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H-GP)凝胶负载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3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制备第二、第三前磨牙共24颗Ⅱ度根分叉区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CH-GP组(B组)、PRP组(C组)、CH-GP+PRP组(D组)。术中先严密缝合各组牙周缺损处组织瓣,再按照分组将B、C、D组凝胶注射入相应牙周缺损模型处,A组不作处理。术后8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新生牙槽骨(NB)、新生牙骨质(NC)及新生牙周膜组织(NPL)的长度。结果 C组和D组NB、NC及NPL长度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6.54~11.37,q=3.65~9.84,P<0.05);并且D组NB、NC及NPL长度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q=3.12~8.26,P<0.05);A组和B组NB、NC和NPL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H-GP凝胶负载PRP可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是一种有潜力的牙周组织再生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同种骨软骨支架治疗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探索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从实验兔的耳中央动脉采取动脉血5 mL,再通过离心方法获取PRP,用16号骨髓穿刺针从实验兔自体股骨髓腔抽取骨髓5 mL,把抽取的骨髓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和成骨诱导.对已获取PR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实验兔进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取同种股骨髁部骨软骨制作软骨支架,最后以制备的软骨支架为载体,将经过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软骨支架上,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用16号骨髓穿刺针对坏死的股骨头进行髓芯减压术,术中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坏死的股骨头下.实验动物共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仅进行髓芯减压;C组髓芯减压后植入经过成骨诱导培养的细胞;D组髓芯减压后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实验后在第2、4、8周各组分别处死6、6、8只,每只实验兔的股骨头行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D组治疗效果最显著,通过空骨陷窝计数发现D组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PRP的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软骨支架材料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提供良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其向成骨细胞分化;PRP和软骨支架材料联合应用可促进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Platelet—Rich Plasma)对狗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增殖的影响,并寻求其适宜的增殖浓度,为PRP用于牙周组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细胞培养技术和MTT法。结果:各实验组细胞增殖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实验组除第一天0.5%PRP组与另两组有显著差别外(P〈0.01),其余时间点各实验组间均无差别(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各时间点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PRP能促进狗骨髓基质细胞增殖;随着PRP浓度的增大,细胞增殖的趋势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改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修复兔关节软骨的修复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只股骨髁关节损伤的青紫蓝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20只。首先制备PRP,再分离B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接种于ADM支架上。研究组培养基添加10% PRP,其他条件同对照组,空白组兔不做任何处理。将BMSCs-ADM复合物植入兔关节缺损处,在1、2、3个月末对构建的软骨组织进行免疫力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比较PRP-BMSCs-ADM联合修复关节缺损的效果。结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BMSCs的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呈现S形生长曲线,第3天后进入对数期,第9天后进入平台期;从第3天开始,细胞数目OD值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标本软骨样细胞数目增多,软骨陷窝逐渐成熟,软骨表面逐渐光滑,IRCS宏观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呈现增长趋势(P<0.01),标本压力弹性模量有上升趋势(P<0.05);同时期研究组标本评分与压力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3个月后,研究组软骨缺损修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自体PRP联合BMSCs复合改建ADM修复兔关节软骨的修复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免疫原性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后,将体积分数5%和10%的PRP与BMSCs共培养,应用real time-PCR检测体积分数5%和10% PRP对BMSCs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LA Ⅰ类基因及RLAⅡ类基因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PRP对RLA-DR表达的影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方法检测PRP对兔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增殖反应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BMSCs相比,real time-PCR结果显示,5%和10% PRP组BMSCs RLA Ⅰ类基因和RLAⅡ类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和10% PRP组BMSCs