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腰椎峡部裂并滑脱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X线平片能明确诊断 ,但不能观察椎管及椎间盘的改变。CT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诊断中能显示出X线平片所不具备的优点。本文就 36例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本组 36例 ,2 5例以腰椎X线平片为诊断依据 ,按Meyerding法示有Ⅰ°滑脱 14例 ,Ⅱ°滑脱 11例 ;11例未摄X线平片 ,CT定位片上明确有腰椎滑脱。 36例中 ,男 2 0例 ,女 16例 ,年龄 18~ 58岁 ,发生在腰32例 ,腰4 12例 ,腰52 2例。病程 6个月~ 12年。主要临床表现 :单纯腰痛 2 0例 ,腰痛伴单侧下肢… 相似文献
2.
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经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腰部峡部裂并脊魔王滑脱有以下CT表现为关节间隙 的骨性缺损;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孔畸形;椎间盘变形。结论:CT对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具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益芳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1):33-34
目的:为了提高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腰椎峡部裂为关节突间的骨性缺损,易导致脊柱滑脱,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变等。结论:CT能客观地提示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患者行CT扫描,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例峡部裂中发生于L5双侧15例,L4双侧4例,L5单侧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有脊椎滑脱。结论裂隙征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CT表现,CT对于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腰椎峡部裂发生率约占成人的5%,常伴有脊椎滑脱。现就我们经CT检查证实的30例腰椎峡部裂及14例伴脊椎滑脱的诊断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环裂征——腰椎峡部裂的CT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腰椎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特征和CT技术。方法 本组包括病例组173例(腰椎峡部裂)和对照组20例(无症状自愿),均行L3至S1椎连续轴向横断层CT检查。观察每个椎骨连续层面显示骨性结椎管环的完整性,椎管形态,推小关节面和椎弓峡部断面形态等。结果 病例组173例的175个椎弓峡部裂椎及对照组中2个腰椎椎弓峡部裂,无一椎显示完整椎管骨性结构环,即呈“环裂征”。病例且344个和对照组58个非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分析腰椎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腰椎定位像,自可疑椎弓峡部裂脊椎的椎弓根的上缘至下一个脊椎椎弓根的上缘,层厚、层距3mm连续扫描。骨窗和脊髓窗双窗位观察。结果 68例L5椎弓峡部裂45例,L4者21例,L3者2例。裂隙征占95%,双关节征占27%,椎管拉长征占85%,双终板征占37%,假性椎间盘膨出占63%。结论 裂隙征、双关节征是椎弓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椎管拉长征、双终板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椎弓峡部CT扫描对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腰椎峡部裂及轻度腰椎滑脱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7例腰椎峡部裂及轻度腰椎滑脱中,32例行单脊椎内固定植骨术,15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3例,满意率90.7%,并对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峡部裂性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的MRI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7例腰椎滑脱(峡部裂性滑脱31例、退变性滑脱46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结果 46例退变性滑脱MRI于正中矢状面观,均见滑脱椎棘突前端与上位脊椎棘突前端呈生理弧线连续,称之"上弧线征"。31例峡部裂性滑脱MRI于正中矢状面观,均见滑脱椎棘突前端与下位腰椎棘突前端及骨性骶管后缘呈生理弧线连续,称之"下弧线征";31例同时均见滑脱椎骨性椎管前后径目测即可判断明显大于上位脊椎骨性椎管前后径,称之"椎管增宽征"。结论 "上弧线征"、"下弧线征"和"椎管增宽征"是MRI鉴别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可靠间接征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MRI在腰椎滑脱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10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于我院确诊后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为对照,分析CT、MRI的诊断价值。结果腰椎真性滑脱66例,假性滑脱34例,CT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均高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4,10.631,P<0.05);CT影像表现为狭部裂、韧带肥厚、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及矢状径增大椎间盘变形;MRI影像表现为狭部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T1、T2低信号,腰椎滑脱、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卡压及节段性椎管变性狭窄。结论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可为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指导诊疗方法的规范化制定,可将CT检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作为诊断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腰椎滑脱症手术方法的选择和远期疗效观察(附8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80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长期随访分析,比较不同术式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腰椎.滑脱患孝临床资料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80例分别采用Luque术式、Steffee术式、RF—Ⅱ、RF—Ⅱ结合BAK术式,随访3年~9年其矫正率分别为41%、67%、95%、97%。结论:手术器械矫正加融合对腰椎滑脱的疗效是肯定的,尤以结合BAK的应用可进一步维持滑脱的矫正,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峡部不连伴低度滑脱的治疗方法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到目前为止,标准的治疗方法尚未确定。峡部直接修复术很适宜有症状但未合并椎间盘退变者。研究已表明原位植骨融合术不用器械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融合率较高,没有滑脱进展的危险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单平面减压联合原位植骨融合适用于下腰痛伴双侧或单侧腿部根性疼痛者。前路椎体间融合适用于伴有椎间盘退变者。不管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只有获得牢固融合、降低椎体间病理性活动才能防止滑脱的发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根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将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对病变节段附近的阳性反应点进行闭合性松解术,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改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9例腰椎弓峡部崩裂及脊椎滑脱症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T检查对该症的诊断非常准确可靠。峡部崩裂表现为椎弓峡部锯齿状裂隙,边缘可有不规则硬化、增生或囊性变,断端向椎管内增生可使椎管形成细腰葫芦形;脊椎滑脱症表现为椎管前后径增大及椎体前缘和/或后缘双边征,椎管前后径增大数值与真正滑脱数基本一致,作者等认为,该症与椎后小关节在扫描层面高度、断端形态、密度和与椎体后缘冠状面成角等方面均有区别。CT检查在同一层面同时显示双侧椎弓断裂形态及在显示椎管内结构方面均优于X线平片。对扫描方法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深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认识。方法:对31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多囊状或不规则形的骨质缺损区,大小不一,位于椎体后缘正中或偏侧,其CT值等同于同层面的椎间盘,边界清楚,常有薄厚不一的硬化带,缺损区后方骨块突入椎管内,椎管狭窄(10例,占32.2%),硬膜囊受压(5例,占16.1%),可伴椎间盘突出(16例,占51.6%)。结论:CT扫描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