征不典型,超声医师应该警惕分叶状或成角的团块,尤其是伴有微钙化或液化者。  相似文献   

14.
高毅  常才  陈敏  胡娜  王芬 《上海医学影像》2010,19(4):254-255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声像图特征及形成的病理基础,以提高对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6例(47个)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的超声声像图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个病灶超声显示边界清晰者45个,后方回声增强者22个,病灶内部出现小区无回声19个。以超声检查术前提示乳腺癌为正确诊断,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61.7%。结论单纯型黏液腺癌具有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病灶内部出现小区无回声的超声图像特点。  相似文献   

15.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朱延波  蔚青  金晓龙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13-415,i0009
目的 探讨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2例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为男性,年龄37岁和82岁。肿瘤界限清楚,切面灰白色。镜下见嗜酸性胞质的低立方细胞单层排列,呈长管状或交织吻合的细管状,有的呈巢状;部分肿瘤细胞梭形,排列成束状,类似于平滑肌瘤。肿瘤间质黏液样,胞核居中,有皱折,核分裂罕见。瘤细胞间可见淋巴浆细胞及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EMA和AE1/AE3(+),34β3E12、SMA、S-100、HMB45、CD15、CD20、UEA-1、CK7和CAM5.2(-)。电镜示管腔内可见短的微绒毛,有连接复合体。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低度恶性的肾肿瘤,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X线表现特征分析及其病理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X线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经乳腺X线摄影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乳腺癌,将X线所见按照肿块、钙化、结构紊乱进行描述,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结果乳腺癌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肿块影(76%);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重要特征,检出率为63%;结构紊乱伴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增高是乳腺癌的重要表现(24%);血管征是乳腺癌重要的间接征象,显示率为38%;乳腺X线所显示的腋窝淋巴结与手术病理诊断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乳腺癌常见的X线表现为肿块影、结构紊乱、微钙化;乳腺癌不同的X线特征系不同的病理基础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