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发生在中小乳腺导管多发性乳头状瘤,是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本院2000年6月~2007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5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9~60岁,病变位于左侧2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发生在中小乳腺导管多发性乳头状瘤,是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本院2000年6月-2007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5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9~60岁,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平均病程19个月,除1例有乳腺包块外,其余均未触及肿块。乳管造影3例,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发生在中小乳腺导管多发性乳头状瘤,是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本院2000年6月~2007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 ,6 6岁。左乳房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 15年。查体 :左乳房近乳头处触及 8cm× 6cm大小肿物 ,边界清 ,质地较软 ,活动不明显 ,表面皮肤正常 ,乳头无内陷。临床诊断 :乳腺肿块性质待查。术中见肿块形状不规则 ,质较软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检查 巨检 :带有皮肤及乳头的肿物 ,梭形皮肤7cm× 3cm ,距乳头下方约 1 5cm处见一囊实性肿物 ,直径6cm ;肿物切面部分为囊性 ,部分为实性 ,囊性区充满咖啡色液体 ,实性区为灰白色 ,表面细颗粒状。镜检 :肿物囊壁为极度扩张的导管 ,导管壁完整 ,未见明显浸润。肿瘤组织结构主要为…  相似文献   

5.
通过2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治分析,了解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认识其有一定癌变倾向,并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60例,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体征、病史和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率为55.6%,通过导管内视镜检查诊断的准确率86.7%,定位准确率100%(60/60)。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学验证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中伴乳腺增生16例、非典型增生3例,管内癌1例。随访中未见有病情复发者。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采用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方法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54例,对照溢液细胞学涂片与组织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54例,术前进行细胞涂片,然后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细胞学涂片及导管造影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4例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术前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者39例,误诊15例,其中8例误诊为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2例误诊为乳腺癌,5例误诊为导管炎症,诊断符合率为72.2%;导管造影术前正确诊断50例,3例诊断为导管炎症并增生,1例技术原因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2.6%。结论:对于无明显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及导管造影对诊断导管内病变是可信赖的方法。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高频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超声像图表现。方法:采用10MHz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观察。结果:高频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诊断符合率为73%。乳腺导管不规则扩张呈局限性内有中强回声团,迭加CDFI,仅2例有点状血流信号,1例有条状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可以显示扩张的导管及导管内瘤体的特征,CDFI检测肿块内多数无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四型。Ⅰ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等回声;Ⅱ型:囊实混合性结节;Ⅲ型:实性肿块;Ⅲ型:单纯导管扩张。结论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直接或间接声像特征,通过总结分析,诊断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及核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前M R I图像,总结该病的MRI表现,包括病变是否伴有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乳头状瘤的无创性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X线钼靶平片及MRI表现。结果乳腺钼靶平片:9例有异常表现,23例无异常发现。阳性率为28.1%。MRI检查:32例均显示有异常强化病灶,其中诊断为乳头状瘤14例,诊断为其它病变18例。阳性率为100%,正确诊断率为43.8%。结论乳腺钼靶平片结合磁共振检查作为两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但应该注意与导管内癌、纤维瘤、单纯导管扩张等其它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乳腺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5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结果手术证实45例53个病灶,26例为囊实结节型,17例为实性结节型,2例为单纯囊肿型。结论高频超声结合弹性成像技术不仅可直观地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供状态,而且可提供肿块与导管的间隔关系及病灶的硬度信息,可作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及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提高超声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本组病例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5型:Ⅰ型为导管扩张伴管腔内乳头状实性回声或实性回声充填(46.9%);Ⅱ型为囊实混合型团块(18.8%);Ⅲ型为局限性导管扩张,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18.8%);Ⅳ型为导管扩张伴远端中断处实性结节或团块回声(9.4%);Ⅴ型为腺体内低回声结节,无导管扩张(6.3%).32例中有23例的超声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相符,诊断符合率71.9%.