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临床医护人员输血观念的转变,急救输血已不再是单一的输全血,而是根据病情需要或血检结果,缺什么,补什么,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成分输血要求护士掌握更全面的血液常识,熟悉各种血液成分的作用及输注方法,特别在大量输血时,合理安排血液成分的顺序,控制输血速度,观察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做到既补足血容量,又不至于造成心肺负荷过重,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在肿瘤患者的临床输血前试验中,由于配血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以及肿瘤患者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存在的肿瘤自身抗体干扰,造成交叉配血试验困难,对此,笔者对输血前采用常规生理盐水介质和聚凝胺试剂交叉配血不配合的样本,进行其原因的探讨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急诊输血指征评分(ETS)是否能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急诊患者.方法 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6年3年收治的17235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未使用ETS评分的急诊患者8155例设为N-ETS组,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使用ETS评分的急诊患者9080例设定...  相似文献   

4.
喻学继 《大家健康》2016,(12):57-57
目的:探讨分析拟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方法:选择1000例拟输血患者,检测患者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同时统计HIV阳性患者中交叉感染患者例数。结果:1000例拟输血患者中,检出阳性标本137例,感染率为13.7%,2011年到2015年感染率分别11.9%、13.2%、13.3%、14.3%、15.2%,有逐年升高的趋势。HIV阳性患者中发生交叉感染情况为:2012年1例HIV阳性患者同时合并HBsAg阳性,2014年2例HIV阳性患者中其中1例合并TP阳性,2015年2例HIV阳性患者中有1例合并HBsAg阳性,HIV阳性患者交叉感染总发生率为42.9%。结论: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减少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对引入的国产仪器与现有进口仪器的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准确性、重复性,探讨引入新仪器后的应用流程和双向传输对提高结果报告准确性的作用.方法 用新鲜抗凝全血在WADiana和国产AISEN120两台仪器上进行交叉重复性试验,通过比对两台仪器的结果报告、凝集强度,评价AISEN120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与WADiana的一...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宫济武  刘燕明  周航  林东 《北京医学》2007,29(10):615-6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输血相容性检测现状,规范输血检测管理,建立室间质评方案,提高检测质量.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参考国外质量评价方案,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测定、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等检测方法建立实验室室间质评;对影响检测质量的标本、检测方法、试剂、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2003~2005年参加室间质评的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检测质量和管理意识逐步增强.检测方法趋于合理化,操作过程与检测试剂的应用逐渐规范,检测水平逐步提高.结论 开展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有利于发现临床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不断提高输血科(血库)的检测水平,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2008~2011年参加卫生部临床输血相容性室间质评结果,以提高检测质量,保证输血安全.方法: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对临床输血相容性室间质评的要求,对其发放的样本进行"ABO 血型正反定型鉴定、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受血者和献血者交叉配血"项目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科参控项目的检测结果均与标准结果相一致,连续4年取得了各个项目均为满分的好成绩.结论:开展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能提高输血工作人员的检测水平,使输血检测的实验结果更可靠,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1]。通过对手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四项血液传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术前、输血前状况,对于避免患者的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以及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人对6797例手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HIV、TPPA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1].通过对手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四项血液传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术前、输血前状况,对于避免患者的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以及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人对6797例手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HIV、TPPA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输血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质量直接影响到输血安全和病人的健康,为了实施血液安全战略,加强我市血液管理工作,保证血液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市卫生局于2004年6月15日~2004年6月30日,对辖区内17个医疗机构特别是边远地区、厂矿职工医院2003年1月~2004年6月临床输血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抽查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调查辖区内县级人民医院3个,中医院1个,市级专科医院(肿瘤科)1个,厂矿职工医院3个,当地驻军医院1个,县级储血库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6个,村级卫生诊所1个。1.2方法随机抽查病历1263份,其中输血治疗病历287份。咨询人员:医生、护士(师)、检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内外科输血前四项检查结果的情况,笔者总结了从2000年11月~2001年5月的外科420人和内科69人因各种疾患需要输血的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外科、内科乙肝六项检查含HBsAg阳性各为27例、8例,阳性率分别为6.4%(27/420)、11.6%(8/69);抗HCVIgG阳性各为12例、6例,阳性率分别为2.9%(12/420)、8.7%(6/69);梅毒抗体阳性分别为3例、2例;外科HIV抗体全阴性,内科阳性2例.提示输血前四项检查很有必要,以减少不必要的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输血患者在输血前实施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及不规则抗体筛选的检查结果,并总结检查临床意义。