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匡燕  肖广莉  沈伯雄 《安徽医学》2016,37(11):1355-135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臂丛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术前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B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C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同时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10 min后(T1)、20 min后(T2)、30 min后(T3)、60 min后(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 与B、C两组比较,A组患者的感觉完全阻滞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3、5.849,P=0.007、0.004)。与给药前(T0)HR、MAP和OAA/S评分相比,A组仅T1时显著降低,C组T1~T4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各个时刻均保持平稳(P均>0.05);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A组患者T1时刻低于B组,C组患者T1~T4时刻均低于B组,且T2~T4时刻低于A组(P均<0.05);3组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因心率减慢而给予阿托品治疗的例数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2)。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阻滞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阻滞组先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5 min(T0)、麻醉诱导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平均血压(B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T4)、12 h(T5)、24 h(T6)、48 h(T7)时静止状态及咳嗽状态下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T0、T3、T6、T7时检测C反应蛋白、静息能量消耗、呼吸商、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静息能量消耗和呼吸商,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生协会分级、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患者T0、T1、T2、T3时BP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B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0、T1、T2、T3时H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2、T3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静息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咳嗽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0、T3、T6、T7时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物质代谢和静息能量消耗,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64例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2)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联合组(n=32)采用全身麻醉联合B超引导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状态、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T2时刻,联合组和对照组HR、MAP均较T1时刻明显下降(P<0.05),T3~T5时刻,联合组HR、MAP均与T1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均明显高于T1时刻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联合组苏醒后躁动的发生率、躁动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行下肢骨折手术,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促进早期苏醒和拔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对照组,n=31)、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组,n=31)。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从T2时刻起,对照组HR水平较T0时刻显著升高,MAP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T2、T3、T4时刻的M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对照组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2.0μg/kg进行术后镇痛;B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1.5μg/kg+氢吗啡酮0.15mg/kg进行术后镇痛;C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1.0μg/kg+氢吗啡酮0.15mg/kg+右美托咪定2.0μg/kg进行术后镇痛。3组术后镇痛泵总量为100ml,持续镇痛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于术前(T0)、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及48h(T6)时记录3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3组患者T1~T6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48h内单次自控镇痛(PCA)平均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T1~T6时HR、MAP均较A组更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T1~T3时的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C组患者T1~T3时的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术后48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低于A组,而C组患者术后48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环泊酚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区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108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环泊酚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麻醉,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5 min(T1)、拔管即刻(T2)和拔管后5 min(T3)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等,同时分析手术前后应激、炎症因子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T0、T1、T2、T3的HR、MAP、SBP、DBP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SBP、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12、4.603、5.003和4.954,均P <0.05);②两组患者HR、MAP、SBP、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5.154、4.102、4.987和5.884,均P <0.05);③两组患者HR、MAP、SBP、DB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12、4.603、5.003和4.954,均P <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差值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呛咳、体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环泊酚在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与丙泊酚比较,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具有术后苏醒质量好、应激炎症水平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胸神经(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阻滞用于减阿片类药物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TTP-PECS阻滞联合减阿片药物全麻组(TO组)和常规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切皮时(T2)、切除乳腺标本时(T3)、手术结束时(T4)各时点安静及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24 h 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40,QoR-40)评分;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4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降低(P < 0.05),但两组之间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O 组术后 2 h、6 h、12 h 安静及运动状态下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 GA 组(P < 0.05);TO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总评分及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疼痛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GA组(P < 0.05);TO 组患者诱导期咳嗽反射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GA组(P < 0.05)。结论:TTP-PECS阻滞联合羟考酮-丙泊酚减阿片药物全身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韦玮  王春峰 《安徽医学》2016,37(11):1384-1387
目的 观察前臂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辅助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6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D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15 min予以右美托咪定0.7 μg/kg微量泵静注,0.4 μg/(kg·h)维持,N组患者入手术室后静卧15 min,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穿刺前(T1)、穿刺时(T2)、穿刺后(T3)、切皮时(T4)及手术开始后20分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麻醉操作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术后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T1、T2、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N组(P<0.05),HR慢于N组(P<0.05),Ramsay评分高于N组(P<0.05);D组患者麻醉操作及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低于N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N组(P<0.05)。结论 在前臂骨科麻醉及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患者在麻醉穿刺操作时的不适感,切皮时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维持麻醉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 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功能监测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拟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和吸入麻醉组(S组)。P组和S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和七氟烷复合芬太尼。术中以肌颤搐(TW)恢复的比值(%)来监测肌肉松弛程度(0% TW代表完全肌肉松弛)。记录两组患者0% TW的持续时间(T0)以及恢复至5% TW、10% TW、20% TW和30% TW的时间(T5、T10、T20、T30),在上述肌肉松弛条件下的喉返神经监测指标(EMG0、EMG5、EMG10、EMG20、EMG30)。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现体动反应的人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P组患者的T0、T5、T10、T20和T30均明显短于S组(P<0.05)。喉返神经监测指标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首次诱发出喉返神经监测肌电信号的时间(35.6±4.7min)明显早于S组(44.4±4.5min)(P<0.05)。P组患者的体动反应人数(2名)明显少于S组(9名)(P<0.05)。P组患者的收缩压最高值(147.3±11.8mmHg,1mmHg=0.133kPa)和最大上升幅度(12.5%±8.6%)亦明显低于S组(157.2±10.9mmHg、18.0%±9.4%)(P<0.05)。结论 与吸入麻醉相比较,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更早地获得喉返神经监测肌电信号,而且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患者体动反应少,更适合于喉返神经监测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1.
