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总结脐疗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常用药物,为脐疗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并查阅相关文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2011年)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相关论文。结果:白芷在61首方剂中出现了24次,频次最高;频次大于3的所有组方药物中补虚药有19种,共计出现148次,活血化瘀药有15种,共计出现122次,温里药有10种,共计出现92次。结论:白芷是脐疗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药物;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是脐疗治疗带下病的常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用药频次分析总结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中医病因病机和用药特点,以探讨该综合症中药治疗规律。方法通过对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诊治IBS-D的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的治法和药物,总结各病因病机和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 IBS-D病因病机共有4种,其中脾虚肝郁为最常见,占81.47%;用药共209味,按功能归为36类,进一步合并为18大类,其中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和利水渗湿药排名前四,使用频次共占60.67%。结论中药治疗IBS-D有一定规律可循,本研究可为今后该病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药味规律,为小儿泄泻脐疗临床组方遣药提供指导。方法:中文科技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检索近20 a(1991年~2010年)有关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现代论文,从650本中医古籍中手工检索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相关条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涉及的辛、苦、甘、酸、涩、咸、淡等7类药味中,辛、苦、甘味出现频次较高,其中辛味出现频次最高。结论:治疗小儿泄泻主要选用辛散、苦燥、甘补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用药归经规律,为脐疗治疗IBS-D选方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源,检索1998~2013年之间发表的运用脐疗治疗IBS-D的相关期刊文章,初步总结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归经规律。结果:脐疗治疗IBS-D用药共68味,归脾经40味,归肝经28味,归胃经27味,归肺经24味,归肾经23味,归心经18味,归大肠经15味,归胆经6味。结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以归脾经、肝经和胃经为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痛经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挖掘,研究其用药规律。以中华医典所收录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源,结合手工检索,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1)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类药物为主,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当归、五灵脂、肉桂、延胡索,各7次;2)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性方面以温热类居多,占总药物频次的56.9%,其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3)药物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味方面,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且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苦味和甘味药物;4)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药物在归经方面,较多归属于肝经、脾经、胃经药物。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为:药性方面多用温热类药物,药味方面以辛、苦、甘味应用频次较高,归经方面以归肝、脾、胃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0-2016年国内关于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研究数据库,对所用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6篇,涉及药物67味,使用频次385次,功效以温里药、收涩药、补虚药、化湿药为主,累积频率达74.0%;药味以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67.0%;药性以温性药为主,频率达40.0%;归经以脾胃为主,累积频率达40.8%。结论:小儿腹泻敷脐法治疗用药当以温健脾胃、化湿止泻为治法,宜多选用性味辛苦温热、归经脾胃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健脾利湿法。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临床信息结构化,利用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以谢海洲大量临床诊疗病例材料和信息数据为基础,从中医痹病证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谢海洲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研究。结果: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证候名称共46种,证候名称出现频次共5175次,其中气血虚、气虚、脾气虚证候占24.46%,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湿浊痹阻、湿瘀痹阻、寒湿闭阻证候占25.70%。各种治法出现61种,各种治法名称频次12097次,益气、补脾治法占10.50%;祛湿、消肿、利湿、化湿治法占14.18%。各种类药物出现23种,共出现各种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8573次。调补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230次,占26.01%,祛风湿药使用1360次占15.86%,祛邪药物2350次占27.41%。其中温散祛湿药物名称出现频次62次占0.72%,占祛邪药物2.64%;清热除湿898次占10.47%,占祛邪药物38.21%;祛湿药物1390次占16.2 l%,占祛邪药物59.15%。结论:以上研究较准确体现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健脾利湿法学术思想,从客观实际反映谢海洲教授治痹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治法特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34-35
目的 :研究古代脐疗治疗泄泻常用药物,为现代临床脐疗治疗泄泻选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 :以《中华医典》收录的中医古籍为古代文献检索源,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查找符合要求的古代文献条文54条,录入到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脐疗治疗泄泻所使用的40味中药中,药物性质以温里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止血药、开窍药为主;用药频次居前8位的是丁香、艾叶、木鳖子、肉桂、麝香、大蒜、吴茱萸、胡椒。结论:泄泻脐疗的常用药物性质以温里药物为主,兼用攻毒杀虫类药物;单味药物以丁香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归纳与总结小儿泄泻的脐疗药物的功效分类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与总结后得出关于小儿泄泻在脐疗用药方面的功效分类规律.结果:温里药的应用频次是最高的.结论:小儿泄泻脐疗以选取温里类药物为主,其次为收涩类药物,补虚类药物和化湿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3,34(3):340-342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以诊断为"冠心病"为关键词,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2009年7月~2010年7月的病例中筛选,采用Access2003软件建立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①各类药物共使用频次4545次,其中用药频率>5%的共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补虚药(20.97%)、活血化瘀药(15.47%)、安神药(14.10%)、清热药(12.76%)、理气药(5.85%);②单味药使用频次>20的药物共有24味,累计使用频率40.70%。其中补虚药最为常用的是甘草,活血化瘀药最常用的是丹参,安神药最常用的为磁石,清热药最常用的为决明子,理气药最常用的为薤白;③按药性分甘味(31.02%)、辛味(26.36%)、苦味(18.29%)三者频率最高,累计使用频率75.67%。结论:张学文教授防治冠心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紧扣血瘀与气虚两大病理因素,用药标本、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药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涉及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文献中收集敷脐治疗小儿泄泻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脐疗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处方102个,涉及中药107味。频次≥10次的中药有13味,高频药物组合中前5位分别是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五倍子,温里药使用最多,药性主要为温性药,其次为热性药、寒性药,药味主要为辛味,其次为苦味、甘味,主要归脾经。核心药物组合以肉桂、丁香、吴茱萸为主的处方最多。醋为应用最多的赋形剂。结论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多选用药物温里药,共奏温里散寒、燥湿健脾、止痛止泻之效,为新处方形成提供参考,但仍需结合临床实际及辨证。  相似文献   

12.
