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以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作实验,以悬浮红细胞(非滤白)作对照,在洗涤前后分别检测血浆蛋白含量,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游离血红蛋白等。结果 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蛋白去除率,游离血红蛋白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过滤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都较高,产品性能稳定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2.
探究滤除白细胞对保存期内红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 选取惠州市中心血站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采集的84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健康献血者的血液制成红细胞悬液,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将42例血液标本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作为观察组,另42例血液标本未滤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红细胞功能形态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切变率的变化情况。WBC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而降低。而红细胞计数(RBC)以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保存期21 d时低切(1/s、5/s)、中切(30/s)以及高切(200/s)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无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低切、中切和高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增加。白细胞滤除可减少白细胞崩解产物对红细胞的影响,维持红细胞的形态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输血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全血或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观察患者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结果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滤过率99.7%(P<0.05)、血小板滤过率96.5%(P<0.01),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输血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输血性免疫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两种方法处理血浆,探讨2种方法对血浆胆碱酯酶(CHE)的影响与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每份400ml;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病毒灭活组和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血浆CHE的测定。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处理后,实验组CHE活力与对照组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处理后的血浆,其CHE活力影响小,可用于临床有机磷中毒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红蛋白(Hb)<60 g/L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5例,均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根据输注阈值不同分为观察组(n=38)、对照组(n=37),对照组在Hb为60~100 g/L时进行输注,观察组在Hb <60 g/L时输注,比较两组输注前后血常规指标[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输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输注后两组PLT、HCT、RBC水平均高于输注前(P <0.05);输注后观察组PLT、HCT、R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输注后两组APTT、PT、TT、FIB均低于输注前(P <0.05);输注后观察组APTT、PT、TT、FIB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输血量较对照组少(P <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89%(3/38)]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佳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44-2445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输血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全血或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观察患者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结果: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滤过率99.7%(P〈0.05)、血小板滤过率96.5%(P〈0.01),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能有效防止输血性免疫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方法选择本血站机采血小板长期献血者60名,分别于采集前后抽取少许静脉血作为标本,检测血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并进行比较,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后的RBC、WBC、Hb与采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集后的PLT明显下降。结论健康献血者按规定献机采血小板,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类型红细胞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差异。方法2011年至2012年在本院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64例,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756人次,同期住院非地贫病人1287例,输注悬浮红细胞1506人次,比较两组FNHTR发生率。结果洗涤红细胞或滤除白细胞红细胞输注FNHTR发生率为1.32‰,红细胞悬液输注FNHTR发生率为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P〈0.05)。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应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降低FNHTR发生率,为长期配血及以后骨髓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自体血液回收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明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4):38-39,42
目的对比自体血液回收机处理前后静脉血血细胞数量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68例急性胸腹闭合性损伤合并内出血患者,分别检测自体血液回收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①当血液丢失于胸腹腔未经自体血液回收机处理前,患者Hb、RBC、Hct、Plt、FIB明显降低(P〈0.01),TP、APTT、TT明显延长(P〈0.01),其中以血小板降低最为明显。②经自体血液回输后,RBC及Hct明显升高(P〈0.01),TT、APTT进一步延长(P〈0.05),Plt、FIB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机处理前的静脉血中参与凝血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部分被消耗,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回输给机体的仅等同于成分输注红细胞压积。患者术后不同程度的出现凝血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剂保存24小时后的质量,为临床使用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剂提供质量标准和保存依据.方法:将60份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份.对照组不作处理,实验组用一次性滤器滤除白细胞.将样本置于2~8℃冰箱保存,在保存24 h时检测游离血红蛋白等5项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数据的差别.结果:保存前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剂在24小时的保存期内各常规指标与未滤过的悬浮红细胞无显著差异.