结论:高频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管扩张及瘤体情况,对Ⅰ、Ⅱ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最高,Ⅳ型次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乳腺导管内癌微小浸润(intraductal carcinoma with microinvasion,DCMI)的声像图改变。 方法使用Philips HDI 3000型超声诊断仪分析8例DCIS或DCMI的声像图,并与病理对照。 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5例形态不规则,3例呈椭圆形;边界均不清晰;内部均呈低回声,其中1例伴有囊变;6例伴有点状强回声;病变后方回声均无改变;5例内部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大体标本均未见有包膜。6例病理诊断为DCMI,2例为DCIS,其中分别有5例和1例伴有粉刺状坏死。 结论DCIS及DCMI在声像图上具有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炎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共收治18例炎性乳腺癌患者,11例接受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4例接受化疗、放疗、手术及内分泌治疗,3例作放疗与化疗.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结果结果显示,6个月、1年、2年及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16/18)、73.3%(11/15)、50%(6/12)、27.3%(3/11).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总生存率为93.9%(14/15)、84.6%(11/13)、54.5%(6/11)、30%(3/10).结论炎性乳腺癌是最具侵袭性的乳腺肿瘤,也是预后极差的实体肿瘤之一.综合治疗可以改善其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提高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探讨肺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片。方法:对26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炎性假瘤,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进行了5种抗体(Vim、LCA、KP-1、AE1/AE3及VS38-C)的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常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E染色瘤体中淋巴细胞比例与LCA阳性率、组织细胞比例与瘤体间质中KP-1阳性率基本吻合(分别有1例出现轻微差异)。浆细胞数与VS38-C的阳性表达率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1例阳性表达外,所有浆细胞对VS38-C均无反应。Vim在2例瘤体间质中呈轻度阳性表达。AE1/AE3在瘤组织中呈现不均匀分布,阳性率平均为+。结论:炎性假瘤与肺癌在影像学上难以鉴别;经检测炎性假瘤中的浆细胞可能多数来自淋巴细胞;假瘤癌变者应系瘤体中残存肺泡上皮和支气管上皮恶变;进一步确立了炎性假瘤应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7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18F-FDG行全身PET-CT显像。结果:107例中发现骨转移22例,阳性率20.6%,其中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4例;单发转移9例;多发转移13例。发现骨转移灶的部位依次为胸廓(61处)、骨盆(41处)、脊柱(39处)、四肢(8处)及头颅(4处)。随乳腺癌术后回访年限的增加,骨转移阳性率增加。结论:18F-FDG PET-CT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病情评价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附20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0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的X线征象,肿块172例,占86%;钙化70例,占35%;导管扩张22例,占11%;X线测量前肿块比值小于临床,170例,占85%;血管增粗、增多48例,占24%;水肿60例,占30%;皮肤增厚及收缩20例,占10%;乳晕增厚64例,占32%;乳头凹陷40例,占20%;腋下淋巴结肿大50例,占25%。结论:钼钯X线机是乳腺癌检查的首选,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刚  邓开鸿  周翔平 《华西医学》2002,17(2):188-190
目的:探讨肝癌门静脉癌栓时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像特征,为肝癌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经临床证实并行全肝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32例,不伴门静脉癌栓54例,分别观察动脉期和门脉期癌旁与较远处肝实质及肝癌结节的密度变化。结果:18例肝癌伴门静脉分支癌栓,动脉期主要表现肝动脉血流高灌注,相应受累肝实质呈现斑片状、弧圈形或楔形高密度影,门脉期也见少许楔形高密度影;14例主门静脉主干癌栓和54例门静脉无癌栓,绝大多数全肝密度均匀一致;门静脉有无癌栓组间,灌注异常出现率不同;门静脉癌栓时肝癌的血供分型发生变化,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明显减少。结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肝癌结节和周围非癌肝实质的灌注异常,产生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0.
乳腺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5例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并将30例浸润性导管癌及30例乳腺纤维瘤作为对照,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三者二维以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异同,目的在于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典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能力.结果 本组中15例不典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均表现为完全实性,其与导管浸润癌纵横比均接近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形态不规则检出率为53.3%,低于导管浸润癌的9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后方声衰减以及钙化均少见(检出率分别为6.7%以及20%),明显低于导管浸润癌(检出率分别70%以及80%),二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纤维腺瘤(检出率分别为10%及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以及纤维腺瘤血流分级以Alder0-Ⅰ级多见,而导管浸润癌则以AlderⅡ-Ⅲ级多见.结论 结合二维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