温热类中药材“形、色、嗅、味”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热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4味温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以圆柱体最多,25例,占21.9%;片状12例,占10.5%;圆球状11例,占9.6%;卵状和块状各9例,分别占7.9%;椭圆形8例,占7.0%;其余形状分布较为分散.在颜色方面,以红色最多,45例,占39.5%;黄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绿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在气味方面,以香气为主,62例(包含微香),占54.4%;气微28例,占24.6%;无臭13例,占11.4%;特异7例,占6.1%;微腥4例,占3.5%.味道以辛(包括微辛)最多,36例,占31.6%;苦(包含微苦)35例,占30.7%;甘(包含微甘)19例,占16.6%;咸(包含微咸)5例,占4.5%;酸(包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涩3例,占2.6%;麻1例,占0.9%.在质地方面,硬(包括较硬,坚实)占39.4%;脆占24.6%;体轻占12.3%;体重占3.5%;松占2.6%;韧占5.3%.结论:温热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红色、气香、味辛、质地坚硬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寒凉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8味寒凉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寒凉中药包括20类,圆柱形占28%,共33例;片状、卵形和块状各有10例,各占8.5%;椭圆形和卷曲状各7例,各占5.9%;圆球形6例,占5.1%;其他形状分布较零散.在颜色方面,共有18种,其中黄棕15例,占12.7%;黄白14例,占11.9%;白13例,占11.0%;灰棕9例,占8.5%;黄绿9例,占7.6%;棕褐7例,占5.9%;黑褐7例,占5.9%;绿、灰褐、棕各有6例,各占5.1%.在气方面,气微的49例,占41.5%;无臭的31例,占26.3%;特异的共15例;占总数的12.7%.在味方面,微苦26例,占22.0%;淡25例,占21.2%;苦24例,占20.3%;甘16例,占13.6%.在质地方面,质脆的34例,占28.8%;质轻的26例,占22%;质硬的25例,占21.2%;质坚实与质韧的均为11例,各占9.3%;质地重、松、硬、滑以及其他的所占比例较小.结论:寒凉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黄色、气微、微苦、质脆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药"发物"的性味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探究其内在规律。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方法,以《中华本草》、《食疗本草》为参考依据,从临床确有报道出发,选取80种"发物"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四气分布:性温25例(31.25%);性平22例(27.50%);性寒16例(20.00%);性凉13例(16.25%);性热4例(5.00%)。②五味分布:甘味64例(80.00%);辛味13例(16.25%);酸涩味13例(16.25%);咸味12例(15.00%);苦味3例(3.75%)。③分类分布:蔬菜类22例(27.50%);海腥类18例(22.50%);果品类14例(11.25%);禽畜类9例(11.25%);食用菌类4例(5.00%);谷物类4例(5.00%);豆类4例(5.00%);其他类5例(6.25%)。④性味组合分布:温甘类17例(21.25%);寒甘类9例(11.25%);温辛类8例(10.00%);寒咸类5例(6.25%)。结论:中药"发物"以甘味为主,温甘类"发物"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不适于阴虚火旺、气虚、脾胃湿热者;寒甘类"发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生津的功效,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忌食。  相似文献   

15.
