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2.
郑曙翘 《安徽医学》2005,26(4):305-306
目的通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中心化分析,寻找股骨假体偏移中心位置的原因,探讨临床避免假体柄偏移中心的方法。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X片的股骨假体位置进行测量,对术中股骨假体柄植入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假体柄术后X片观测,假体柄末端发生移位10例,发生率40%,术中假体柄近端发生移位7例。结论股骨假体柄的中心位置关系到术后假体松动、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选择大小合适的柄,以及术中对柄近端的中心位置把握所采取的措施有助于股骨假体中心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柄-骨固定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 选用股骨标本和股骨柄假体,分别行薄层CT扫描,保存断层扫描图像.将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人Mimics软件,进行灰度阈值调整、区域分割后,重建两者的三维模型,并模拟髋关节置换术进行装配.股骨体内腔与股骨柄之间定义为面-面接触关系,在Free form软件中对各模型铺面处理后以IGES格式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采用十结点solid 185单元进行网格划分,选择人体45%步态相模拟人体攀爬楼梯工况,分析相应的y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以及界面接触压力、磨擦应力和相对滑动位移.结果 所构建的面-面接触连接、界面划移的非骨水泥型髋假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假体-骨界面的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还原性良好,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结论 构建的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骨固定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骨固定界面骨改建、骨整合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小粗隆复位固定对假体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新鲜冷冻湿润成年尸体股骨标本和SQK型人工双动半髋关节假体制作三组实验试件:常规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模拟粗隆间骨折后复位固定小粗隆的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并置入人工双动股骨头后将小粗隆骨折块复位。将试件进行10 000次循环测试,测定每个试件每隔1 000次循环假体柄的下沉移位数据。结果时间-位移曲线显示,三个试验组的轴向位移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其中常规置换组在所有时间节点的位移均值最小,骨水泥重建组的位移均值最大。三个试验组试件完成最终第10 000次循环测试后,其轴向位移数据的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置换组的位移均数最小,数据的变异程度也最小;小粗隆固定组与骨水泥重建组之间,骨水泥重建组位移均数和变异程度更大。结论在粗隆间骨折的两个实验组中假体柄的下沉趋势整体大于常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骨水泥重建股骨距组的位移数据较小粗隆固定组变异及下沉趋势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侧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有限元构建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v10.0,通过对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侧的结构进行拆分,分别将3部分构建后生成体积建立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侧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MSC patran2007计算软件,采用四面体10节点自由划分网格,共38147节点,187547单元,其中假体模型57446单元、水泥壳模型28265单元、股骨部分101836单元,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侧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逼真反映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侧的真实几何形态及其生物力学。结论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行为以及假体优化设计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一种专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治疗的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方法:依股骨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的SMC。临床应用3例,平均年龄为67岁,2例为假体远端处股骨骨折,1例为假体股骨粉碎骨折。术后不用外固定,作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49个月,术后12-14周骨折愈合,SMC固定可靠,患扶拐下地行走2周后弃拐。假体稳定,无X线松动表现。Harris评分为92分,结论:SMC固定骨折后,能够达到抗剪、抗折、抗旋并不能持续记忆加压于骨断端,促进骨折愈合,有效地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股骨骨折。  相似文献   

8.
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原因。方法:对1986年10月-1992年6月期间进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2例(82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年(8-14年)。结果:随访10年内发生假体松的有3髋(3.7%),10年以后发生假体松动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国产假体使用的材料,生物力学设计,加工工艺、骨水沁固定技术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放射性核素骨显象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松动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人工髋关节假体骨显象时异常 放射性浓聚的规律。结果 59例72个髋假体骨显象中,32个髋假体正常,40个髋假体异常,异常放射性浓聚分布部位与生物力学的受力部位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结合生物力学分析骨显象结果是诊断假体松动的一种敏感有效方法,也是鉴别假体松动与感染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动态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抗冲击性人工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滔  张晓坤  王东晓 《广东医学》1999,20(5):324-326
目的探讨自研设计的抗冲击性人工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意义。方法以新鲜人尸股骨为对照组,取其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后在股骨距上12mm处截骨,将自研设计的抗冲击性人工髋关节假体(以下简称抗冲击性假体)和最常用的型人工髋关节假体(Moore型假体)分别安装在新鲜人尸股骨上,固定后分别测试两组在静态时的应力分布状况及动态时的冲击载荷的大小。结果抗冲击性假体的应变值的分布接近于股骨对照组,抗冲击性仅体所承受冲击载荷远大于Moore型假体。结论自研设计的抗冲击性假体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