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2月965例LC中1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Ⅰ型12例,11例施行LC术,1例中转开腹;Ⅰ型4例,3例施行LC术,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瘘口修补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1例中转开腹;Ⅲ型2例均中转开腹,所有病例均痊愈。无胆瘘病例,无胆管狭窄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ERCP、MRCP能提高术前诊断率,腹腔镜能安全处理大部分Ⅰ型Mirizzi综合征和部分Ⅱ型Mirizzi综合征病例。  相似文献   

2.
杨毅 《吉林医学》2013,34(2):313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探讨降低中转开腹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42例LC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转开腹患者中,因胆囊炎性反应重,周围组织严重粘连,解剖不清30例(71.4%);术中出血难以控制5例(11.9%);胆管损伤1例(2.3%);胆囊十二指肠瘘2例(4.7%);Mirizzi综合征4例(9.5%)。结论:LC术不能完全代替开腹胆囊手术,LC中转开腹是为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不同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把握中转开腹时机,减少LC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2 317例LC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高危因素对中转开腹的影响。结果 LC完成2 271例,中转开腹46例(1.99%),其中胆囊与周围严重粘连,解剖结构不清23例,难以控制出血5例,胆管损伤3例,术中发现迷走胆管漏中转开腹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2例,Mirizzi综合征6例,胆囊癌3例。结论 LC中转开腹不是手术失败,是不同手术方式选择,并且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诊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2007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诊治47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胆囊手术(LC)36例,其中Ⅰ型28例,Ⅱ型8例,中转手术11例,其中肝胆管损伤3例(Ⅱ型2例,Ⅲ型1例).结论 腹腔镜对Mirizzi综合征(Ⅰ型,大部分Ⅱ型)行胆囊切除是安全可行的,Ⅲ、Ⅳ型应及时中转开腹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7年2月~2009年6月经腹腔镜手术证实的72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前确诊33例(术前组),术中诊断39例(术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结合术中情况,确定为Ⅰ型41例,Ⅱ型27例,Ⅲ型3例,Ⅳ型1例.腹腔镜手术治疗66例,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术41例,胆囊大部切除术25例.Ⅱ型患者中,16例一期缝合修复瘘口,10例用胆囊组织覆盖修复瘘口.中转开腹6例,其中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Ⅳ型1例.在66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肺部感染者5例,泌尿系感染者3例,胆漏2例,均痊愈出院.术前组和术中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7%和20.0%(P<0.05).术后随访6~20个月,无胆道狭窄和结石残留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Ⅱ型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且术前明确诊断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腹腔镜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即刻中转开腹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转开腹的原因,评估LC术前难易的程度及怎样减少LC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76例LC术中即刻中转开腹46例的中转开腹原因、操作方法和疗效.中转原因:胆管损伤3例,出血2例,腹腔、胆囊周围粘连19例,胆囊三角解剖不清1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2例,Mirizzi综合征型5例,胃肠道损伤1例.结果 中转开腹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2年,无胆道狭窄.结论 重视术前对胆囊病变程度的判断以及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7.
Mirizzi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对1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术前确诊2例。余17例均为术中确诊,其中在腹腔镜手术中发现MS3例,中转开腹1例。依病理损伤程度,术中分别行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瘘口直接修补术、带血管蒂胆囊瓣修补瘘口术及RouxenY胆肠吻合术等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MS术前诊断较困难,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不同病理类型的MS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腹腔镜下治疗M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5例行急诊LC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167例,8例中转开腹,原因分别为胆囊三角区解剖困难3例,胆囊坏疽穿孔、粘连严重1例,胆肠内瘘2例,Mirizzi综合征1例,右肝管解剖变异1例。随访2~58个月,无膈下感染、胆管狭窄、胆管炎、胆石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术中注意操作技巧,急诊LC术是安全可行的。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5例行急诊LC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167例,8例中转开腹,原因分别为胆囊三角区解剖困难3例,胆囊坏疽穿孔、粘连严重1例,胆肠内瘘2例,Mirizzi综合征1例,右肝管解剖变异1例。随访2~58个月,无膈下感染、胆管狭窄、胆管炎、胆石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术中注意操作技巧,急诊LC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67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本组中转开腹率为3.1%,21例患者经中转开腹手术后均治愈出院。结论LC中转开腹原因分析为胆囊及Calot三角周围严重粘连、术中出血、胆管损伤及Mirizzi综合征等。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谨慎、果断灵活及规范的操作等,可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另外,及时中转开腹可减少LC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1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仅1例(5.88%)术前确诊。术式选择分别为胆囊切除术9例(52.94%),胆囊大部分切除术4例(23.53%),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瘘口修补、T管外引流术3例(17.65%),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肠内引流术1例(5.88%)。17例中4例由于腹腔镜手术中解剖困难、出血,中转开腹。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腹腔镜不宜为Mirizzi综合征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5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 ccholecystectomy,LC)的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行LC的病例资料。