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晓慧 《当代医学》2012,(27):91-9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5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段不同分为中青年组55例及老年组95例,对比分析各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脂质异常及肥胖等引起CHD的危险因素,采用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用直径法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两组CHD危险因素情况比较,中青年患者危险因素与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有密切关系,老年组CHD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两组CHD病变特点情况比较,中青年组CHD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以左前降支受累为主,各支冠状动脉发病比例较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CHD患者以双支及三支病变为主,侧支循环形成较中青年组良好.两组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中青年组以中、重度为主,老年组以重度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吸烟、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有重要关系,及时预防并控制基础疾病对降低CHD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青年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6月ACS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病人l19例)和对照组(〉65岁病人143例)。观察其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区别,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及疗效情况。结果中青年组中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尸〈O.001),低的HDL与高的体重指数的中青年患者也多于老年组(P〈O.05)。老年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明显多于中青年Ca(P〈0.001)。中青年组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及大致正常冠脉者较多,B、C型病变少于老年组(P〈O.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基本一致。结论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的中青年男性应积极控制可变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于诊断冠心病的中青年患者应积极介入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女性年轻患者的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性别差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比较2004年11月~2005年6月间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女性61例,男性113例)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女性组合并高龄、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男性组,而主动吸烟、外周血管疾病发生率较低(均P<0.01)。冠脉造影显示,女性组冠脉病变累及前降支者较男性多(50.6%vs36.1%,P<0.05),其他病变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女性组PCI即刻成功率为93.7%,与男性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11.4%vs8.8%,P>0.05);3个月时MACE发生率女性组高于男性组(39.8%vs21.0%,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因素后,性别不是预测ACS患者PCI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32)。结论ACS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但性别不是影响ACS患者介入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中青年冠心病(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有何不同。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110例(≥60岁),中青年组38例(<50岁),比较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病变老年组3支病变占35.5%,且狭窄程度较重,侧支循环24例(21.8%),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占66.7%;老年组高血压病占61.8%,而中青年组仅占31.6%(P<0.01);老年组糖尿病占21.8%,中青年组糖尿病占2.6%(P<0.01);高血脂症中青年组63.2%,老年组41.8%(P<0.01);家族史中青年组占28.9%,老年组仅占3.6%(P<0.01);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共96例,老年组82例,中青年组14例,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中青年组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多,以中重度狭窄为主,侧支循环多见于老年组;老年组CHD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为主要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血脂症为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危险因素越多,年龄对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比较2004年11月~ 2005年6月间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女性61例,男性113例)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女性组合并高龄、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男性组,而主动吸烟、外周血管疾病发生率较低 (均P<0.01).冠脉造影显示,女性组冠脉病变累及前降支者较男性多(50.6% vs 36.1%,P<0.05),其他病变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女性组PCI即刻成功率为93.7%,与男性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11.4% vs 8.8%,P>0.05);3个月时MACE发生率女性组高于男性组(39.8% vs 21.0%,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因素后,性别不是预测ACS患者PCI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32).结论 ACS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但性别不是影响ACS患者介入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例(≤50岁)和老年组56例(≥60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量体重、调查既往史、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初发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等发面的差异。结果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家族史及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均高于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且狭窄程度较重;并发症以老年组较多。结论临床上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多有不健康生活方式、起病急、症状典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多、近期预后好的临床特点。男性、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上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230例患者,分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组(127例)和小于60岁的中青年组(103例)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结果、急诊介入治疗的不同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冠心病危险因素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有脑卒中史者明显增高。冠状动脉造影示老年组三支病变(49.49%)、左主干病变(9.1%)显著多于中青组(30.0%、6.25%),单支病变(13.13%)则要少于中青组(27.50%)。老年组死亡患者高于中青组(3.94%比1.94%)。术后6月心脏超声检查老年组中E峰/A峰(E/A)<1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组。结论:老年STEMI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老年人身体基础状况影响着老年STE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桥(MB)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MB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91例;分为中青年组(< 60岁,n=93)及老年组(≥60岁,n=98),比较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症状发作CCS分级、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心电图改变、冠脉造影结果、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入院血糖,分析老年MB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危险因素.