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自体骨块移植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修复上前牙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前牙牙槽骨厚度不足情况下的种植方法。方法:于颏部正中取一矩形骨块,微型钛板及镙钉固定游离骨块和种植体。结果:所有种植体骨整合良好,术后4~6个月修复,形态和功能满意。结论:上前牙牙槽骨严重不足的患者可以运用此方法种植修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单钉近嵴顶固定颏部骨块移植术在上前牙区骨增量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3年1—6月收集上前牙区牙槽嵴严重吸收患者5 例,年龄19~24岁,平均21.6岁,其中单牙缺失3例,多牙缺失2例。取患者颏部块状骨,采用单钉近嵴顶固定法行自体骨块移植,术后定期随访。种植体植入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移植骨愈合情况,并测量牙槽嵴宽度和钛钉距牙槽嵴顶距离。参考CBCT检查结果,常规完成种植体植入术,待种植体骨结合形成后完成种植修复。结果:5 例自体骨块移植术全部成功,无1 例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上前牙区骨量充足,固定钛钉顶端接近牙槽嵴顶。结论:采用单钉近嵴顶固定法行颏部自体骨块移植能有效改善上前牙区的骨量严重不足,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导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唇侧骨板骨吸收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植入22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3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丢失。结论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可避免因钻骨造成骨量缺失,保存骨量,提高GBR成功率,拓宽了种植手术适应证的范围,获得种植体的Ⅰ期植入,大大改善修复后美学效果,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牙列缺损采用人工种植牙修复,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修复方法。种植牙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现已逐渐被口腔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对于各种外伤因素造成的上前牙缺失,而上前牙区的剩余骨量不足,用常规种植术操作会有一定困难,但要求人工种植牙,不愿接受其他修复方式的患者,近年来笔者采用骨膨胀术和CDIC系统锥状螺旋种植术联合修复上前牙4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外伤造成上前牙区骨量不足,活动义齿修复多年,现要求人工牙种植修复,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45岁,均为上中切牙。检查:全身情况良好,无种植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Bio-oss和PepGen P15 Flow(简称P15)两种植骨材料在牙槽骨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下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且牙槽骨宽度不足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植入Bio-oss植骨材料,B组植入P15植骨材料,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9个月复诊观察术区软组织情况,拍摄根尖片进行影像学观察,并行二期手术,测量牙槽嵴顶宽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均存活,植牙区软组织愈合良好,根尖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两组牙槽嵴顶宽度均较术前增加,B组牙槽嵴顶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oss和P15两种植骨材料应用于牙槽骨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后者成骨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腭部环状骨移植在上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完成的腭部环状骨移植后种植修复病例12例,其中单颗牙缺失9例,2颗牙缺失3例,共植入种植体15颗,通过测量垂直向和水平向增加骨量评价腭部环状骨移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6.5个月后垂直向骨高度增加(2.3±0.9)㎜,水平向骨宽度增加(2.6±0.9)mm ,垂直向及水平向骨吸收率分别为8.4%和9.3%,种植体留存率100%。结论腭部环状骨移植是解决种植修复中上前牙区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前牙区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前牙区骨高度或骨宽度不足的缺牙区植入Ankylos根型螺纹纯钛种植体,种植体与骨缺损区植入天博骨粉,并覆以海奥可吸收生物膜GBR,增加骨量。结果 18例种植25枚种植体,均达到临床和放射学上的骨融合。结论在前牙区种植中种植体周的骨质缺损区不大、骨量不足的情况下,引导骨再生技术有利于再生骨的重建及种植体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半柱状骨块重建牙种植患者萎缩牙槽嵴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度等同或略长的半柱状骨块,将获取的骨块与受骨床嵌贴后用钛钉固定,愈合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观察牙槽嵴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量增加情况;再过2~4个月以冠修复种植体,观察1年后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和邻面嵴顶骨吸收状况。