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5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临床症状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1%,92.9%,对照组为54.5%,63.6%,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均<0.01);心肌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4%和50.0%,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丁丹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511-15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肠溶阿司匹林、普通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92例UAP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分子肝素组、普通肝素组及肠溶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各64例。观察比较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LMWH组、普通肝素组在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ST.T改变与对照组相比,P〈0.01,LMWH与普通肝素组相比,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LMWH组与肝素组相比,P〉0.05,LMWH组、肝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均P〈0.01。LMWH组无一例发生出血,肝素组1例少量咳血,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结论LMWH皮下注射与常规量普通肝素治疗UAP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有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趋势。LMWH使用更方便、更安全,不需要血液监控。  相似文献   

3.
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菊 《河北医药》2011,33(16):2411-2413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3组;阿司匹林组(A组)82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B组)76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加低分子肝素组(C组)84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用量。结果临床疗效C组优于A组和B组(P〈0.01),而B组又优于A组(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用量3组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1),B组又少于A组(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组及B组。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治疗组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1);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杨肖平  叶榕 《海峡药学》2001,13(4):79-8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发作情况,硝酸甘油曰耗量,心电图的变化及血液流变的改变,结果:如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组在减少硝酸甘油用量,缓解心绞痛发作及改善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另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7.6%,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显效率28.6%,总有效率64.3%。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之疗效。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加静点硝酸甘油,口服硝酸酯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9例,有效率96.8%;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0例,有效率74.2%。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推广。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9.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低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共10d。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70%(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0.
史改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02-103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59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加服通心络胶囊的60例患者为治疗组,分别在住院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ET和NO。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前后E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NO均明显升高(P〈0.01);通心络组较对照组ET水平下降(P〈0.05),NO和FMD水平升高(P〈0.01)。结论通心络可通过抗凝、降脂、减少黏附分子、降低ET、提高NO水平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血浆内皮素 (ET)与血小板聚集 (PA)的关系。方法 :采取随机对比方法 ,用放免法和比浊法分别测定UA患者即刻、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时内皮素与血小板聚集值。结果 :UA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0 01 ;ET与PA呈正相关 ,r=0.61,P<0 05。结论 :ET与PA异常是UA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者可能相互影响 ,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熊攀  周莉  董爱芝 《中国药房》2009,(14):1092-1094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0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血浆ET、NO水平。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静息空腹状态下采血测定血浆ET、NO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曲美他嗪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ET、NO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曲美他嗪组治疗后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6月~2019年4月于某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例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检查情况、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进行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磺达肝癸钠和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治疗组(n=68),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共7 d;治疗组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d(-1)皮下注射,共7 d。观察治疗7 d时及30 d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Q波性心肌梗死、死亡、室速、室颤)及严重出血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30 d后,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严重出血及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且出血发生率较低分子肝素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2例UA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36例 ,均服用抗心肌缺血基础药物 ,治疗组加用银杏叶注射液 10ml静滴 ,每天 1次 ,连用 14d。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 10 0mg ,每天 1次。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 91 6 7% ,对照组 6 9 4 4 % (P<0 0 5 ) ;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1) ,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李伟 《中国医药科学》2012,(16):52-53,55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或)钙离子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0.6mL,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丹参酮ⅡA磺酸钠40mg静点,1次/d,连用10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完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比较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缓解程度,其中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2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6.6%;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心肌缺血ST-T改善情况,其中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1.7%,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sodium tanshinone Ⅱ A combin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ymptoms and ECG were checked one da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In observation group,symptoms and ECG paramer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 Conclusion Sodium tanshinone Ⅱ A combin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odium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相似文献   

18.
刘洁云  秦雷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27-28,3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CRP〈3mg/L,46例),B组(CRP〉3mg/L,47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新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93例患者中以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的患者共有65例,A组有27例患者以不稳定心绞痛来院就诊.B组有38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来院就诊;随访1年期间A组出现心血管事件共8例,B组共17例,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临界病变患者多数以不稳定心绞痛为首发.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高血压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表达的影响。方法 170例高血压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n=85)和氯沙坦组(n=85),治疗6 mon,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δ及PPAR-γ的表达,测定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常规方法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放免法检测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结果干预6 mon后,两组患者血压、MMP-9、hs-CRP及IL-6均明显下降(P<0.01);替米沙坦组患者单核细胞PPAR-δ的表达明显高于氯沙坦组(P<0.01),而PPAR-γ的表达无变化(P>0.05);与氯沙坦组比较,替米沙坦组患者血清MMP-9、hs-CRP及IL-6的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间空腹血糖、血脂、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能通过增加高血压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中PPAR-δ的表达,抑制炎症介质的分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6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罗格列酮组(B组)。对照组采用原来降糖药治疗,不加用罗格列酮。B组在原来降糖药的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mg口服,每天一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蛋白(TC,TG,HDL-C,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4周后,两治疗组血脂水平TC,TG,LDL-C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变化程度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可以使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