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OLV)肺叶切除术时患者动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OLV麻醉行肺叶切除术患者20例,分乌司他丁治疗组(W组,10例)和对照组(A组,10例)。W组在OLV开始后,静脉泵注乌司他丁10000IU/kg,1h内注完;A组则予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后30min(T1)、1h(T2)、2h(T3)、胸内操作结束后1h(T4)、2h(T5)、术后24h(T6)、48h(T7)采血测定TNF-α、IL-6、IL-8。结果:①TNF-α:A组在T3时开始上升,T7达峰值;W组T4开始上升,T7达峰值;A组T6、T7上升幅度明显大于W组(P〈0.05);②IL-6:两组均在T3时开始上升(P〈0.01),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L-8:A组在T2时开始上升(P〈0.01),T5达高峰,T6回降,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A组在T4、T5、T6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10000IU/kg可抑制OLV引起的TNF-α、IL-8升高;但不能抑制OLV引起的IL-6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应激指标和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术后给予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比较2组术后即刻、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2组开放静脉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应激反应[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皮质醇(cortisol,Cor)、肾上腺素(adrenal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 ephrine,NE)]和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 结果2组VAS评分均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amsay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DA、Cor、E、NE水平均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观察组MDA、Cor、E、NE水平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NF-α、IL-2、IL-6、IL-10均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观察组TNF-α、IL-2、IL-6、IL-10水平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缓解过度应激反应,获取满意镇静、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应用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对患者部分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27例、房间隔缺损13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前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开始时各给予乌司他丁10000U/kg,对照组行常规ECC.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ECC结束时(T2)、术毕6 h(T3)、24 h(T4)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 ECC结束后两组TNF-α、IL-2、IL-10均有明显增高;U组TNF-α、IL-2在T2、T3、T4时点增值较C组为低(P<0.05,<0.01),而IL-10在T2、T3、T4时点增值则较C组为高(P<0.05,<0.01).结论 乌司他丁应用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可减少TNF-α、IL-2、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同时可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减轻ECC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微创小切口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炎症因子及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的60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正中切口,观察组则采用微创小切口。比较2组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前后的炎症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致痛因子[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P物质(Substance P,SP)]及机体应激激素[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醛固酮(aldosterone,ALD)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结果 术后6、12及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持续降低,且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的炎症因子、致痛因子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后腹腔镜下手术与开放手术对肾癌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以及HPA轴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肾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接受后腹腔镜下手术的观察组和接受开放手术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HPA轴相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观察组的ACTH、Cor、E、NE、IL-1、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IL-6水平与ACTH、Cor、NE、E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后腹腔镜下手术有助于降低白细胞介素水平以及HPA轴活性、缓解手术创伤所造成的炎症应激反应,是治疗肾癌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全麻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OLV)中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全麻OLV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OLV开始后,静脉泵注乌司他丁10 000 IU/kg,1 h内注完;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0)、OLV 后1 h(T1)、OLV 后2 h(T2)、术后2 h(T3)及术后24 h(T4)5个时点采集动脉血,检测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 两组T0时点的HMGB1、TNF-α、IL-6 、IL-8、IL-10的血清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T1、T2、T3、T4时点与T0比较HMGB1、TNF-α、IL-6 、IL-8、IL-10血清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T1、T2、T3、T4时点HMGB1、TNF-α、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乌司他丁显著增加食管癌根治术OLV患者血清IL-10的浓度,抑制HMGB1、TNF-α、IL-6 、IL-8浓度的升高,在食管癌根治术OLV过程中起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7例拟行肝移植术者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24例,切皮前将乌司他丁10kU/kg稀释至100ml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C组)23例,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术中吸入氧浓度为100%,分别于手术前(用药前,T1)、无肝前期(给乌司他丁后30min,T2)、无肝期(阻断肝血流后30min,T3)、新肝期(开放肝血流后30min,T4)及术毕(缝皮后,T5)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连续监测心排出量(CO)、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抽取相应时段的肺动脉血测定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U组T3、T4、T5时段PaO2为(351±40)mmHg、(355±38)mmHg、(349±39)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这3个时段的(297±39)mmHg、(304±40)mmHg、(302±41)mmHg(P〈0.05)。