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一例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而行胶囊内镜发现空肠肿瘤,后经外科手术确诊为空肠间质瘤的诊治过程,并就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因光镜无法区分其组织学类型 ,故常与平滑肌瘤 (肉瘤 )、神经鞘瘤等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其诊断和治疗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6例、女 4例 ,年龄 37~ 6 8岁、平均5 9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 l例 ,胃底 2例 ,胃体 3例 ,十二指肠1例 ,空肠上段 2例 ,结肠肝区 1例。本组健康查体发现包块 2例 ,以消化道出血就诊 2例 ,表现为进食阻挡感 1例、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 2例、肠梗阻表现 1例、术前误诊为妇科肿瘤而手术中纠正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34例为出血组,其余未出血84例为未出血组,分析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随访2年后出血组死亡5例为死亡组,其余29例为存活组,分析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肿瘤部位为小肠、危险分级超过低危、存在肿瘤破裂、存在肿瘤复发为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出血组死亡2例(5.88%),未出血组死亡1例(1.19%),随访2年出血组死亡5例(14.70%),未出血组死亡2例(2.38%)。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细胞密集度高、存在肿瘤破裂、肿瘤完整切除、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为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临床中应对其加强监测,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空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多层螺旋CT(MSCT)和血管造影三维CT成像(3D—MSCTA)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21例空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结肠镜、MSCT及3D—MSCTA检查。21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空肠肿瘤。其中18例行肿瘤完整切除,3例行空肠肿瘤姑息性切除,有3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对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镜检及病理学诊断,同时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肌动蛋白、肌间线蛋白、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 21例空肠间质瘤中,4例良性,6例呈交界性,11例为恶性。其中17例以消化道出血就诊,以反复黑便、头晕、贫血等慢性失血症状为主,7例伴腹部隐痛,11例有严重贫血。3例以腹部肿块就诊,2例以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就诊。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6例。10例良性或交界性肿瘤的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11例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以上皮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呈弥漫性,阳性率为100%(21/21);CD117、CD34弥漫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2%(20/21)、85.7%(18/21);肌动蛋白3、S-100、肌间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4.3%(3/21)、38.1%(8/21)、9.5%(2/21),呈散在或灶性阳性。MSCT平扫肿瘤均匀等密度者9例;肿块内密度不均伴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4例。3D—MSCTA中见肿瘤由肠系膜上、下动脉联合供血5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6例。结论 对病程较长、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及早行MSCT检查,对可疑病例早期剖腹探查,同时行无残留性手术切除,并加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6.
Masson瘤是一种良性、少见的血管内皮细胞乳头状增生性疾病,可发生在全身各处,现报告1例40岁男性空肠Masson瘤致消化道大出血成功抢救病例。患者无诱因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血红蛋白最低至13 g/L,经止血、抑酸、输血、补液扩容等治疗不能控制出血。剖腹探查术中见出血灶,病理提示Masson瘤,...  相似文献   

7.
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影象及病理特点,提高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2007年2月手术确诊的2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总结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腹部CT、小肠气钡造影、血管造影、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间质瘤的检出率。结果手术确诊的2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有15例(65.2%)并发消化道出血,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0.2岁(38~69岁),血红蛋白中位数为57 g/L,60%的患者曾接受输血治疗;腹部CT检出率为69.2%(9/13),小肠气钡造影率为77.8%(7/9),血管造影为88.9%(7/8),小肠镜为100%(8/8);15例并发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黏膜面均有溃疡形成,间质瘤直径中位数为3.5 cm,85%的间质瘤直径≤5.0 cm;良性5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2例;另8例无并发出血间质瘤直径的中位数为8.4 cm,均为恶性间质瘤。结论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累积出血量较大,多表现为反复出血;双气囊小肠镜和血管造影较腹部检查CT敏感,尤其对于直径≤2.5 cm的间质瘤。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不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上腹鄙烧灼感等,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术前主要借助超声内镜初步诊断,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CD117和CD34是最主要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别达90%和85%.结论 胃间质瘤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对于中青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并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内镜是术前初步诊断胃问质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黏膜下生长的肿瘤,多呈半球形或球形.本文报道1例胃间质瘤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内镜下呈罕见的巨大长蒂息肉形态,经内镜下治疗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29例(间质瘤直径<12 mm),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行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28例患者完全治愈,创面在术后4~6周(平均4.8周)内愈合良好;1例患者瘤体未完全脱落,行再次套扎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内镜下金属夹止血;其他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全部随访36~51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腹腔镜下切除;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12 mm的胃肠间质瘤,内镜套扎术治疗并进行术后超声内镜系统随访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的了解和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小肠CT表现、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8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16例患者小肠CT发现小肠占位病变,表现为无分叶或有分叶的低密度、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平均CT值32HU,强化大多不均匀,多数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多为外生性生长,17例患者CD11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阳性.组织病理学以及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肿瘤的确诊和危险分类,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重视急诊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以胃肠道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并经手术切除病灶、生物靶向治疗、加强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陈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3):262+267-262,267