结果:14例患者15个部位的牙槽嵴水平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8±0.8) mm(x±s),5例患者5个部位的牙槽嵴垂直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0±1.2) mm(x±s);平均愈合(4.5±1.7)个月(x±s)后,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率分别为8%和7%。取骨区未出现神经损伤麻木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个部位均完成了牙种植修复,观察1年无种植体脱落,探诊深度均≤4 mm,邻面嵴顶骨吸收(0.7±0.35) mm(x±s)。结论:这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骨愈合快、取骨区神经损伤反应轻等优点,是重建上前牙单牙缺失牙槽嵴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Tatum[1]通过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时植骨植入种植体,解决了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时骨量不足的难题。目前国内学者[2-3]通过多种方法提升上颌窦底的高度,增加骨量,进一步减小手术创伤,简化操作步骤,扩大手术的适应证。作者自2008年起对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通过牙槽嵴顶入路,应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开窗,然后将骨块连同窦黏膜向上抬起,同期植入短种植体,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种植体植入术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缺失牙的疗效.方法 2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6~8mm缺牙患者共37枚种植体经牙槽嵴顶入路用bicon种植体植入.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临床上恢复功能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6个月,未发现有鼻腔出血或上颌窭炎症;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无松动及脱落.x线片检查种植区上颌窦底正常,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短种植体植入术较传统的上颌窭提升术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术后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缺失牙种植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应用于牙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16例22颗缺牙区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患者,采用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同期或二期植入种植体,定期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除1例植骨区术后6天感染黏膜裂开,经积极治疗后疗效满意,其余均获得成功,经1~2年随访观察,种植牙功能和形态良好,未见明显的骨吸收。结论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可以较好地解决种植床骨量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临床组织形态学检测来评估运用100% Bio-Oss充填材料进行上颌窦外提升的实际成骨率。方法 对12例上颌窦区的剩余垂直牙槽骨量不足(平均<3 mm)的患者(平均56岁)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术后6.5个月用Trephine牙钻分别从这12个术区钻取骨质标本,且同期将12颗Bego种植钉植入取骨区。钻取标本参照Donath & Breuner (1982)的标准方法进行切片及染色处理。结果 组织形态学分析测定表明样本的新骨生成量为4.33%~24.05%,平均12.56% ±5.03%;Bio-Oss颗粒平均存余量为26.78%±6.19%;Bio-Oss颗粒表面平均有57.03% ±8.07%的区域与新生骨组织有直接接触。二期手术时植入的12颗Bego种植钉负重1年后的存活率为100%。结论 Bio-Oss是一种理想的、成骨性能较稳定的骨替代材料,适合我国人群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技术特点。方珐:27例40颗牙位在拔除患牙后即刻种植,按照Athorgy种植系统相应的植体窝洞制备程序制备植体窝洞,植人种植体,对骨缺损以Bio—Oss骨粉或Bio-Oss骨粉加自体骨颗粒植入修复,观察6~29个月。结果:40个种植体中1个脱落,其余均骨结合良好.占97.5%。即刻种植体的早期应用效果较好。结论: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体植入方向应参考天然牙的方向.并结合缺牙区牙槽骨的量和形态选择植入方向;Bio-Oss骨粉在即刻种植修复骨缺损的初期效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在牙槽突畸形修复中的效果。方法23例唇腭裂术后成人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将髂骨松质骨填充牙槽突裂间隙内,用髂骨皮质骨骨片恢复梨状孔底缘外形,单皮质钛钉固定。术前及术后对CT影像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应用Bergland分级评价,临床成功率(I~Ⅱ级)为69.6%,临床失败率(Ⅲ、Ⅳ级)为30.4%。其中5例移植骨外露,经碘仿油纱加压后,创面Ⅱ期愈合。2例基本无连续骨桥,再次出现口鼻瘘孔。其余创面均I期愈合。结论自体髂骨移植可以有效修复牙槽突裂。  相似文献   

15.