结果: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症状发作CCS分级、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心电图改变、冠脉造影结果、TG、LDL-C及入院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血压病史、吸烟史、CHOL、HDL-C是老年MB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B好发于前降支,男性、高血压病史、吸烟史、CHOL、HDL-C是影响老年MB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22例不同年龄ACS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45岁以下青年ACS患者达18.25%,均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有关;临床以发病急、症状典型、住院心功能好、病死率低、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为特征。45岁以上ACS患者男性仍高于女性,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关。约30%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复杂病变为主。结论青年ACS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与中老年病人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接受PCI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高龄组)和同期该院住院接受PCI治疗的40~60岁的中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7例(中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Syntax评分、病变节段分布、植入支架的数量及长度、近期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等。结果高龄组与中年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吸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右冠状动脉(RCA)2~3段病变,左冠状动脉(LCA)5段病变、11段病变、12~13段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构成比,Syntax评分,植入支架的数量和长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TIMI 3级血流、亚急性血栓、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者冠状动脉病变多较复杂、严重。对于无严重大脑、肺脏、肾脏和瓣膜病变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PCI治疗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与中年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其他指标提高cTnI升高而CK-MB正常的疑诊NSTE-ACS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疑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且cTnI升高而CK-MB正常的患者143例,收集包括其血液生化指标、GRACE评分、冠脉病变程度和是否需要PCI治疗等资料。基于GRACE评分、冠脉主支狭窄率、是否有需要PCI术、年龄等指标分别分组。对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冠脉病变发生率及PCI术治疗率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cTnI、血小板(Plt)、D二聚体对冠心病诊断及预测是否需要PCI术治疗应用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选取AUC值最大时曲线图中最左上方的点对应的值为诊断临界值。结果①不同GRACE评分分组的冠脉病变发生率及PCI术治疗率有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RACE评分分组与疑诊ACS患者冠脉病变发生率及需要PCI处理率呈正相关。②有冠脉病变组患者cTnI、Plt水平比无冠脉病变组高(P<0.05),在年龄≥70岁亚组中,有无接受PCI术治疗组之间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PCI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比非PCI治疗组高。③cTnI对有冠脉病变的诊断界值为0.315μg/L,诊断的灵敏度为50.5%;特异度为68.2%;cTnI对预测是否行需要接受PCI的界值为0.34μg/L,灵敏度为57%,特异度为70%;Plt对有冠脉病变的诊断界值为193×10^9/L,诊断的灵敏度为84.9%;特异度为44.2%;Plt对预测是否需要接受PCI的界值为178.5×10^9/L,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33.8%;在高龄组(≥70岁)中,D二聚体对预测是否行需要接受PCI的界值为939ug/L,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47%。结论cTnI升高但CK-MB水平正常的疑诊NSTE-ACS患者中,通过结合GRACE评分、Plt和cTnI升高程度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PCI治疗的判断;而对于高龄(≥70岁)患者,D二聚体升高到一定程度提示需要PCI术治疗的可能性会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1例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的AMI病人,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60岁,n=70)和老年组(≥60岁,n=131),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资料。结果AMI老年病人较中青年病人更容易发生院内死亡和心力衰竭(P < 0.05);中青年组病人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水平均高于老年组(P < 0.05~P < 0.01),脂蛋白a低于老年组(P < 0.05)。中青年组病人冠脉以单支血管病变、低Gensini积分为主,术中发生无/慢复流的概率低;老年组病人冠脉以多支血管、钙化病变、高Gensini积分为主,术中容易出现无/慢复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中青年AMI病人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更高,冠脉病变以单支、低Gesini积分病变为主。老年AMI病人冠脉病变以弥漫性长病变、钙化病变为主,术中容易发生无/慢复流。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75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17例,中年组(45~60岁)83例,普通老年组(60~75岁)138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37例,对4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组比较,随年龄增长吸烟比例逐渐降低(P<0.05),而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P<0.01);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1)。CAG结果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P<0.01);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积分和弥漫长病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冠心病防治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冠脉病变血管部位不同,普通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LCX和RCA病变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醛固酮(Aldo)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及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ACS患者166例,冠脉造影检查前于升主动脉根部采取血标本,测定醛同酮水平,按醛固酮水平高低分为三组:A组(Aldo〈100ng/ml),B组(100ng/ml≤Aldo≤200ng/ml)及C组(Aldo〉200ng/ml)。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各组ACS患者醛固酮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观察ACS患者经皮腔冠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前醛固酮水平对术后近期预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三组ACS患者随Aldo水平升高,多支血管病变、冠脉B2/C型病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均明辊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醛固酮是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血浆醛同酮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醛同酮水平的高低对ACS患者PCI术后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894C>T基因多态性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入选275例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及PCI术治疗的ACS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及7d后检测每位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R).采用基因芯片及PCR技术检测每组内患者CYP3A4基因894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通过PCI术明确患者的冠脉病变数目并计算其Gensini评分.出院后随访3~12月.结果 CYP3A4基因多态性在氯吡格雷抵抗(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3A4基因894C>T位点中携带T突变基因与ACS患者发生CR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59,P>0.05).随访3~12月后,CR组较NCR组均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05),但与CYP3A4基因894C>T位点的突变类型无关.结论 CYP3A4基因894C>T位点的多态性对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效应及心血管发生风险无明确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