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之,治疗重于养阴清热。然消渴病何以燥热口渴,小便应少而反频数?何以多食而形体反瘦?且目前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这些都与脾弱胃强致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吸收的紊乱及气机升降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病机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虚燥热可能仅为现象,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才是本质,现浅述如下。阴虚燥热尚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机。尽管糖尿病表现出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等症状,看似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但阴虚应皮肤口舌干燥而少尿,何以多尿?此其一;2型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阴虚何以肥胖?此其二;患者舌体…  相似文献   

3.
正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吻合。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  相似文献   

4.
从脾胃论糖尿病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其发病之初的典型临床 表现为:易饥多食,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数、量多,尿 甜粘腻,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而干或黄,脉象偏数,即经典之阴 虚燥热之象。虽言阴虚,但却很少有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 盗汗等典型的阴虚内热症状;而且目前临床上以血糖升高为 病理特点的糖尿病,并非均以消渴为特点,特别是中老年患者 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四肢沉重乏力,不耐劳累,神倦懒言,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 糖尿病为代谢失常性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称之为“消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而中焦脾虚在发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脾气不能散布上输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口渴多饮;脾虚则土不生金,致使肺气虚,通调失节,故多尿;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燥热内盛,消烁水谷,则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相似文献   

6.
张德贵 《光明中医》2005,20(2):14-17
消渴之病即现代医学所称之糖尿病。消渴之名概括而形象地反映了消渴病之主要症状为消与渴。消者 ,消瘦、消耗、消灼、消谷之谓也 ;渴者 ,口渴而多饮之谓也。消渴又称为消瘅 ,皆由《内经》首先提出。如《灵枢·五变》篇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这里不但提出了消瘅之病名 ,更提出了消瘅 (消渴 )之病理为 :“五脏皆柔弱”。诚然 ,然而引起“五脏皆柔弱”之病理者何也 ?笔者认为 ,主要在于肝失疏泄与肾阴虚两方面。即由肝失疏泄引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 ;肾阴虚引起全身阴虚、阴虚燥热和阴阳两虚 ,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7.
“五脏脏真”与“消渴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 ,久则形体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传统上一直认为是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灵枢·五变》篇 :“人之善病消瘅者 ,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消瘅即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 ,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也日趋深入 ,现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及后世医家之说 ,对其病机作如下探讨1 心脏与消渴的关系心主神明 ,主血脉。《医宗己任编·消症》“消之为病 ,源于心火炎炽……然其病之路 ,皆由不节嗜欲 ,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食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是以口渴多饮 ,多食善饥 ,小便量多或有甜味 ,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证。病因多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 ,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致病。本病初起以燥热为主 ,阴虚为次 ;病程较长 ,阴虚与燥热互见 ,而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病人以阴虚为主 ,或兼燥热 ;后期 ,阴伤及阳 (气 ) ,可见阴阳(气 )两虚或肾阳虚衰。笔者经过多年实践 ,将消渴病分为四型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食疗 ,屡获良效。现将四型症状、食疗组成、制法、服法等介绍如下 :1 阴虚燥热证见口渴多饮 ,多食易饥 ,尿频量多 ,烦热多汗或大便干结 ,苔薄…  相似文献   

9.
近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的论述很多,多数医家偏执于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使滋阴清热之法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笔者认为,糖尿病应从寒论治,病机以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温脾肾、助双化 (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为正治之法。 有关寒消的论述可追溯到《内经》“肺消”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症为饮多尿亦多。《金匮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阐明了饮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温肾化气。可见肺消,即“寒消”也。寒消…  相似文献   

10.
益气生津滋阴清热法治消渴2例郭晓勇,孙福云病例1:张某,男,38岁,农民,2月前出现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服降糖灵、D—860治疗月余,疗效不佳。证见形体消瘦,面色黑黄,疲乏无力,腰围,口渴欲饮,小便频数而多,多食易饥。双...  相似文献   

11.
浅谈咳喘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喘症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证状,以咳嗽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职司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不论外感内伤,影响气道,肺失宣发清肃之令,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则作喘,若升降出纳失常,胸闷膨满,气息迫促,甚则张口抬肩则作喘,一般喘多兼咳而咳则不一定兼喘,痰为肺之浊物,脾运不健,肺气不宣,饮食水谷不化精微津液而生痰浊,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相搏,咳喘则愈发愈重,咳喘一症固属肺的证候,古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根据治疗咳喘的经验,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基本法则大致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1类比概念与具体概念是中西医的不同概念用系统性方法论研究形上的人,形成了中国的中医;用还原性方法论研究形下的人,形成了西方以生物医学为代表的西医。这两个医学科学体系在基础理论上的本质差异在于中医的名词术语多是类比概念,而西医的名词术语则多是具体概念。1·1类比概  相似文献   

13.
文章拟从中西医对"病"及"证"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认识差异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走向"病证结合"的必然,并提出"病—证—方"的科研思路最终将会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切入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吉庆 《光明中医》2006,21(4):4-6
大医孙思邈有箴言:"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其意之一,剖析了学与用之间的辨证关系.余不揣简陋,现仅就学习中医与临证应用几个问题,讲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首次提出辨机论治的观点,从辨证论治的沿革与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中医辨证与病机分析、病机认识与辨病、辨证的一致性和辨机论治是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形上之思(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中医是形上之学近百年来对于中医“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学术界其说不一。除了学术的偏见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羁绊不容低估。其实,中医与西医一样,各自都包含着科学、技术、经验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基础理论是各自的科学部分;技术与经验皆从属于各自的科学原理之下。因此研究中医科学、软科学,必须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首先思考“我是谁”、“我从何处来”的问题。第一,春秋秦汉之际,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而中国代表着东方文化的中心。那一个高峰时期的文化,透发出鲜明的形上性特点。不论在社会、历史、哲学、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7.
思考经络     
经络是人有机体中各系统结构的功能组合,它既不独立于任何一子系统,也不是各系统功能的相加和,是存在并独立于各系统之间,与各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系统结构之间的分离,即经络的功能结构也消失,经络的结构性、功能性是各解剖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联系的,人体各解剖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不可分性是经络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亿枫 《光明中医》2006,21(2):22-23
功能性不孕症,系指排除先天生理缺陷、结核病史、肿瘤病史、遗传性疾病、妇科炎症性疾病等后天病变,女性生殖功能失调所致的不孕.一般包括排卵功能不良和黄体功能不全,也可概括免役性不孕、心理性不孕.  相似文献   

19.
顾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18(Z1):172-173
美容与养生是统一的整体 这一观点来自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相似文献   

20.
结合笔者的多年临床经验 ,探讨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点与不足 ,并指出西药治疗糖尿病同样存在优缺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