R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S试验结果显示,5%和10% PRP组BMSCs PBL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RP对BMSCs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LA Ⅰ类基因及RLAⅡ类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壳聚糖温敏凝胶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混合物浸提液对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壳聚糖温敏凝胶及PRP,将二者按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分为5组:A组,纯壳聚糖温敏凝胶;B组,壳聚糖温敏凝胶∶PRP=2∶1;C组,壳聚糖温敏凝胶∶RP=1∶1;D组,壳聚糖温敏凝胶∶PRP=1∶2;E组,纯PRP,单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骨髓穿刺法原代培养犬BMSCs,通过MTT法及ALP试剂盒观察以上各组浸提液及单纯培养液对第3代犬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C、D、E组浸提液均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及ALP水平的表达(F=8.22~112.31,P<0.01)。结论壳聚糖温敏凝胶混合PRP后可以缓释PRP,促进犬BMSCs增殖分化,有望作为支架材料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膝关节腔内注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及关节功能的影响,为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1日在六安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确诊为早期膝骨关节炎(Kellgren-Lawrance 0~Ⅲ级)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实验组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疗程均为3次,每次间隔1个月,根据WOMAC骨关节炎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后4、12和24周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WOMAC、VAS评分分别为38.4±14.0、5.3±1.3和38.7±12.6、5.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12和24周后对照组WOMAC评分分别为24.6±7.3、27.8±8.3、34.6±12.4,VAS评分分别为3.5±1.3、4.4±1.4、4.9±1.4;实验组WOMAC评分分别为19.7±4.8、21.4±5.3、24.5±8.3,VAS评分分别为3.4±1.3、3.9±1.4、4.3±1.2;2组WOMAC、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平均WOMA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有效率在治疗后12周时分别为65%、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24周后实验组有效率为7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P<0.05)。 结论 膝关节腔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能够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可以作为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兔源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后,体外培养BMSCs,体积分数5%和10%的PRP与BMSCs共培养,观察B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茜素红染色阳性率,应用酶标仪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phosphatase,ALP)活性,应用ELISA法检测B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含量,应用real time-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CTGF、ALP、成骨细胞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 alpha 1,Cbf-α1)、兔Ⅰ型胶原(Col-Ⅰ)和OCN的表达. 结果 BMSCs诱导分化后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率、ALP活性、OCN及CTGF含量升高,CT-GF、ALP、Cbf-α1、Col-Ⅰ和OCN的mRNA表达增加. 结论 PRP可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能与PRP促进BMSCs中CTGF、ALP、Cbf-α1、Col-Ⅰ和OC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通过离心自体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激活后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不仅具有加速止血、封闭创面的特点,还能促进骨再生的速度,缩短治疗疗程,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科、烧伤整形科等的治疗.PRP体内最佳作用浓度、制取设备、凝血酶、各生长因子释放的顺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 培养基对照组;C/PLA 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 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 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培养液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SD大鼠BMMSCs,取细胞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a, CM)。采用ELISA检测培养液里与成骨相关的IGF-1、VEGF、PDGF-BB、BMP-2的含量;利用BMMSCs培养液对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PDLCs)进行培养后,RT-PCR法检测PDLCs矿化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2(Runx2)、骨桥素(OPN)、骨钙素(OCN)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Runx2、OPN、OCN蛋白的表达变化。将BMMSCs培养液及种子细胞分别制备成凝胶,在大鼠左下第一磨牙颊侧及根分叉处制备牙周缺损,放入制备好的凝胶。分别在术后第4、8周,处死大鼠,取出左侧下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BMMSCs培养液中含有大量IGF-1和VEGF;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均能检测到牙周膜细胞OPN、OCN、Runx2的表达,且利用BMMSCs培养液培养的PDLCs表达高于常规培养的PDLCs(P<0.05)。8周时,BMMSCs培养液凝胶组相比于对照组生成了更多的牙槽骨(P<0.05)。结论 同等条件下,BMMSCs培养液比种子细胞能更好地修复缺失的牙周组织。  相似文献   

12.