结果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0例,术中胆道造影13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6例,系因合并胆囊癌、Mirizzi综合征、胆囊壶腹部与胆总管粘连严重等原因而中转开腹,无术中大出血、肝外胆管损伤而中转开腹的病例。无术后胆漏、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近期随访无胆管狭窄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熟练的镜下操作技术,充分了解LC操作要点,掌握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的时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施行LC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51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17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行胆囊全切除或大部切除或加T管引流术,其中2例手术困难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获长期随访,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Ⅱ型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仅1例(5,88%)术前确诊。术式选择分别为胆囊切除术9例(52.94%),胆囊大部分切除术4例(23.53%),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瘘口修补、T管外引流术3例(17.65%),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肠内引流术1例(5.88%)。17例中4例由于腹腔镜手术中解剖困难、出血,中转开腹。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腹腔镜不宜为Mirizzi综合征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43例Mirizzi综合征剖腹手术30例,14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6例行胆囊部分切除,其中13例行T管引流,3例行Roux—en—Y肝总管空肠吻合术;腹腔镜手术1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8例(18.6%),包括3例胆瘘,5例切口感染,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医源性胆道损伤及死亡。其中40例随访1—6年,情况均良好。结论高度重视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确诊及术中辨认,特别是腹腔镜广泛开展以来更应高度提高警惕,及时中转开腹,避免胆道损伤。术后胆总管内应常规T管引流。对于Ⅳ型及部分Ⅲ型适宜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  相似文献   

15.
杨楠  黄河  兰强  徐成新 《四川医学》2008,29(2):203-204
目的 总结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存在胆囊肠道瘘时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了37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7例存在胆囊肠道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6例,胆囊横结肠瘘1例.7例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直视下缝合,5例在腹腔镜下缝合瘘口.结果 7例患者均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有丰富腹腔镜操作经验的术者而言,腹腔镜下处理胆囊肠道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胆管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3月~2010年3月经手术证实的5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型31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Ⅱ型16例,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T管引流;Ⅲ型10例,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肝圆韧带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57例患者中15例行腹腔镜手术,3例术中解剖困难及出血而中转开腹,2例术中损伤胆道而中转开腹。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6年,平均3.5年,仅1例胆漏、1例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较困难,治疗应根据病理损害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9-2016.10行腔镜胆囊切除术1216例中转开放手术29例患者,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9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2.4%(29/1216),胆囊周围粘连致密8例,Calot三角分离不清12例,出血3例,Mirizzi综合征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术中胆囊癌2例,术中胆漏1例.患者转开腹后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出现胆漏1例,伤口感染2例,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三角不清及胆囊周围粘连、出血、术中胆漏等是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术中及时中转开腹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充分评估、合理处理胆囊三角及胆囊床可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时机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3年7月施行的1 492例LC中37例中转开腹的临床资料。结果:LC中转开腹发生率为2.48%,其原因包括急性炎症期胆囊、胆囊萎缩、胆囊周围炎症粘连,胆囊三角解剖不清,不能处理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术中无法控制的出血,胆管损伤、胃肠道损伤,胆肠内瘘,Mirizzi综合征,胆囊癌等。结论: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是降低LC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前对LC难易程度的准确评估、适应症的严格把握和提高腹腔镜技术水平可降低LC中转开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Mirizzi综合征(Ms)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治疗的14例Mirizzi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结果14例全部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7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例,胆囊切除或胆囊部分切除直接修补瘘口放置T管4例。腹腔镜术后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和术中诊断及分型直接关系到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腹腔镜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Ⅰ型和Ⅱ型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几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施行的863例LC手术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全组完成LC手术855例,中转开腹8例,中转原因为:胆囊三角区呈冰冻样改变3例,Mirizzi综合征2例,术中出血不能控制2例,术中胆总管损伤1例。LC术后严重并发症2例而再次手术。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细致,重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LC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结构不清、致密粘连而分离极为困难以及术中出血、损伤难以处理的病例应果断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