两组CO在无肝期与同组其他时间段相比显著降低,其他参数两组无明显不同;U组IL-6、IL-8...更多和TNF-α在T3、T4、T5时段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术患者肺功能的氧合,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L-6、IL-8、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高尿酸血症氧化应激与炎症的关系。方法选取青年原发高尿酸血症患者64例为高尿酸(HUA)组,健康体检者60 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HUA组MDA、IL-6、TNF-α高于对照组,SOD 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尿酸水平与MDA、IL-6、TNF-α呈正相关,与SOD 呈负相关(p <0.05);MDA与IL-6、TNF-α呈正相关(p <0.05),SOD 与IL-6、TNF-α呈负相关(p <0.05);尿酸、MDA 及SOD 是IL-6、TNF-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原发高尿酸血症患者体内呈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而患者体内炎症应答可能与高尿酸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循环(CPB)前去除预充血液中的白细胞,探讨其对CPB肺保护作用。方法 50例≤10岁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库存全血预充。测定围术期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含量;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实验组CPB后血浆NE、TNF-α、IL-6和IL-8浓度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P(A-a)O2低于对照组(P〈0.05)。OI在CPB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预充能减少CPB后血中NE、TNF-α、IL-6和IL-8的含量,改善术后肺换气功能,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nⅠ-Ⅱb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乌司他丁组(U组,n=30)。U组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溶于20ml氯化钠注射液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60min(T3)、术毕(T4)、术后60min(T5)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a、IL-6、IL-10浓度在T2-T5各时间点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0.01);U组患者血浆TNF-a、IL-6浓度在T2-T5各时间点明显低于C组,血浆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注乌司他丁降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n =30)和对照组(C 组,n=30)。两组麻醉方法相同,U 组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第1~3天将乌司他丁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静滴,20~30 min内静滴完毕,C 组给予相同容量生理盐水静滴。分别于术前1天(T0)和术后第1天(T1)、第3天(T2)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 TNF-α、IL-6浓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行认知功能评分,评价患者 POCD 的发生情况。结果U 组 T1血浆 IL-6、TNF-α水平较 T0明显升高(P <0.05),T2基本达到 T0水平,且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 C 组(P <0.05);C 组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较 T0均明显升高(P <0.05);U 组术后 POCD 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 C 组(16.7%,P <0.05);C 组MMSE 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5),而 U 组术前术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MMSE 评分与血浆 TNF-α、IL-6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 =0.527、0.453,P <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老年人髋关节术后 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 POCD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IRI)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10)大鼠仅进行单纯开关腹手术,游离相应血管;模型对照组(M组,n=10)大鼠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UTI组(U组,n=10)大鼠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切皮时经尾静脉给予UTI,10万U/kg.各组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收集血清和肺组织标本,利用ELISA检测TNF-α和IL-6表达水平;切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相比,M组和U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浓度及肺组织MDA含量均升高(P<0.05),肺组织SOD活性均降低(P<0.05);与M组相比,U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及肺组织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肺组织SOD活性均升高(P<0.05).结论 UTI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肝脏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幼猪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肾损伤的影响.方法:北京长白幼猪15例,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5)、对照组(C组,n=5)和假手术组(S组,n=5).U组和C组麻醉后正中开胸,常规建立CPB,体温降至25℃后,开始低流量循环(50 mL·kg-1·min-1),主动脉阻断120 min后开放,停机后观察120 min,U组在CPB开始和循环开放即刻分别给予乌司他丁1.2万IU·kg-1,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S组麻醉后单纯开胸.实验动物在麻醉诱导后即刻(T1)、U组和C组在停机后5 min(T2)、120 min (T3)取静脉血,检测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组动物在实验结束时,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取肾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三组动物均完成至实验结束.