朱美飞  江荣林  雷澍  王灵聪  刘骞 《浙江医学》2016,38(11):779-782
目的探讨在缺氧缺血清环境下,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甘氨酸(DMOG)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SCs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得到,分为:常氧条件下溶剂对照组(N-DMSO)、缺氧条件下溶剂对照组(H-DMSO)、20μMDMOG加药组(D-20滋M)、100滋MDMOG加药组(D-100滋M)及500μMDMOG加药组(D-500滋M),观察以下指标:(1)通过缺氧条件下CCK-8检测DMOG在20μM、100μM及500滋M剂量下对MSCs的保护作用,确定DMOG的最佳剂量;(2)通过Matrigel实验观察DMOG促进MSCs血管新生的作用;(3)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不同浓度组DMOG对缺氧损伤MSCs的影响:N-DMSO组OD值3.25±0.05,H-DMSO组2.23±0.14,D-20滋M组2.68±0.43,D-100滋M组3.11±0.25,D-500滋M组3.23±0.04。与N-DMSO组比较,H-DMSO组OD值降低(P<0.01),与H-DMSO组比较,D-20滋M组、D-100滋M组、D-500滋MOD值均升高(P<0.05或0.01)。(2)不同浓度组DMOG对正常MSCs的影响:D-20滋M组3.19±0.02,D-100滋M组3.15±0.06,D-500滋M组2.51±0.08。与N-DMSO组比较,D-500滋M组OD值降低(P<0.01),D-20滋M组、D-100滋M组与N-DMS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DMOG在20滋M及100滋M对细胞无毒性。(3)血管新生相关蛋白的表达:与H-DMSO组相比,D-100μM组缺氧3、6及24hHIF-1α均增加(1.44±0.32vs7.79±0.23,2.4±0.28vs3.51±0.79,0.93±0.37vs2.46±0.07,P<0.05或0.01),pAKT则在缺氧6h增加(0.47±0.15vs0.71±0.03,P<0.05),VEGF在缺氧6、24h均增加(0.63±0.10vs0.87±0.14,0.42±0.06vs0.70±0.06,P<0.05或0.01),以缺氧24h最为显著。pmTOR/mTOR及pERK/ERK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OG通过抑制HIF-1α降解及促进AKT磷酸化提高缺氧环境下MSCs的血管新生能力。  相似文献   

13.
邓蔡  张丽  历丹  桂婷  冷卫东 《西部医学》2018,30(12):1738-1741
【摘要】 目的 对比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s)与牙周膜干细胞(PDLSCs)膜片的牙周再生能力。方法 制备能够稳定表达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GMSCs和PDLSCs膜片及雄性比格犬牙周炎Ⅲ度根分叉病变模型4只(均选择双侧下全面第2、3、4前磨牙作为手术牙位制备模型),分别将GMSCs、PDLSCs膜片移植入模型作为GMSCs组和PDLSCs组,不植入膜片作为空白对照组。8周后处死动物,评价2种膜片对牙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 HE染色组织形态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天狼星红染色结果均显示GMSCs和PDLSCs能够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效果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2种膜片再生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SCs与PDLSCs膜片均具备良好的牙周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与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 PL)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探讨二者对大鼠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20只4周龄SD大鼠,采用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扩增传代B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另取30只12周龄SD大鼠心内采血,梯度离心法获得PRP,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PL。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进行实验,根据培养基成分不同将实验分为7组,普通完全培养基组(A组)、1%PRP条件培养基组(B组)、1%PL条件培养基组(C组)、5%PRP条件培养基组(D组)、5%PL条件培养基组(E组)、10%PRP条件培养基组(F组)及10%PL条件培养基组(G组)。MTT检测BMSCs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BMSC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检测CyclinD1和p27 Kip1蛋白表达。 结果 培养24、48、72 h时,1%、5%、10% PRP与1%、5%、10% PL条件培养基组均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相同浓度的PRP与PL对BMSCs增殖作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RP与PL均可以促进PCNA蛋白表达(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不同浓度PRP及PL条件培养基组与普通完全培养基组比较,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S、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多,增殖指数(PI)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然而,相同浓度的PRP及PL对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5%PRP与5%PL能促进CyclinD1表达上调和p27 Kip1表达下调。结论 不同浓度PRP与PL能够通过上调CyclinD1以及抑制p27 Kip1蛋白的表达,加快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的细胞周期进程,促进BMSCs增殖,并呈现显著的时间、剂量依赖性;BMSCs增殖过程中,相同浓度PL与PRP的促增殖效果相同,PL可能代替PRP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ECs)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用贴壁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扩增后,加入1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向ECs诱导分化,分别于0、24d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及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结果:hMSCs向ECs诱导分化24d,细胞CD34、KDR转为阳性,CD54、CD106、vWF表达增加。可摄取ac—LDL,并可结合UEA。结论:hMSCs经bFGF和VEGF作用,分化为具有ECs的表型和部分功能的细胞。  相似文献   

