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开启中医奥秘之门的“生态范式”假说(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和阐释中医文化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为中医学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案。方法:理论研究。结果:(1)提出"生态范式"假说,基本内容:其一,提出了阐明中医文化基础及其科学内涵的一种方案;其二,提出了阐明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的一种方案(2)假说的特色:其一,简单性,主要基于四个理论(生物学、生态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拓学);其二,系统性,针对中医理论及其文化基础这一整体系统;其三,协调性,主要反映在文化与医学、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其四,实用性,可用于教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结论:提出"生态范式"假说,初步阐明了中医文化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为中医学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阐释中医文化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为中医学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案。方法:理论研究。结果:(1)提出"生态范式"假说,基本内容:其一,提出了阐明中医文化基础及其科学内涵的一种方案;其二,提出了阐明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的一种方案(2)假说的特色:其一,简单性,主要基于四个理论(生物学、生态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拓学);其二,系统性,针对中医理论及其文化基础这一整体系统;其三,协调性,主要反映在文化与医学、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其四,实用性,可用于教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结论:提出"生态范式"假说,初步阐明了中医文化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科学内涵,为中医学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络病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研究络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中医络病理论给予了现代医学诠释,提出了新的络病假说,从而部分地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实质性的链接,实现了传统中医药学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接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地位。[方法]通过分析天人相应思想的理论内涵、文化底蕴及取象比类、观察方法和中和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思想的深刻内涵。[结果]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论]正确理解天人相应思想的科学内涵不仅有利于加强新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为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发掘中医气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方法利用生命程序学假说研究中医气学理论,探讨两者间的共同性、融合性。结果气学理论能与程序学有机结合,并具有新的特性。结论此假说可以对中医气学概念、理论、方法的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现代释义,且能指导现代生命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围绕稳定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揭示藏象学说科学内涵并创建现代中医理论,是我们创新团队的既定研究目标。团队带头人乔明琦教授1998年发表论文提出,现有中医基础理论是依靠直观观察和哲学思辨建立的描述性假说,  相似文献   

7.
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与阐释中医学的建构原理。方法:理论研究与科学假说方法。结果:本文提出了两个假说体系,其一"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轴假说",其二"中医理论体系生态化建构假说"。假说一认为,"古代生态学-生态化方法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主干,即"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轴",其反映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及其本质特征。假说二认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生态化建构,即以古代生态文化的理论框架来规范有关的生物医药知识。结论:中医理论体系是生态化生物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生态化生物医学,这是其本质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8.
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以及临床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辨证施治,祛病养生的理论依据。故研究气血理论,阐明其实质,对于发展中医学,丰富其科学内涵,指导临床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基础理论之现代研究应当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多学科研究,并注意研究角度与方法的多角度、多样化.其基本思路与要求应是:注重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行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学科理论、方法的对比研究,寻求基本的结合点与研究的切入点,提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研究假说,设计出可重复的实验研究方案,对研究结果进行数理逻辑分析,提炼出规律性认识,力争建立数学模型.应注意11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蒋术一  蒋宏岩 《医学争鸣》2014,(3):19-22,27
血液循环理论诞生于1628年,近400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笔者将哈维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理论与静脉、动脉血液成分起源等重要发现相整合,提出了以肺为中心的血液自然上行、下行运动假说,并将这一假说与中医基础理论相整合,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诠释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打开了中西医理论整合统一之门,从而使其基础理论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诊疗体系复杂性特征及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与西医学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单纯使用西医学研究方法难以诠释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内涵。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人的复杂性、开放性及诊疗过程的复杂性,进一步阐述引用或借鉴复杂性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能性,以期为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中医药学理论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医学的鲜明特征,又能为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为探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提出正确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建立中医药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科学假说和应用科学方法检验假说;强调中医药有效性科学假说的建立必须以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在内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治疗基本特点为前提,而检验假说又必须应用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在内的现代临床研究方法学,其中尤其需要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思辨研究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讨思辨研究法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成果和误区,以及这些误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思辨研究法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4个问题:对思辨一词的滥用、在没有公理和共识的情况下使用思辨研究进一步造成概念的混淆、对思辨研究法的应用范围把握的不够准确、与定性研究法混淆。发现并理清以上4点,有助于在科研工作中正确选择研究方法,对中医教材的整理、中医理论研究、中医教育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学科。本文从科学哲学的角度 ,分理论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和理论的经验解释力三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 ,探讨其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可能性。目的是对从科学哲学这个新的视角审视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力求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不足 ,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能的呈现是人类关注的4个基本问题。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研究都与4个基本问题之一的智能的呈现密切相关。认知科学在当前学科交叉发展的情况下,着眼于认知心理、脑科学、神经生理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一切体现着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趋势,同时"认知复杂性"也成为了时代科学的特征。在介绍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的同时,针对其理论特点与中医药理论的交叉之处,论述以中医理论分析解释人体复杂巨系统的可能性,为进一步阐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和法"作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源自《内经》,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发挥。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颇有分歧,究其原因,在于解析"和法"所运用的方法论不一致。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对中医"和法"从抽象的治则、具体的治法及疗效这3个层面分别从广义及狭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可得出相应结论:"和法"在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各有其特殊的内涵。同时,"和法"之争也应辩证看待,不可在不顾层面或无前提的情况下将"和法"限定为某一具体方法。运用辩证法指导中医基础理论,或可为现代临床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英语翻译是中医走向世界,在现代社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它属于翻译的一个分支,具备翻译的基本特点,然而中医理论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许多中医术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也成为中医英语翻译独有的难点。要想原汁原味的将中医的内容表达出来,不仅要能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及其文化底蕴,更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