三组动物在T1时点的CysC、SCr、BUN、IL-6、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2时点,U组的CysC、SCr、BUN、IL-6、TNF-α此C组分别降低12.50%(P>0.05)、2.97%(P> 0.05)、0.37% (P> 0.05)、26.28% (P< 0.05)、10.81% (P<0.05);在T3时点,U组的CysC、SCr、BUN、IL-6、TNF-α分别比C组降低24.37%(P<0.05)、17.20%(P<0.05)、16.82%(P<0.05)、18.12%(P<0.05)、8.57%(P> 0.05).与C组相比,U组尿NAG降低51.17% (P<0.05).C组和U组均可见肾损伤,U组较轻,S组未见肾损伤.结论:深低温低流量CPB心脏手术对幼猪存在肾损伤,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达到对抗肾损伤(肾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15例心力衰竭患者和9例正常人左心室心肌组织IL-10、IL-6及TNF-α mRNA水平;采用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心肌MDA含量,并分析IL-10与IL-6、TNF-α及MDA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IL-10 mRNA水平明显下调(P<0.05);而IL-6、TNF-α mRNA水平及MDA含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发现心力衰竭心肌IL-10 mRNA与IL-6、TNF-α mRNA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MDA含量同样呈负相关(P<0.0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促炎因子水平及氧化应激程度均增高,与IL-10水平下调密切相关,上调IL-10水平可能抑制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骨科患者止血带性肺损伤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8例年龄≥65岁,对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骨科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L组)15例和乌司他丁组(U组)13例。U组在上止血带前15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万U/kg,第1次松止血带前5min再次静脉推注20万U,第2次松止血带前5min再次静脉推注20万U。L组以等量乳酸林格液代替。并分别于术前面罩给氧前(T0)、松止血带后5min(T1)、30min(T2)、4h(T3)采桡动脉、颈内静脉血行动静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内分流率(QS/QT)值,并检测血清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T0时点比较,L组患者T1、T2时点血A—aDO2明显增加(P〈0.05),OI明显下降(P〈0.01);T1、T2、T3时点血浆MDA、TNF—OC浓度显著升高(P〈0.01);但T1、T2、T3时点QS/Q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患者T1、T2、T3时点血A—aDO2、OI及QS/QT值与该组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1、T2时点血A—aDO2明显降低、OI明显增高(P〈0.05):T1、T2、T3时点血浆MDA及TNF—α浓度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间各时点QS/Q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带性再灌注后早期老年患者的肺换气功能降低,氧合功能下降,肺内分流率无明显影响。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再灌注对肺换气功能和氧合功能的影响,与抑制TNF-α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妇炎症因子的表达规律,分析孕妇DVT急性期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血栓演变的关联性。方法选取DVT孕妇(DVT组)、体检正常的孕妇(对照1组)和非妊娠的健康体检者(对照2组)各52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对照1组、对照2组就诊时和DVT组孕妇T0、T1、T2、T3、T4五个时间段的凝血四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IL-10等指标,数据用EMPS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与两个对照组比较,DVT组Tn的hs.CRP、TNF.d、IL-6、IL-8、IL-10等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P均〈0.01),PT、TT、APTT降低(P均〈0.05),FIB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VT组T1的hs—CRP、TNF—α、IL-6、IL-8的水平均明显高于T0、T2、T3、T4的水平(P均〈0.01),T2的IL-10水平高于T0、T1、T3、T4的水平(P均〈0.01)。结论炎症因子的表达与孕妇DVT急性期病程走向密切相关,其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规律变化,可作为DVT风险评估和干预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4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他)、CPB停止后30min(T3)、CPB停止后4h(T4)和CPB停止后24h(T5)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结果两组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T3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T5时点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组在T2、B、T4、rr5时点PMNNF—κB活性均低于C组(P〈0.05)。两组TNF-α和IL-8水平均于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P〈0.05),T3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T5时点基本恢复正常;C组TNF—α和IL-8水平在T3、T4时点均显著高于U组(p〈0.05)。U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仪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P〈0.05);NF—κB的活性与血浆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8(P〈0.05)。C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512(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通过降低CPB患者PMNNF—κB活性进而降低血浆TNF—α和IL-8的表达,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方法按配对设计原则选择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1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30min(T2)、关腹后(T3)和术后24h(T4),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血压(MABP),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皮质醇(Co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时间点,B组患者MABP均低于A组患者(P〈0.05),T4时两组患者M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B组NE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但两组间Co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B组NE、Cor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更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