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为进一步实验需要,建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模型。方法 胶原酶消化联合应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目的细胞;恒温孵箱培养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兰染色计数细胞存活率;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结果 该方法分离纯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存活率高,形态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易区别。体外培养的间质细胞具有一定分裂增殖能力,传代培养的形态特征与原代细胞一致。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Kera 相似文献
2.
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人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胶原酶消化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培养,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证实细胞纯度达95%以上。
结论:胶原酶消化法简便易行,可获得符合实验要求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以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原代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EM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正常对照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形态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良EM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及E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1.67%、93.75%和75.00%。EM异位、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正常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大小相似,但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染色质增多,核增大。EM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较EM在位及正常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小,且细胞膜表面有较多的微绒毛和胞浆突起。结论:注意取材方式,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提高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成功率。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妇女及EM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的最优方法.方法 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各20例)的在位内膜组织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消化,随机选择离心分离或筛网分离间质细胞,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鉴定.结果 增殖期与分泌期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P>0.05).胰蛋白酶组的细胞培养成功率与其他3种胶原酶组的细胞培养成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胶原酶细胞培养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型胶原酶酶解所得间质细胞的单层汇聚时间[(5.0±0.8)d] 最短(P<0.05);I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的细胞消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短于Ⅱ型和Ⅳ型胶原酶(P<0.05);筛网分离法与离心分离法在细胞培养成功率和细胞纯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细胞单层汇聚时间[(6.0±0.3)d]短于后者[(6.5±0.4)d](P<0.05).结论 月经周期不影响细胞培养成功率;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子宫内膜、筛网分离间质细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培养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子宫内膜组织分离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良性疾病的在位子宫内膜,采用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内膜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及传代培养。观察两组细胞形态,SABC免疫细胞化学进行细胞鉴定,MTT法绘制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高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大部分在48h内都能贴壁;腺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6周;间质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15周。腺上皮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渡形蛋白(vimentin)为阴性;间质细胞角蛋白染色为阴性,而波形蛋白为阳性。两组生长曲线接近。结论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简单、易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的形态、生长和正常内膜细胞无明显差异。可以用作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基因型特征、及其他因素对异位内膜细胞的影响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高纯度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离、纯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和腺上皮细胞,建立体外ESC蜕膜化模型。方法:选择正常育龄妇女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经多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分离、纯化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分别培养至细胞聚合成片,随机分组,用等渗浓度的甾体激素诱导ESC体外蜕膜化改变。结果:分离的间质细胞其纯度达95%以上,其细胞活力达92%——95%。在此体外培养系统中,ESC对生理剂量激素的应答出现与活体相仿的蜕膜化改变。结论:利用此技术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7.
8.
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和体外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方法】选择正常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每例均用Ryan方法(对照组)及改良的新方法(改良组)分离、纯化及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并进行传代。【结果】18例标本获得成功,对照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为(84.22±5.17)%,腺上皮细胞纯度为(62.11±6.23)%;改良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达(97.89±0.96)%,腺上皮细胞纯度(95.12±2.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方法简便,可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在体外建立高纯度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更利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干预调节。 相似文献
9.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儿童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为儿童骨组织工程研究选择种子细胞。方法 将儿童髂骨内骨髓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法培养,待细胞长满培养瓶后传代,选取正常生长骨髓基质细胞第3代绘制生长曲线并测定细胞内骨钙素(OCN)及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培养期间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原代儿童骨髓基质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存在有集落样生长特性,传代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且生长、增殖稳定,细胞内OCN及培养液中ALP含量在1周左右达到高峰。结论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法获得儿童骨髓基质细胞,经培养、传代后,可以得到大量稳定增殖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贴壁纯化技术和磁珠分选法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求既能方便获得大量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又能减少其分化的理想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贴壁纯化和磁珠分选法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的来源,流式检测CD146和CD90的表达鉴定基质干细胞。通过比较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和CD146、CD90阳性率的差异,综合评估2种培养方法的优劣。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2种培养方法所得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均多呈梭形;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纯化培养的基质细胞中CD146、CD90阳性率为51.45%、47.24%;磁珠分选法培养体系为CD146、CD90阳性率为63.53%、77.48%。贴壁纯化和磁珠分选法培养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25±0.18)%和(3.3±0.4)%。结论贴壁纯化和磁珠分选培养作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的2种培养方法,均可以获得未分化的干细胞。用磁珠分选培养干细胞的方法比较复杂,但可获得大量的干细胞。用贴壁纯化技术培养干细胞方法简单,但细胞不易贴壁,且数量较少,但也能有效分离出较纯的干细胞,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细胞接种密度、血清浓度及种类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细胞密度、不同种类血清及血清量的培养体系,观察细胞贴壁情况,细胞80%贴壁时间,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活细胞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原代全血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适宜接种密度为1~4×106/ml;细胞最适生长的血清浓度为10%~20%;与胎牛血清相比马血清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更好(P<0.05);不同种类血清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类型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不同细胞接种密度及血清浓度和血清种类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优化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以获得经济、数量多、活性好、纯度高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体外模型。[方法]采用复合酶重复消化、80目筛网单次过滤、低速离心、差时贴壁法处理。[结果]经诊断性刮宫获取的19例标本中,18例腺上皮细胞培养成活,1例失败;腺上皮细胞纯度高达94.2%。[结论]复合酶多次消化、80目筛网单次过滤、低速离心、差时贴壁法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可以获得经济、数量多、活性好、纯度高的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原代培养人主动脉瓣间质细胞并建立体外瓣膜细胞钙化模型,诱导人主动脉瓣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观察其表型变化。方法采用胶原酶两次消化法原代培养人主动脉瓣间质细胞,取传代3~7代间质细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以钙化诱导培养基培养,对照组以标准培养基培养。1周后,行von Kossa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情况,分光光度计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瓣膜间质细胞表型蛋白,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评价模型建立情况。结果培养1周后实验组出现钙化结节,每孔钙化结节数量[(51.20±14.31)个]高于对照组[(3.60±1.8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升高(约上升4倍,P<0.05),细胞收缩表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高。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分析提示,实验组中成骨相关因子Runx2、osteocalcin及osteopontin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磷酸化Smad1/5/8蛋白表达也同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人主动脉瓣间质细胞体外诱导钙化模型,诱导后间质细胞呈现相对激活状态,表型向收缩表型和成骨表型转化,为今后实验提供了可靠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