空肠间质瘤是原发于空肠的胃肠道间质瘤,向肠腔外生长者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35例小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小肠间质瘤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术前确诊较为困难。目的:了解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探讨如何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和合理的手术方式,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04年6月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病理学特点和预后,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脐周隐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和小肠梗阻是本组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十二指肠和空肠;80.0%的良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93.3%的恶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小肠间质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良、恶性间质瘤在生长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空肠、回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显著低于十二指肠间质瘤(P<0.01)。胃镜、增强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30例恶性间质瘤中20例(66.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8例(26.7%)行小肠肿瘤减瘤荷手术,2例(6.7%)行姑息性手术。30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9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5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确诊率,术中对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有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诊疗中急性小肠出血无特异性,且因小肠活动度大,迂回曲折,内镜检查不易操作,故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仍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病例概述本案例为一例青年患者发生小肠多发间质瘤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在积极纠正休克后,以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为导向,完善急诊小肠镜检查,而后经过多学科综合会诊讨论迅速制定合理规范治疗方案及后续治疗计划,挽救患者生命,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结论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结合特点联合应用B超, CT、磁共振成像及相关血管造影,胃肠镜,胶囊内镜等检查明确术前诊断、精确临床分期,经多学科讨论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刚  杨光  刘君  郑骁  李德山 《山东医药》2005,45(9):29-30
小肠间质瘤(SISTs)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2000年4月至2004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小肠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21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护理。 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解放军第960医院收治的16例胃间质瘤患者EFR治疗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6例胃间质瘤患者经EFR均一次性完整的切除病灶,其中1例患者出现气腹、皮下气肿,经一次性注射器腹壁穿刺放气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没有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16例患者在6~12 d出院,3个月后复查胃镜提示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严密的配合,术后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降低EFR治疗胃间质瘤术后危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00-01以来收治的12例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和随访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12例患者中,前期死亡6例,生存时间为23-36 mo,在术后均未经任何辅助治疗,且均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另有1例因术中分离肿瘤破溃,术后发生肝脏及腹腔广泛转移并至肠梗阻,拒绝再次手术和其他治疗,死于术后13 mo.其余5例患者至今仍生存.在5例目前仍然生存患者中,均得到应用格列卫靶向治疗1-3年,有3例发生肝转移,继续应用格列卫口服,转移灶得到控制,至今仍带瘤生存;其中1例带瘤生存已61 mo.结论: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与核分裂相5/50高倍视野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完整切除肿瘤,甚至是联合脏器切除,从而达到R0切除,避免术中肿瘤组织破溃是治愈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唯一手段;对于有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格列卫靶向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巨块型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器套扎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黏膜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小间质瘤45例,瘤体直径0.5 ~1.3 cm,以六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间质瘤套扎治疗,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观察间质瘤是否套入圈套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胃镜以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胃黏膜下来源于固有肌层小间质瘤45例中,位于胃底32例,胃体11例,胃窦2例.7例行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黏膜下间质瘤.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44例,成功率97.8%.3例术后黑便,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胃黏膜下固有肌层小间质瘤行套扎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3年来我院确诊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女性患者占75%;≥60岁者占68.75%,60岁者占31.25%;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较多见(62.5%);呕血、黑便或便血为常见临床表现(75%)。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6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治疗。[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好发于老年人,十二指肠降部为好发部位,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临床表现。内镜和CT检查是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间叶组织最常见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GIST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也可发生在消化道外,如网膜和腹膜,消化道最常见的部位为胃(60%),其次是小肠(25%)和结直肠(10%),十二指肠间质瘤比较少见,占3%~5%。GIST起病隐匿,约70%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常与肿瘤大小、部位及恶性程度有关,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及肠梗阻。其中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约占40%,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反复黑便或消化道大出血,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常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本例患者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起病急,出血量大,两次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水平部黏膜下血管喷射性出血,未发现溃疡及占位性病变,内镜下止血后患者仍有活动性出血,内镜止血效果不佳,应考虑到间质瘤出血的可能,尽早行手术治疗,发现出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