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飞利浦64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下肢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66例下肢CT血管成像(CTA)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造影剂量:150mL、120mL和80mL.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图像评价3组下肢动脉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造影剂的浓度.结果:下肢动脉在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上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动脉内的造影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飞利浦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造影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减轻了造影剂对患者身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180例进行头颈部血管造影的患者,其中检查采用低剂量对比剂的患者92例(对比剂50mL,低剂量组),正常对比剂量88例(对比剂70mL,正常组),采用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后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CT值、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以及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双侧CCA起始部、SA、V2、CCA环、ECA起始部、ICA起始部及虹吸部、单侧左A2TC值低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对比剂显影后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大脑中断动脉M1段的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中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及头臂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均低于正常组;低剂量组对比剂图像重量优、差显著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采用低剂量对比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依据对比剂的用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比较重建图像上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及舌骨层面的CT值及图像重建质量。结果两组大脑中动脉、舌骨层面动脉CT及图像重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CT值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20,(5):33-34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松森 《中外医疗》2015,34(1):175-17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剂量对比剂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1年8月—2014年2月期间在该院行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人共71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例)和观察组(n=36例)。两组均行主动脉成像检查,其中对照组为80 m L对比剂+20 m L生理盐水冲洗,观察组为60 m L对比剂+40 m L生理盐水冲洗。对比两组不同对比剂剂量下的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图像清晰度。结果两组在升主动脉(AA)、T7水平降主动脉[DA(T7)]、L2水平降主动脉[DA(L2)]以及主动脉分叉(AF)血管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2,P=0.160;t=1.461,P=0.149;t=1.236,P=0.220;t=0.642,P=0.523)。对照组重组图像达标率为94.3%(33/35),观察组重组图像达标率为97.2%(35/36),两组图像清晰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80)。结论在64层螺旋CT下行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采取60 m L低剂量对比剂检查的图像清晰,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择本科行腹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研究组)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即370mgI/mL对比剂60mL,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对比剂,即300mgI/mL对比剂100mL,根据显像结果评价两种不同浓度造影剂对腹部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效果。结果两种造影方法均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其中研究组显示肾动脉级别及各级血管显示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内对比剂浓度比较,研究组各动脉内对比剂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各动脉显像清晰,并且对比剂使用剂量减少,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采取64排螺旋CT低剂量方式进行扫描所得腹部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取笔者所在影像科室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需接受腹部血管成像扫描检查患者128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用64排螺旋CT扫描,根据扫描期间剂量差异将其分为低剂量组(80mAs)及常规剂量组(150mAs),对比两种剂量下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扫描SD值指标以及所得数据VR图像质量情况。结果两种扫描剂量包括特异度、灵敏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腹部血管成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均有良好指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2月230例住院患者采用多层螺旋腹部血管成像、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230例腹部动脉系统所有血管图像均取得满意效果100%,腹部血管均显示清楚;观察组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双。肾动脉血管内对比剂浓度测量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浓度的对比剂应用于腹部CTA检查图像清晰,足以满足诊断的要求,同时可有效地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CT进行大范围动脉血管检查应用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72例行主动脉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32例和C组20例。各组扫描参数、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120 kV、260 mA、80 mL;B组:120 kV、260 mA、50 mL;C组:80 kV、260 mA、50 mL。比较并统计各组间肝门水平位置的主动脉部强化程度从而评估图像质量以及有效吸收剂量的差异。结果:主动脉CT值超过200 HU的峰值持续时间为(10±4)s。动脉平均增强CT值,A组大于B组,B组大于C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图像质量A、B、C 3组均能满足诊断要求。患者有效吸收剂量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0.01)。结论:应用64排CT进行主动脉血管检查,使用小剂量对比剂及低管电压可行,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患者的吸收剂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体重、心率、体重指数(BMI)、每分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对对比剂增强效果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 (1)对16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测量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CT值。将体重、心率、BMI、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体重、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3)对60~70 kg体重组患者心率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逐步回归方程为Mean(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829.962-5.324 Weight+5.253BMI-1.648 Heart rate-0.013CO(F=48.253,P=0.000);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对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重(-0.851)、BMI(0.209)、心率(-0.173)、CO(-0.169)。体重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高度负相关(r=-0.665,P〈0.01);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低度负相关(r=-0.355,P〈0.01);60~70 kg体重组心率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低度负相关(r=-0.268,P〈0.05)。结论 (1)在相同对比剂使用条件下,患者体重是影响CTCA增强效果的重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即体重越大,冠脉增强幅度越小;BMI、CO以及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时)对冠脉增强效果影响较小;EF对增强效果无显著影响。(2)配合合理的冠脉扫描技术,可根据体重适当调整对比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包括壁内血肿)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 对36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技术对轴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分析.③结果 26例典型主动脉夹层:10例患者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III型患者未显示明确的再破口,9例血型夹层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4例I型患者中,1例左颈总及左锁骨下动脉受累、3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右肾动脉受累者4例、左肾动脉受累者2例、腹腔干动脉受累者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者3例.10例壁内血肿包括I型2例,III型8例.所有患者血肿区域均未见撕裂内膜片显示及对比剂进入血肿内,2例可见到一个或多个PAU形成,1例 III型并发腹主动脉远端内膜撕裂.