方法输血前患者2000例,实施不规则抗体筛选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两种辅助检查,分析结果以及研究性别、既往妊娠史和输血史对结果的影响。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查阳性率为0.20%,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阳性率为1.05%;既往输血史或者妊娠史是影响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以针对检查结果实施输血,避免溶血反应,临床上对患者安全以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和长沙市中心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并分析住院患者临床合理用血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方法 对2011 ~ 2014 年于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和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异体输血总量、自体输血总量、住院患者人均异体血用量、成分输血率、手术台次、台均异体用血量及大量输血患者人均用血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011 ~ 2014 年在住院人次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异体输血总量也有所增加,但临床用血量的增长率远低于住院人次的增长率,住院患者人均异体血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自体血用量呈增长趋势。大量输血例数逐年减少,大量输血各成分血液制品用量、大量输血平均红细胞和血浆用量均呈负增长趋势。同期手术台次虽然增长了28.77%,但是手术患者台均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用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通过持续改进,医院输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提升了临床科学、合理及安全用血水平,有效节约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诊分析检验中应用血气分析仪的价值。方法选取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时间为2017年1~12月,其均接受血气分析仪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施检查,对2种仪器检测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血气分析仪检验的采血量和检验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0.05);急诊患者接受血气分析器检测,其检测的Glu、Cl、K、Na水平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分析检验中应用血气分析仪,不仅可以对检查的准确性进行保证,且可以缩短检测的时间,为急诊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临床输血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淑均  张循善  卞茂红  闻慧琴 《安徽医学》2011,32(11):1894-1896
目的 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全年临床输血情况,为科学管理和调配血液资源以及血站的储采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输血科管理软件统计该院2010年输血总量、各科室用血情况及成分输血率,选择其中的内外科有关科室输血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分析输血量与季节的关系.结果 2010年该院输血总量为68 331单位,外科输血总量为39 47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2007年1-12月需输血、手术的病人1880例进行输血、手术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1gG)、抗HIV(1+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7.76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25%,梅毒感染率为0.585%,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53%。结论为了规范医疗操作和保护患者的利益,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和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肝素抗凝患者血液成分输注的指导作用。方法对300例接受肝素抗凝治疗患者应用传统凝血项检测进行筛选,87例入选本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血栓弹力图检测(CK-TEG)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对比检测(CKH-TEG),对两种TEG检测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检测方法所提示需要输注的血液成分的种类及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血栓弹力图检测参数R、K、Angle、C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提示的血浆和血小板需要输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H-TEG能够排除肝素抗凝患者体内残留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干扰,准确反映患者真实的凝血功能,对肝素抗凝患者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现患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现患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检测检测3679例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结果 3679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3.52%(497/3679),抗-HCV阳性率为1.25%(46/3679),TPAb阳性率为1.36%(50/3679),抗-HIV1/2阳性率为0.33%(12/3679)。显示患者输血前均有可能被传染性病症感染。结论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的检测,对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减少医源性传染,降低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产妇、手术患者以及输血患者中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性别年龄分布特点。方法对我院术(产)前、输血前检查的2256例标本传染性指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阳性139例(6.16%),男性高于女性(103:36);抗-TP阳性48例(2.13%),女性高于男性(29:19);年龄均以20岁~60岁患者为主,乙肝和梅毒阳性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和抗-HIV阳性率(0.98%,0.27%)均较低,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产)前、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手术用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9196例ECC相关手术过程中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平均每例手术ECC过程中浓缩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用量分别为(167.7±187.8)ml和(123.9±164.1)ml;手术种类不同将明显影响血制品用量;患者年龄和体重对血制品用量有明显影响;成人病例中,女性患者红细胞用量显著高于男性患者;ECC残余血量与ECC血制品使用总量接近。结论ECC装置的个体化或微型化是目前减少ECC术中血制品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