[主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及药性。[资料来源]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中医,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1月至2013年3月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处方用药相关文献。初检文献1386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9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108篇,涉及方剂108首,药物189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CGN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分析有关方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涉及药物189味,累计频次1185次,频次≥5次60味,累积频率82.11%;频次排序:黄芪(81.80%)茯苓(55.60%)丹参(46.30%)益母草(41.70%);功效类别排序:补虚(35.87%)活血化瘀(17.16%)利水渗湿(15.52%)清热(12.13%)。频次≥5次60味,药性973频次、药味1524频次、归经2502频次;药性排序:温(311)平(270)凉(196)寒(185)热(11);甘、苦、辛、淡四味计1354频次(87.81%);主归肝、脾、肾、肺、心、胃诸经,计2080频次(83.13%)。临床常以黄芪、茯苓、丹参与益母草为基础方,用药补虚为首,配伍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与清热药,提示CGN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瘀湿互结。[未来展望]治疗慢性肾炎重在补气健脾,活血泄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佚人所撰《毓麟验方》中医药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病用药配伍思路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清代佚人所撰《毓麟验方》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病的中医复方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复方117首中药内服复方,涉及199味中药,用药总次数964次;高频次核心药以麝香、丁香、附子、肉桂、蛇床子、川椒、蟾酥、淫羊藿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温里药、开窍药、收涩药等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0.6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达87.87%;归经以肾、脾、肝、心、肺、胃为主,累计频率91.39%。结论:该古籍临证选用高频次麝香、丁香、附子、肉桂、蛇床子、川椒、蟾酥、淫羊藿加减处方用药;突显以温里药和补阳药相参加减治疗男女不育不孕证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7.
广安门医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处方药性特点和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广安门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活动期RA住院患者的中医处方,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采用关联规则计算相关度.结果:收集的99例患者共314首处方中,出现频率>50%的有13味药,分别为薏苡仁、赤芍、苍术、当归、羌活、茯苓、川牛膝、金银花、黄柏、黄芪、青风藤、土茯苓、白术;四气以性寒居多,性温其次;五味以苦、甘、辛较多;归经以肝经最多,归胃、脾经其次;有毒性中药共占5.81%;相关度较高的为苍术、川牛膝、黄柏、薏苡仁,当归、川芎、赤芍,金银花、薏苡仁,茯苓、白术,丹皮、赤芍等药对.结论:广安门医院治疗活动期RA从湿、热、瘀论治,采用清热除湿活血法,注重肝的疏泄调养,同时不忘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8.
玄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津液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玄府贵在宣通,若其闭塞郁结,阳气不得泄越宣通,郁热蕴结三焦,易致消渴发生。消渴上可口渴多饮,中则多食易饥,下即多尿。因此,治疗消渴重在以宣通玄府为法,以辛甘热或辛苦寒之性味药组方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遣方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84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中药处方,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和核心网络方法对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40-59岁就诊人数最多,有1451例,占总人数的51.04%;中药使用频率排前5的分别是:黄连(7472次,7.19%)、黄芩(4087次,3.93%)、干姜(3892次,3.75%)、知母(3109次,2.99%)和黄芪(2956次,2.84%);药物功效分类、药性、药味和归经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清热药(22.28%)、性寒(28.21%)、味甘(31.18%)、归脾经(17.76%);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黄连为核心药物,并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关联规则结果显示,黄连-干姜(CI:0.97)、黄连-黄芩(CI:0.95)、黄连-清半夏(CI:0.92)、黄连-天花粉(CI:0.90)均是置信度较高的配伍组合;方剂使用情况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陷胸汤、大柴胡汤使用频率位居前5,分别占10.42%、7.91%、6.71%、6.62%和4.69%。结论 2型糖尿病整体治疗手段以清热、补虚、活血为主。清热药以黄连为核心,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形成“辛开苦降”、“苦寒甘润”、“苦酸制甜”不同配伍组方模式,扩大了黄连的临床使用范围,切中中医诊疗过程中糖尿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补虚活血药以黄芪为主,黄芪系列方剂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药性角度分析抗衰老中药并阐释不同类别的药性特征。方法:从知网中检索相关文献,收集了51味抗衰老中药,基于药性数据用ward法聚类研究。结果:这些药被分为十类,第一类性寒味苦归肝经,清肝火;第二类性寒味苦归脾经,清脾热;第三类性寒味甘,滋阴;第四、五、六类分别为性平归肝经,性平味甘归肺经和性平味甘归脾经,平补肝、肺、脾;第七类味甘归肾经,补肾气;第八类性温归脾经,补脾气;第九类性温味辛归肾经,补肾祛寒;第十类性温味甘归肾经,补肾阳。结论:抗衰老中药基于药性被分为十类,每类作用途径不同,体现了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特征,适应于治疗不同的衰老患者。此外,对抗衰老药的分类有助于辨证和配伍使用,达到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发现可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