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4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危险因素个数与血管病变支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性别、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相对危险度的高低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史。结论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55例,成功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成功45例,成功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介入治疗能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治疗成功率比较高,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并发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2021.12至2022.05,行PCI治疗的AMI患者76例,回顾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等。按并发MACE有无,分成对照组(无,n=67)和观察组(有,n=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旨在探究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cTnI水平相比,无突出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APACHEⅡ评分、TIMI评分及NTproBNP水平相比,有突出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PCI治疗后并发MACE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高血压、APACHEⅡ评分≥9分、TIMI评分≥5.5分、以及NT-proBNP≥1631.46μg/L(P<0.05)。结论AMI患者PCI治疗后并发MACR的危险因素因素有高龄、合并高血压、高APACHEⅡ评分、高TIMI评分及高NT-proBNP。  相似文献   

6.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 (或称脑卒中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老年中有所增加 ,且有年轻化倾向 ,笔者对中青年脑卒中者危险因素和发病特点探讨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均为1998年8月~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共110例 ,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经头颅CT/MRI确诊。其中年龄≤50岁的54例 (中青年组 ) ,男46例 ,女8例 ,年龄26~50(42±3 2)岁。>60岁的56例 (老年组 ) ,男42例 ,女14例 ,年龄61~82(68±4 6)岁。1.2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2结果两组临床起病过程见表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记录两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卧床时间。结果两组在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途径组(P〈0.05),患者卧床时间桡动脉组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ACS患者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5例,有5例失访,最终纳入120例。收集并整理其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抑郁评价和生存资料。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30 min/d、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1年复发率高(P0.05);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 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OR=3.575,95%CI=1.446~8.842),其他三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运动30 min/d(OR=3.347,95%CI=1.424~7.866)、重度抑郁(OR=2.824,95%CI=1.578~5.054)、有糖尿病史(OR=2.356,95%CI=1.246~4.45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分析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183例,其中行PCI治疗者9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林潮  韦金儒 《华夏医学》2008,21(1):195-19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从不稳定性心绞痛到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性猝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因其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及危险性差异极大故危险性亦极大。因此加强早期识别、并进行危险分层以采取积极、合理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现就介入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58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周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62例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1周开始口服4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服药前及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术后12 h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Ⅱ、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0%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急性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22例不同年龄ACS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45岁以下青年ACS患者达18.25%,均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有关;临床以发病急、症状典型、住院心功能好、病死率低、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为特征。45岁以上ACS患者男性仍高于女性,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关。约30%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复杂病变为主。结论青年ACS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与中老年病人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CS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PCI术中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周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及术后出血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分级和TMPG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ACS中可有效改善梗死相关血管血流灌注,减少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肖亚利  王金艳  孟祥茹  赵敏  吕平  崔涛 《海南医学》2016,(10):1593-159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90例ACS择期行PCI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强化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各4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 h、1 d、7 d的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肌钙蛋白I (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PCI术后7 d血清TC、LDL-C、cTnI及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CI术后4 h及术后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术后7 d血清TC水平为(4.36±0.75) mmol/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83±0.87) mmol/L,而血清HDL-C水平为(1.20±0.36) mmol/L,高于常规剂量组的(1.12±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术后4 h、1 d及7 d血清cTnI、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PCI术后4 h血清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1 d及术后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PCI术后4 h、1 d、7 d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5.78±3.15) mg/L、(12.28±2.03) mg/L和(9.84±1.50) mg/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40±4.27) mg/L、(13.74±2.25) mg/L和(0.76±1.82) mg/L,且强化剂量组PCI术后7 d血清IL-6水平为(7.60±1.14) ng/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8.94±1.3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术后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入院数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更明显降低ASC患者PCI术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陈玉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75-76,7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诊或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盐酸替罗非班组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欣维宁(国产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分级(TIMI 0~3级)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小板减少、其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盐酸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不同时限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TA及ETB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2月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40例(ACS组),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6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9例(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5例(UA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及ACS组PCI治疗前后不同时限血浆ET-1水平,同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TA及ETB受体的表达。结果①PCI术前1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间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1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1水平与同组术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TEMI组、NSTEMI组、UA组ET-1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后7 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术前1 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CI术前1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与同组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后7 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系统在PCI术后血管内皮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平均年龄(72.5±7.5)岁的老年ACS患者,男58例,女2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82例中,79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3%;138处靶病变,133处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4%。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6%。病变直径狭窄由89.5%±8.6%减轻至3.2%±8.6%(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替格瑞洛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ACS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心内科介入医生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病变复杂程度、残余SYNTAX评分和CRUSADE出血评分等因素进行评估,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n=35)和替格瑞洛组(n=25)。两组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d;替格瑞洛组患者首次用药负荷量180mg,次日开始90mg,2次/d。随访6个月进行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相比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再次入院和再发支架内狭窄或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结论 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可弥补氯吡格雷起效慢、个体疗效差异大等不足,使患者有更大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