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硬化病人存在着心脏电生理方面的异常已见多篇报道。尽管这种异常很可能是由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引起,但其潜在的发生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2.
3.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段异常的细胞学机制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每个心室激动波都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近年来,异常J波、ST段抬高、T波双峰、T波电交替、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关注,如异常J波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等已成为临床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笔者简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T波电交替(TWA)是指心律规整时体表心电图上同一导联T波形态、振幅、周期性出现逐搏交替变化,伴或不伴QT间期延长。心脏电交替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的表现,经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T波电交替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网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作为一种心电现象,“电交替”(electronic alternans)早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所发现。1948年,Kalter和Schwartz总结分析了6059份心电图,其中只有5份(0.08%,)能见到TWA。虽然这种肉眼可见的TWA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肯定的关系,但因其发生率太低,数十年来一直未能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T波电交替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是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有力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优于心室晚电位、射血分数、QT间期离散度等无创指标,等同甚至优于经典的心内电生理检查。但TWA的预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涉及单个心肌细胞、心肌组织、离体灌流心脏及在体心脏等多种模型及不同的方法学,其可能的机制与心肌电生理特性、离子通道及自主神经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QT间期的空间特征及其与T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描记40名正常人静息时间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间期及T波的幅度。并根据导联的解剖方向重新将肢体导联排列成Ⅰ,-aVR,Ⅱ,aVF,Ⅲ,-aVL,-Ⅰ,aVR,-Ⅱ,-aVF,-Ⅲ,aVL,将胸前导联排列成V1,V2,V3,V4,V5,V6,-V1,-V2,-V3,-V4,-V5,-V6。以分析QT间期的空间特征及其与T波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均在较低幅度的T波上测得最短和最长的QT值,并通常在方向有微小差异的导联(即相邻导联)上测得,而且此导联的T波通常是扁平或是双向的。结论 T波的形态和QT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 ,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庆典活动 ,隆重纪念心电图临床应用 1 0 0周年。作为心电学领域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分支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虽然只有 3 3年 ,它以有创性心脏导管技术为主要手段 ,迅速成为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项可靠方法和有效工具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心脏电活动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 ;并在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甚或决定性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 ,今天的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不仅是心律失常的检查方法和研究工具 ,而且已成为有效的直接…  相似文献   

9.
T波形成的心肌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有秋 《心电学杂志》2002,21(2):98-100
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以来 ,迄今已一百年 ,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 ,心电图正常和异常波形的形成原理 ,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开始 ,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晚了半个世纪。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虽然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但主要是研究细胞膜和细胞内小器离子通道的生理、药理特性 ,病理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较少研究心电图波形的形成原理。这是由于人们在指导思想上认为心脏是一个合体细胞 ,没有注意到心肌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反映在研究技术上…  相似文献   

10.
11.
12.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其主要原因是心脏电生理发生一系列改变。同时,老年人多种心脏疾病与心电生理关系密切。然而老年人心脏电生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对老年人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1969年Scherlag首次经导管成功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标志着心腔内电图记录技术的诞生。70年代,开始应用多极导管进行心脏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进行标测。最终,Wellens将自己老师Durrer提出的心脏程序刺激规范化,并把心腔内电图与心腔程序刺激技术(程序刺激)紧密结合,形成了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方法,标志着心脏电生理学新学科的问世。  相似文献   

16.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T波电交替(TEA)与室性心律失常(VAR)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对112例住院患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与分析。结果 TEA其24hDCG检出VAR Lown氏3级以上其发生率显高于无TEA。结论 TEA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影响,对折返和触发激动引起的VAR都能有效预测,不失为临床参考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T波电交替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对预测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对照分析20例T波电交替患者与20例正常人的动态心电图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T波电交替组15例75%)出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对照组3例出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15%)无死亡;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波电交替对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心脏记忆现象与电张调整性T波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吴祥  郑毅雄 《心电学杂志》1999,18(3):181-185
传统概念的T波异常分为原发性T波改变及继发性T波改变两类.原发性T波改变(primary T wave inversions)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形态或时程不均匀变化所致,而激动顺序无改变.通常为病理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诸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肿瘤、二尖瓣脱垂、神经心源性,诸如脑血管出血、颈神经根切除、Q-T问期延长综合征、Friedrech共济失调;偶见于心电图正常变异如Juvenile T波、早期变异性除极(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等.  相似文献   

20.
导管消蚀术治疗心律失常进展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研究的影响胡大一,杨新春,马长生导管消蚀术自1981年应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以来,无论是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理论,还是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均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导管消蚀在能源选择上从早期的直流电发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