④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KG*2〗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对于不同心功能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强化程度的影响水平,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增强扫描时血管对比剂的应用体会。 〖HTH〗方法〖KG*2〗入选256层螺旋CT冠动脉血管成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98例。首先根据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A组(射血分数≥50%,n=58)、B组(射血分数<50%,n=40),每组又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1组、A2组各29例,B1组、B2组各20例。增强扫描时,A1组、B1组对比剂用量(按体重)为0.7 mL/kg;A2组、B2组对比剂用量(按体重)为0.8 mL/kg。测定注入对比剂后患者升主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远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冠状静脉窦CT最大值,对造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各组上述指标数值进行比较。 〖HTH〗结果〖KG*2〗4组前降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远段CT最大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A1组与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组冠状静脉窦CT最大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图像质量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A1组与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KG*2〗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使用低剂量对比剂(0.7 mL/kg)并不减弱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对于心功能降低的患者,低剂量对比剂会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减少对比剂用量会降低冠状静脉窦的CT最大值;在应用相同剂量对比剂的情况下,心功能正常组的冠状静脉窦CT最大值低于心功能不全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动脉(PA)联合支气管动脉(BA)双期增强扫描的成像技术。方法:收集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64排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120名病人,设置固定延迟法和团注示踪法两种扫描方案。固定延迟法设置3组实验。A组:注入对比剂80mL,PA期延迟14s扫描,BA期延迟20s扫描;B组:注入对比剂80mL,PA期延迟14s扫描,BA期延迟22 s扫描;C组:注入对比剂70mL,PA期延迟12s扫描,BA期延迟22s扫描。团注示踪法:对比剂注入量70mL,在注射开始后延迟3s行同层跟踪扫描,感兴趣区放置在主肺动脉干分叉处,当感兴趣区CT值超过100Hu后开始扫描。评价靶血管强化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固定延迟法C组PA期及BA期PA/降主动脉(DA)强化差值分别为(243±111)Hu、(248±73)Hu,密度差异明显高于A组和B组;PA期:C组PA/DA的差值高于A组和B组(P<0.05和P<0.01),B、C组上腔静脉(SCV)的CT值高于A组(P<0.05和P<0.01),C组升主动脉(AA)和DA的CT值低于A组和B组(P<0.05~P<0.01),C组左心房(LV)的CT值低于A组和B组(P<0.05);BA期:SCV、PA、LV、AA的CT值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SCV、LV和AA的CT值均低于A、B组(P<0.05~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团注示踪法PA期及BA期PA/DA强化差值分别为(241±97)Hu、(234±60)Hu,与固定延迟法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利用经验延迟法及团注示踪法均可在一次检查中获得良好的CTPA及CTBA图像,能够提供一种辨识PA和BA密度差异的双期成像技术。在精确个体化差异中,团注示踪法比固定延迟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HTK〗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尽可能降低对受检者的危害。〖HTW〗方法〓〖HTK〗9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分别为A组65mL、5.0mL/s,B组45mL、5.0mL/s,C组45mL、4.5mL/s。应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评价。〖HTW〗结果〓〖HTK〗A组与B组、A组与C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TW〗结论〓〖HTK〗使用合理的扫描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降低碘制剂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结合双低剂量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行CTPA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80 kV,碘克沙醇(320 mg/mL)15 mL;对照组采用120 kV,碘必乐(370 mg/mL)50 mL。测量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和各叶动脉CT值(取平均值),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重建,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整体质量和上腔静脉污染进行评分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CTPA成像,且图像整体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实验组静脉污染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CT值〔(423.2±89.4) HU〕与对照组CT值〔(465.7±85.6)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验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体型特异性剂量估量值(SSDE)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低浓度对比剂结合双低剂量CTPA成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减轻了静脉污染,降低了碘对比剂用量及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俊君  杨新官 《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心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t prep监控技术)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A组选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碘海醇370mgI/ml,剂量80ml,注射流率4ml/s。B组选用相同造影剂30ml,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ml生理盐水,两组病例CT扫描参数相同。对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成像后的断面图像进行分析,影像评价标准按5级行盲法评价:1级2级为不合格,3级为合格,4级5级为优秀。结果: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CTPA影像质量评价显示,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内浓度的测量CT值差异评价显示均良好,40ml低剂量组血管内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上与80ml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图像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造影剂的注射量,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07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分别予Ioversol 320(Ioversol 320组,n=55)和Iohexol 350(Iohexol 350组,n=52),以4.0 mL/s团注速率进行成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分别测定各个感兴趣区增强后的CT值。按美国心脏学会的15段分类法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分段,并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在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所测CT值和4支冠状动脉起始段所测平均CT值,Iohexol 350组均显著高于Ioversol 320组(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及可分析和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比较,Iohexol 350组均显著优于Ioversol 320组(P<0.01)。结论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使用较高碘浓度的对比剂能够获得更佳的冠状动脉显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晓敏  陈红  刘斌  周勇  沈云 《安徽医学》2013,34(3):315-318
目的比较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不同浓度对比剂以不同速度注射时对血管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选取体质量指数(BMI)为20.20~25.80 kg/m2的患者60例,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流率为4.5 ml/s(碘流量1 575 mgI/s);B组:应用浓度为370 mgI/ml的优维显,团注流率为4.3 ml/s(碘流量1 591 mgI/s);C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速度为4.3 ml/s(碘流量1 505 mgI/s)。分别对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主干近段的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左回旋支的增强平均值均较本组其它血管的强化数值偏小。除左回旋支外,A组其余血管增强平均值均大于C组。B组各段血管的强化平均值均大于相应的A组及C组;除B组与C组患者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增强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外,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其它各段血管的增强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C组4支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平均值大于A组和B组;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B组与C组4支血管间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50 mgI/ml浓度对比剂可获得更佳增强效果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度的优化具有可行性,并能获得更佳的增强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