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苦合化利小便法治肾炎方振千肾炎是临床的常见难治病,病因复杂,病机演变多端,证候类型不一,治法各异。笔者临床见一种水热交阻,真阴亏耗的病人,治疗颇感困难,此类患者,或因热邪伤阴,或因温利过度,或因过服“激素”,或因疾病演变,使真阴亏耗,热邪未除,水邪...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最早提出“甘苦合化利小便”法,即甘寒养阴药配伍苦寒清热药治疗热灼阴伤之小便不利。本文对《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探讨其作用机制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云:"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甘苦合化阴气法",是前人治疗小便不利少有提及的一种治法.此法是以甘寒与苦寒药物配伍,治疗邪热耗伤所致阴液亏虚之证.冬地三黄汤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组方. 相似文献
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的转归。叶氏提出的救... 相似文献
5.
6.
7.
系统论述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源流及发展,其治疗主要针对湿温病,湿困阳气,阳气不得宣散而言。利小便,化湿邪,通阳气即为该法的具体的体现。临证应用时应细心辨证,不可通利太过,以免耗伤阴津。 相似文献
8.
9.
“阳”是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阴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阳”与“阴”对立统一,互根互用。“阳”代表着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现象和功能。“阴”却代表着安静的、抑制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可视的形态和物质。“阳”在人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脏六腑等器官的自身功能即“鼓动”和“气化”作用。而“阴”则是阳得以发挥以上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利小便思路起源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论述,在后世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予邪从小便而出的治疗大法。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主要病机为“阳虚为本,阳郁为标”,急性发作期更应该强调“阳郁”一端,同时兼顾“阳虚”的一端。基于此,结合各家经验,本文提出“利小便法”是解郁通阳的重要思路,适用于多种证型的急性LDH患者。相应的治法包括“宣肺利尿”“温肾利尿”“通阳利尿”“化瘀利尿”“益气利尿”“清热利尿”等。进一步整理总结经方治疗经验,为急性LDH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温热药物其性属阳,分辛温(热)、甘温(热)、苦温三大类。可用于温病各期:初起少佐辛温以疏表透邪;中期少佐温通以理气活血,截断温邪深入传变;极期主施辛温开窍;后期少佐温药通阳化气,使阴得阳助而化生乃复,“壮火食气”者当大剂温热以急救回阳。湿温病当更多运用温药,因为湿邪非辛不开、非苦不降、非温不化。其用于温病的基本作用一为透邪,二为扶正。温热药物治疗温病时,应在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的前提下谨慎运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梁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40-642
中医学认为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阴阳的平衡,疾病的发生在于阴阳平衡的失调,阴或阳的太过或不及都是机体处于病理状态的表现。“实”是由于病因的刺激太强,机体某些方面反应力呈现亢进的状态,即“邪盛则实”。炎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疾病过程的发生,主要机制应属于 相似文献
15.
蒲辅周先生为擅治外感热病的大师,薛伯寿教授为其入室弟子,得其真传.薛师强调治疗外感热病应知患者体质有异,如病随体异,阳盛之体,感寒易热化;阳不足之体,感温亦寒化.儿童及老年人体质各有特点,用药及养生食疗亦当有别;温邪为本,兼夹为标,温病常因兼夹而使病情复杂难效,然四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四不足(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为温病有体异特点.治疗中若忽视个体差异,亦难生效.其治疗原则为祛邪必顾及其虚,一般不宜急于攻邪,首以养正为要.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所论虚劳病是虚损的代表性疾病,仲景治病求本,治虚损以甘温扶阳为主,补五脏以脾肾虚弱为先,其治疗虚劳一法实乃补虚培元之宗. 相似文献
17.
甘温除热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李东垣《脾胃论》与汉·张仲景《伤寒论》 ,一治内伤 ,一治外感 ,使中医的理论和证治体系趋于完备。“甘温除热”是《脾胃论》中的核心 ,数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并获得了很大发展。“甘温除热”专用于治疗脾胃内伤虚热证 ,至此 ,内伤虚热证与外感实热证 ,泾渭分明 ,对丰富和完善中医临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1 实火宜清 ,虚火宜养劳倦则伤脾 ,最先见于《素问 调经论》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胜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李东垣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在《脾胃论》中说 :“喜怒不节 ,起居… 相似文献
18.
赵绍琴用宣透法治疗温病经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 ,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 ;透 ,指透泄、透发。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 ,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常选用味薄辛香升浮的药物 ,且用量较小 ,即所谓“用药轻灵”。赵绍琴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对宣透治法的理解和运用很有心得 ,笔者拜读其《临床经验辑要》,受益非浅 ,颇受启发。特不揣浅陋 ,对赵老在温病治疗中的宣透经验作一阐述。温病的卫分证 ,属肺卫郁热证。因此 ,治疗应注意宣郁达邪 ,不可寒凉滋腻 ,使气机闭塞 ,邪气内逼深入。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辛能宣邪 ,凉能清热 ,轻清举上 ,清解肺…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 (CG)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反胃”等病症范畴。其发病率高 ,病情缠绵难愈。笔者自 1994年起以辛开苦降法指导对慢性胃炎的辨治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8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5 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6例 ;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型 12例 ,脾胃湿热型 16例 ,脾胃虚弱型 19例 ,胃阴亏虚型 6例 ,瘀血阻络型 5例 ;男 3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大 6 9岁 ,最小18岁 ,平均 4 2± 13.6岁 ;病程 1a以下 16例 ,1~ 5a 2 4例 ,6~ 10a 11例 ,10a以上 7例。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