1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华  周汝滨 《西部医学》2009,21(7):1076-1078
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和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排除鉴定法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无菌分离小鼠胫骨和股骨,剪开骨干骺端,用RPMI1640培养基反复液冲洗骨髓腔,收集并过滤离心。DMEM—LG培养基重悬细胞,将细胞悬液转入0.1%明胶包被的培养瓶中,37℃,5%CO2常规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在培养过程中,取不同代数的细胞做CD45流式标记鉴定。结果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传代后能够纯化。第4-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单一均匀,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并不表达白细胞标志抗原CD45。结论本实验可稳定获得均质性良好的小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并初步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体外培养被标记的BMSCs,观察其连续传代后的BrdU可标记时间和标记效率;建立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将分离纯化的BrdU标记BMSCs移植到损伤的胃黏膜下,体内观察BrdU对活体移植BMSCs的示踪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体外培养大鼠BMSCs的CD44、CD90表达阳性,CD14、CD45表达阴性,显微结构表现出干细胞特征。进行BrdU标记后,标记阳性率随标记时间延长而增高,48h达高峰,72h仍维持高阳性率。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孵育48h、72h阳性标记率高于5μmol/L BrdU组(P<0.05),但与15μmol/L BrdU组阳性标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连续传代培养21d后也可检测到。BrdU可示踪BMSCs在损伤的胃黏膜下局部定植。结论 BrdU在浓度为10μmol/L、标记时间48h至72h标记效率较高;BrdU标记可用于一定时间段内BMSCs移植入体内后定植和生长的动态示踪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体外原代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培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自兔股骨、胫骨取骨髓,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采用常规培养液及含矿化液的培养液两组进行培养,对第3代细胞进行酶动力学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时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细胞其培养液中的ALP含量不断升高,经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矿化液诱导组第2,6,10天的A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在体外长期不传代培养时可形成钙结节。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增殖能力很强,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可以向多系分化,如骨、脂肪和软骨,并优先归巢于损伤组织,有利于组织修复。体外研究显示它们不诱导免疫应答,对识别、清除同种异体抗原的免疫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向损伤处迁移,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这种独特作用说明它们在细胞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管明  徐娅苹  雷云秋  彭佳萍  李勇 《浙江医学》2010,32(7):1031-1033,1039
目的 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内耳毛细胞前体细胞的过程,以期为耳蜗MSCs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贴壁法提取SD大鼠MSCs,体外培养纯化.分别以EGF+IGF-1+BDNF+ATRA、EGF+IGF-1+bFGF+BDNF+NT-3作为诱导条件,诱导MSCs分化.观察诱导组及对照组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毛细胞前体细胞或毛细胞特异性抗原myosinVI、Pax-2、nestin、p27kip1的表达.结果 EGF+IGF-1+BDNF+ATRA诱导组细胞呈短梭形样、方形样,未形成突触;myosin VI、Pax-2、nestin、p27kpi1均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EGF+IGF-1+bFGF+BDNF+NT-3诱导组细胞变圆或变细长,逐渐伸出突触,部分形成网络状、大环状结构;nestin、p27kpi1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MSCs在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后,可形成内耳毛细胞前体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