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介绍游离皮瓣移植一个新的供皮区——上臂内侧皮瓣。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我们进行了70具尸体解剖研究并于临床应用于7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由于此皮瓣皮肤色泽优美、富有弹性、质地细赋、厚薄均匀、无毛发生长,因此临床上用来修复面颈手部组织缺损时,与周围正常皮肤色泽协调,无论从美容和恢复功能两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尺侧上副动脉的血管变异较大,有时甚至缺如。在尺侧上副动脉管径过细不宜作显微吻合时,可使用一支由肱动脉上部向外侧发出的供应肱二头肌及其表面皮肤的肌皮动脉,作为供血血管。  相似文献   

2.
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防腐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走行、分布、神经的横径、营养血管的来源、外径及吻合。并在 2侧新鲜标本营养血管内灌注墨汁 ,观测血供范围。结果显示 :股外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行走于髂髌连线上 ,营养血管来源于旋髂浅动脉、股直肌肌皮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 ,在神经旁相互吻合形成纵向血管网 ,除营养神经外 ,发出 7~ 10支皮支营养神经两侧的皮肤。因此可设计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3.
继前臂皮瓣血管等的研究之后,为了寻找皮瓣游离移植的新供区,我们对分布于臂外侧的血管、神经进行观察,发现肱深动脉有一些分支,穿外侧肌间隔分布于臂外侧皮肤。  相似文献   

4.
股内侧皮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2年4月开始进行了两例以股内侧皮动脉为蒂的皮瓣游离移植,术后皮瓣完全成活。 切取此皮瓣的手术方法是切开皮肤及阔筋膜,紧贴缝匠肌浅面分离到肌肉的内侧缘,在股内侧肌间隙内切开血管鞘,找到皮动脉,再按受区需要进行切取。手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股内侧皮肤质地优良,部位隐蔽,皮下脂肪层较薄,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可以形成神经血管蒂皮瓣。  相似文献   