上颌尖牙远中整体移动的阶段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模拟整体移动的载荷条件下,分析上颌尖牙远中移动不同阶段的牙周支持组织的应力衰减规律。方法 通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的骨改建力学数字模型,模拟整体移动的加载条件,分析上颌尖牙移动过程中0d、7d、14d和21d时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应力状况。结果 ①在整个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应力均大于牙周膜的应力水平;②牙槽骨和牙周膜的应力水平从牙颈部至根中份和根尖区呈现递减趋势;③随着牙移动进程,不同部位牙周支持组织的应力衰减速率有差别:越靠近牙槽嵴部位,其应力衰减的速率越快;反之越靠近根尖区,应力衰减越慢,至21d时应力水平趋于接近。结论临床治疗中在使用正畸力时,容易发生早期的牙槽嵴吸收、牙支持高度降低,应注意控制初始力值,保护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CPD)与牙槽骨吸收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2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05例牙周炎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第一磨牙的CPD和第一磨牙牙槽骨吸收程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数据。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CPD与牙槽骨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轻度牙槽骨吸收组”与“重度牙槽骨吸收组”仅年龄(t=-2.147,P=0.034)和CPD(t=-2.941,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纳入年龄这一混杂因素,校正后CPD每增加1 mm,牙槽骨吸收程度加重发生的概率为72.1%(P=0.00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年龄与CPD之间交互作用显著(P=0.000)。用年龄(≤45岁为青壮年,>45岁为中老年)和牙槽骨吸收程度进行分层,“青壮年轻度牙槽骨吸收组”CPD与牙槽骨吸收程度呈中度正相关(r=0.579 5, P=0.001 2),“青壮年重度牙槽骨吸收组”CPD与牙槽骨吸收程度呈中度正相关(r=0.404 7,P=0.021 6),“中老年轻度牙槽骨吸收组”CPD与牙槽骨吸收程度不相关(r=0.232 2,P=0.445 2),“中老年重度牙槽骨吸收组”CPD与牙槽骨吸收程度不相关(r=0.082 01,P=0.655 4)。结论:CP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牙槽骨的破坏程度,尤其是45岁以下的青壮年牙周炎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胡洁  张凯  刘珊珊  徐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6):742-744, 747
目的对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修复牙槽嵴裂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析44例单侧牙槽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组(A组)22例和常规牙槽嵴裂植骨术组(B组)22例。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2组病人的术后植骨成功率及骨缺损处的体积变化。结果A组术后成功率为82.8%(18例)高于B组的50.0%(11例)(P < 0.05);术后第3、6、12个月时缺损区域植骨存活比A组均高于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第3个月时植骨存活比均高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P < 0.01),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植骨存活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侧牙槽嵴裂病人,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可有效提高术后植骨存活率,术后骨量恢复明显增加;术后骨吸收主要发生于术后前6个月,6~12个月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三维光弹性法研究上颌中切牙根管内分别植入光滑面柱形针、螺纹面柱形针和光滑面锥形针后,根尖附近牙槽骨及针尖附近颌骨内应力的分布;研究了下颌尖牙采用螺纹面柱形种植针植入骨内5mm、7mm、10mm时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螺纹面柱形种植针的固位和应力分布性能较好;种植深度在 5.8mm-8.6mm间选取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物实验种植手术前的牙槽嵴准备方法,了解明胶海绵在动物实验中对拔牙窝愈合的影响。方法:取beagle犬5只,体重11~15 kg。涡轮机辅助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PM4)。采用自身对照,实验侧牙槽窝放置明胶海绵,对照侧牙槽窝单纯压迫止血。术后观察牙槽窝愈合情况,并在术前,手术当天,6周及12周时拍摄下颌PM4的X线根尖片,观察骨密度与纹理。结果:涡轮机辅助拔除beagle犬下颌PM4,手术过程顺利,拔除牙根完整,无残根滞留,牙槽骨无明显损伤。实验侧创口大约1 min内止血,对照侧大约需压迫5~10 min,方见血凝块形成将创口封闭。拔牙后6周,双侧X线片显示拔牙窝与周围正常牙槽骨界限基本消失,骨密度增高,骨纹理出现。12周时,骨密度与周围正常牙槽骨基本一致,骨纹理排列较整齐。结论:涡轮机辅助利于beagle犬下颌PM4的拔除;明胶海绵可以保护拔牙窝,有一定局部止血作用,有利于拔牙窝的早期愈合,对拔牙窝牙槽骨愈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摇椅弓角度和弧形深度对牙根和牙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摇椅弓角度和弧形深度的变化对前后牙根和牙周组织VonMises综合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下颌牙列、牙周支持组织以及不同角度、不同弧形深度的0.018×0.025英寸不锈钢下颌标准弓形摇椅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摇椅弓变形前后的位移差作为荷载施加于有限元模型,通过多次迭代使其满足变形协调条件,计算出牙根和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在摇椅弓作用下牙根受到的综合应力最大(0.18—10.03kPa),牙槽骨次之(0.05—1.13kPa),牙周膜最小(0.01~0.10kPa),且综合应力随着摇椅弓角度和弧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应力集中分布于牙根、牙槽骨和牙周膜的颈部和根尖部.结论:摇椅弓角度和弧形深度的变化对牙周组织应力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