结论:为使悬浮红细胞发挥最大的临床价值,尽量使用新鲜制备的制剂,有特殊要求者应视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LDH、HBDH、TB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MB-P法病毒灭活后,实验组CPK、LDH、HBDH、TBIL、IBIL、DBIL、TBA、CREA、URIC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符合临床输用血(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昌都200名中学生三项血液指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在高原低气压低氧的环境,健康人血液三项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税(Ht)的生理正常值如何,我们在昌都地处3200米的高原,选择世居昌都城区及移居汉族年龄在15~21岁的中学生为对象,对其血液中的RBC、Hb及Ht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材料、对象与方法一、材料(一)RBC稀释液及HiCN(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液(自配)。(二)HiCN参考标准液上海医化所批号920201(三)温氏红细胞压积管及581-G光电比色计。二、对象1992年昌都城区参加大中专体检中学生,经内科、胸透等体检证实为正常者,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在缺铁性贫血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患者各80例,设为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另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归为对照组,3组均行血液检验。观察3组各项红细胞参数指标、血清铁指标,分析血液检验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RBC)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低于对照组(P <0.05);较之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RBC、Hb、MCH及MCV水平更低,RDW水平更高(P <0.05);与地中海贫血组相比,缺铁性贫血组RBC、Hb及MCH水平均更低,RDW及MCV水平更高(P <0.05);较之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血清铁(SI)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均更低,地中海贫血组SF水平更高(P <0.05);缺铁性贫血组SI及SF水平均较地中海贫血组低(P <0.05);血液检验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血液(或成分)质量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来自南昌地区5家综合医院2009年期间输血病例共计17090例,其中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或成分)6833例、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的血液(或成分)7489例及医院床前去白细胞血液(或成分)输血病例2768例,对3组临床应用效果做对比分析。对随机抽样血袋取过滤前后的血袋内的血样各3ml比较去除白细胞前、后各种血细胞计数均值,评估不同血细胞去除率。结果输注未去白细胞、医院床前去白和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的血液的输血反应率分别为5.81%、0.69%和0.28%,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84.85,P〈0.05)。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或成分)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6.09%,白细胞和血小板平均清除率为99.79%和85.4%;保存期末无菌培养结果均为无菌生长。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明显降低输血反应,且输注血液储存前去白血液(或成分)效果好于医院床前去白血液(或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等)的影响。方法取30例全血标本分别于24h内不同时间段用日本光电celltac MEK6318K进行测定,然后比较不同保存时间对同一样本血细胞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4h内,血细胞各参数基本无变化,8hWBC、PLT等有所下降,12h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即有显著性(P〈0.05),24hWBC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BC如果保证没有溶血的话,结果变化不大,否则结果偏低;而Hb在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基本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全血标本采集后尽量于4h内检测完毕,超过8h就需要注意WBC、PLT结果的稳定性,如果检测RBC、Hb就问题不大,结果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制备的血浆质量,观察白细胞滤器对某些血液成分的影响,对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中多种血液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采集后的血液立即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过滤前的全血和滤后的少白细胞全血充分混匀,无菌操作分别留取血样10mL,2 000r/min,离心10  相似文献   

17.
张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113-114
目的分析全血滤除白细胞前储存时间的长短对白细胞滤除过程中导致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血浆报废率。方法统计本站2010年1月至9月份站本部和邹城采血点采集的全血袋数和因溶血报废的血浆袋数,分别计算两地每月溶血报废率。站本部全血均在采集后24h内滤除白细胞,邹城采血点全血均在采集后36h后滤除白细胞,将两地的溶血报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地溶血报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液采集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导致溶血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因此血液采集后应尽快滤除白细胞,以降低红细胞溶血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前后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网织红细胞参数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31例正常对照和32例CRF患者透析前与透析后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内RNA(LRF),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内RNA(MRF)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内RNA(HRF)的含量以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的水平。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RF患者组透析前后RBC和Hb水平显著降低(P〈0.01),RET%显著增高(P〈0.01)。透析后与对照组比较RET#、IRF%显著增高(P〈0.01),LRF%显著降低(P〈0.05)。透析后与透析前比较,RBC、Hb、LRF%和HRF%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RET#、RET%显著增高(P〈0.01),IRF%和MRF%显著升高(P〈0.05)。结论IRF以及MRF能够敏感反映透析后CRF患者的贫血改善程度,可作为CRF患者透析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洗涤红细胞临床应用10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洗涤红细胞输注效果.方法 对2003年6月~2005年5月间输注100例洗涤红细胞及102例全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计算输注1U血液提升的Hb值、RBC值,并记录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结果 洗涤红细胞组每输注1U洗涤红细胞提高Hb(34.8±9.75)g/L,RBC(1.035×1012±0.43×1012)/L,全血组每输注1U全血提高Hb(35.2±9.34)g/L,RBC(1.042×1012±0.41×1012)/L.两组治疗效果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洗涤红细胞具备纯度高、疗效好、输用安全、输血反应少、针对性强等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RBC)的效果。方法对40例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将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A组;不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B组。结果两组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后RBC、HCT、Hb指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红细胞输注效果好于A组。结论多发性骨折患者应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发热,减少渗出,避免因大量或多次输血影响免疫系统,可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