5.
皮血管的血供类型可分为:(1)直接皮血管,起自深部动脉干,不发肌支;(2)肌皮血管,起自供应肌肉的动脉,发出穿支和缘支;(3)动脉干网状血管,由动脉干发出许多细小皮支;(4)间接皮血管,发皮支经肌间隔或肌间隙至皮肤。本文描述了以此四种血供类型为基础的各类皮瓣的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走行、分布、神经的横径、营养血管的来源、外径及吻合。并在2侧新鲜标本营养血管内灌注墨汁,观测血供范围。结果显示:股外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行走于髂髌连线上,营养血管来源于旋髂浅动脉、股直肌肌皮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在神经旁相互吻合形成纵向血管网,除营养神经外,发出7~10支皮支营养神经两侧的皮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成人下肢标本10侧,用乳胶进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察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和走行,并以内外踝尖的连线标志定位穿支血管,绘制穿支血管分布图。结果:腓动脉沿途发出(5.3±0.8)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外侧肌群、外侧肌间隔以及后外侧肌群穿出,集中在距外踝5~10cm及21~27cm这2个区段内。胫后动脉发出(5.6±0.3)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内侧肌群、内侧肌间隔以及后内侧肌群穿出,多集中在距内踝6~8cm、13~18cm以及23~27cm这3个区段内。小腿深部源动脉的穿支血管均参与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形成。结论:提供了小腿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股内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30侧新鲜成年尸体下肢的股内侧区皮瓣,发现口径在0.4mm以上的动脉共354支,平均每侧11.8支。股内侧区分为五段,第一段相当于腹股沟区内侧部,第四、五段相当于膝区内侧部,但都忽视第二、三段,即股内侧区中部皮瓣,在此部有1~3支动脉,它的起源与走行恒定,口径在1mm以上,我们称为股内侧主要皮动脉,为此部皮瓣的轴心血管。此区的伴行静脉与皮神经也较恒定。因此,我们认为股内侧区第二、三段是一个理想的游离皮瓣移植的供皮区。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灌注婴儿标本基础上于1983年9月至今开展了9例股外侧皮瓣临床移植,全部获得了成功。经2—3月随访效果满意。此种皮瓣的突出优点是切取容易,较薄,血管蒂可靠,兹介绍如下。皮瓣血管解剖与切取股外侧皮瓣由股深动静脉之第3穿支供应。在经过股部外侧肌间隔走向皮肤的过程中,分别发出股二头肌和股外侧肌的肌支,从股二头肌短头肌纤维间穿过。第3穿支与第2、4穿支以及和腘动脉的分枝均有丰富的吻合,故该皮瓣面积较大,可以股外侧中部为中心,延及股上部和股下后部。切取皮瓣时令病人半侧卧位,膝稍屈,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股后外侧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应用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方法 选取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股后外侧区外径>0.5mm的穿支,观测股后外侧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其吻合情况;通过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股后外侧体被皮肤血管分布特点。临床切取游离股后外侧肌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10cm×5cm~16cm×7cm。结果 解剖发现股深动脉来源的1~3穿动脉发出恒定的股后外侧皮穿支,穿支血管直径(1.2±0.3)mm,游离血管蒂长度范围6.1~14.3cm,穿支纵向分布于股后外侧区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连线上,并沿此轴线构成股后外侧血管网。临床应用6例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皮瓣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质地良好。结论 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质地优良,可用于四肢部位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成人下肢标本25侧,解剖观察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是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腘窝外侧皮动脉,并与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之间存在诸多吻合,形成血管链,并与神经、小隐静脉构成神经血管复合体。结论 以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可以设计截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告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外伤性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14例 ,男 12例 ,女 12例。年龄 :19~ 3 5岁 ,平均 2 2岁。致伤原因 :机器损伤 2例 ,压砸伤 3例 ,交通事故 9例 ;软组织缺损部位 :上肢 4例 ,下肢 10例 ,术中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整套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切取面积量大 16cm× 2 5cm ,最小为 8cm× 10cm。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移植的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 ,全部成活 ,创面得到修复。受区外形及功能良好 (仅有一例女性患者术后皮瓣臃肿做了二期修整术 ) ,供区直接缝合或经植皮后愈合 ,未出现供区肢体的功能障碍 ,疗效满意。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整套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 ,有血管蒂长、口径粗、血管解剖变异少 ,供区较隐蔽等优点 ,切取皮瓣手术中患者取仰卧位 ,麻醉较容易管理 ,且手术中患者一般不需变换体位 ,操作较方便 ,该皮瓣是修复外伤性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供区。缺点 需做显微解剖及显微血管吻合 ,手术操作较复杂 ;女性患者皮瓣可能呈臃肿需做二期手术修整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介绍患者女 ,11岁。因车祸致伤右前臂自肘关节至手背腕掌关节皮肤软组织严重挫裂伤急诊入院。行伤口清创 ,拉拢缝合皮肤。术中见右前臂背侧自鹰嘴上 2 cm到手背中部 35 cm×12 cm皮肤及软组织挫伤 ,皮肤缺损 ,前臂腕背伸肌腱裸露。因皮肤挫伤严重 ,术后坏死。 II期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右前臂创面 ,大小 35 cm× 12 cm。术中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三支肌皮动脉及其伴行静脉、皮神经。血管蒂据受区取足够长 ,串联及并联吻接于受区桡侧副动静脉 ,皮瓣神经吻接于桡神经浅支。术后皮瓣存活 ,外观无臃肿。 3个月后随访 ,感觉有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4.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的变异及处理。方法在52块股前外侧皮瓣切取移植手术中,详细观察该皮瓣血管蒂的有关解剖。结果发现血管蒂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44块、横支5块、股深动脉2块、股动脉1块。12块为肌间隙皮支,40块为肌皮支。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主要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但也存在一些变异。先作皮瓣内侧切口,仔细解剖,寻找血管蒂,根据血管蒂进皮点的高低,作相应切口调整,皮瓣往往能成功切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臂部皮瓣逐渐被整形外科医师所重视。根据皮纹的粗细,皮动脉的来源及其主要供血范围,臂部皮瓣可被前后正中线分为臂内侧皮瓣和臂外侧皮瓣。由于臂内侧皮瓣具有许多特点和优越性,故可供做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皮瓣修复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应用各种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32例,其中包括带蒂的逆行小腿内侧皮瓣3例、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2例、远端蒂足内侧皮瓣2例、踝前皮瓣4例、第一跖背动脉皮瓣7例、对侧内踝上皮支皮瓣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9例、游离背阔肌皮瓣3例。结果:32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5~15个月,皮瓣质地好,外形美观,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均保持了跖趾关节功能,能负重行走,足功能满意;供区植皮耐磨,无破溃。结论: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根据皮肤缺损的部位及创面大小,正确选择不同类型的外科皮瓣;而防止和处理血管危象的发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1979年起,在观察小腿外侧皮肤血管显微解剖和标本显色造影的基础上,设计了小腿外侧肌间隙血管皮瓣,并与腓骨一起切取移植,临床应用8例,效果良好。手术设计与步骤方法:以小腿外侧中下部的腓骨、中点和中下三分之一部附近的肌间隙皮血管为切取的主要部位。皮瓣的纵轴为小腿外侧肌间隙,皮瓣长度根据受区需要而定,皮瓣的宽度为4~8cm。所取腓骨长度根据受区需要而定。术前先测定皮动脉的部位,然后设计所取皮瓣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2005年6月笔者采用改良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的治疗方法。治疗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人23例,随访6个月。根据受伤类型,压砸伤15例。皮肤撕脱伤8例。皮瓣设计的轴心线腓肠神经及腓肠内侧神经的走行路线。即胭窝中点与跟腱和外踝中点的连线;皮瓣的旋转点在外踝上5cm,基底部蒂宽大于3cm。皮瓣切取近端可达胭窝部位,近端皮瓣宽可达10cm;皮瓣蒂部携带1—1.5cm的皮桥。皮瓣切取时先在胭窝部位寻找并切断小隐静脉,并于胭窝部位寻找腓肠肌内侧头与外侧头肌间间隙。于肌间隙中寻找并保护腓肠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动脉,切断神经及动脉,有肌膜与深筋膜之问游离皮瓣,在接近腓肠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动脉时切取部分肌膜加以对其保护。结论术后所有皮瓣均无肿胀,无感染,完全成活。改良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以腓肠浅动脉及腓肠内侧皮神经营养动脉为营养动脉,使皮瓣的切取范围从以往的小腿中下2/3扩展到胭窝部位,使皮瓣翻转后的覆盖范围远迭足背跖趾关节附近。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肘部的解剖要点通过肱骨内、外上髁上、下二横指画二环形线即为肘部的上、下界。肘前区皮肤较薄,隐约可见一三角形凹陷,为肘窝。肘窝内皮静脉粗大浅在。头静脉行于外侧,贵要静脉行于内侧,肘正中静脉连于中间。前臂内侧皮神经伴贵要静脉下降。肱二头肌内方依次有肱动脉、二条肱静脉和正中神经。肱动脉发出尺侧下副动脉贴臂内侧肌间隔而行。肱动脉平肘横纹下1cm相当于桡骨颈高度分尺、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