王松清  林辉  郑春晖 《中外医疗》2016,(18):172-17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在女性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围术期寻找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120例需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复合喉罩全麻组(A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组(B组)、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组(C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在单侧乳房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C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MAP(75.9±9.6)mmHg、HR(72.2±4.8)次/min],明显优于A和B组(P﹤0.01);B组和C组术后镇痛明显优于A[术后2 h(2.3±1.4)分、术后4 h(4.8±1.0)分、术后6 h(7.3±1.5)分、术后12 h(8.0±1.3)分](P﹤0.01);C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明显少于A和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麻醉效果明显,术后镇痛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单纯静吸复合全麻组(C组)、罗哌卡因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静吸复合全麻组(T1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静吸复合全麻组(T2组).3组术后均不采用术后镇痛装置,若术后NRS评分>4分,则给予盐酸曲马多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补救镇痛,并记录3组术前(神经阻滞用药)、术中静脉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总量(静脉+神经阻滞)、静脉用瑞芬太尼的总量,术后4、6、24、48 h NRS评分,术后24 h内是否补救镇痛、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相比,T1、T2组的术中静脉用舒芬太尼量、舒芬太尼总量(静脉+神经阻滞)、静脉用瑞芬太尼的总量明显减少(aP<0.05),术后4、6、24 h的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T1与T2组相比,后者术中静脉用阿片类药物总量较少(P<0.05),而舒芬太尼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6 h的NRS评分更低(P<0.05),而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术中静脉用阿片类药物的总量,发挥最佳的镇痛效应,提供满意的早期术后镇痛;与单纯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与单纯罗哌卡因用于TPVB相比,未见更多的优势,也许与该研究病例数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全麻与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这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A,n=20),全麻+单次胸椎旁阻滞组(GA+TPVB,n=20).GA组:患者经常规全麻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GA+TPVB组:全麻诱导前于T4~T5行胸椎旁阻滞,阻滞成功后记录阻滞平面,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MAC值控制于1.0,心率、血压维持于术前基础值的25%左右.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心血管药(麻黄碱)需求量,术后6、12、24、36、48 h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6 h(T0-6)、6~12 h(T6-12)、12~24 h(T12-24)、24~36 h(T24-36)、36~48 h(T36-48)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 GA+TPV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术中麻黄碱需求量多于GA组(P<0.05);GA+TPVB组术后6、12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术后24、36、48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PVB组在T0-6、T6-12的吗啡消耗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在T12-24、T24-36、T36-48的吗啡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内GA+TPVB组PONV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早期(12 h内)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及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87 例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n =43)和复合组(n =44),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复合组患者则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于术毕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24 和48 h时VAS 评分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 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输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复合组神经阻滞前(T0)、气管拔管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监测静脉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 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复合组患者术后2 和24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复合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和地佐辛输注量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与T0 时比较,两组患者T1~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复合组患者T2~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牛居辉 《华夏医学》2014,27(4):36-40
目的:评价胸椎旁间隙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乳腺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组和全麻联合胸椎旁间隙阻滞(C)组。分别测定麻醉前后各时间点MAP、HR、Cor、AT-Ⅱ及Glu水平。并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及术后48h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按压PCA的次数。结果:与G组比较,C组患者术中循环稳定、麻醉用药量显著减少(P〈O.05),术后苏醒快,术后镇痛完善。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麻联合胸椎旁间隙阻滞较单纯全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胸椎旁间隙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23例单侧 开胸手术病人分为两组,观察应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利布合剂)行胸椎旁间隙阻滞对血压、心率的影响,比较单次胸 椎旁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开胸手术中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及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 化。结果(1)利布合剂用于胸椎旁间隙阻滞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2)两组病人术中各时间点吸入麻醉药的MAC 值与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胸椎旁间隙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开胸手术可产生与硬 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术室后或颈浅丛神经阻滞前(T0-B)、颈浅丛神经阻滞后(T0-L)、诱导后(T1)、切皮时刻(T2)、动脉剥离时刻(T3)、颈动脉阻断时刻(T4)、颈动脉开放时刻(T5)、术后2 h(T6)的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及心率)和脑氧饱和度;术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的收缩压在T2、T3时间点较T1时间点升高(P<0.01),其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2时间点也均较T1时间点升高(P<0.01).除术侧T4时间点,两组双侧脑氧饱和度在其他时刻均较Y0-B时间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全麻组比较,复合全麻组的麻醉药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两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EA中,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及镇痛状态,并减少了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神经节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GA)对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拟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侧胸椎旁神经节阻滞组(TPVB+G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0.05)、9.76(P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0.05)、10.48(P <0.05)。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不同。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n=40)与全身麻醉(GA)组(n=40)。NB组先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0ml), 随后静脉诱导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 GA组直接静脉诱导, 插入气管导管, 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TCI泵注。分别记录两组入室麻醉前(T0)、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即刻(T1)、切皮(T2)、止血带1h(T3)、松止血带5min(T4)、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5)、术后6h(T6)、术后24h(T7)时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术后6、24、48h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6、24、48h进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以评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术后48h行床旁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苏醒时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 MAP在T1、T3、T5、T6时点GA组均明显高于NB组(P<0.05)。GA组在T1、T3、T5、T6时点MAP均高于T0(P<0.05)。T4期GA组低于NB组(P<0.05)。GA组HR在T1、T3、T5、T6时点均高于T0(P<0.05)。GA组和NB组T4时点HR均高于T0时点(P<0.05)。SpO2在T6、T7时点NB组均高于GA时点(P<0.05)。术后6、12hVAS NB组低于GA组(P<0.05), 但24hVA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降低在6、24h时发生率GA组高于NB组(P<0.05)。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GA组(P<0.05)。GA组有15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8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5例肺不张, 3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异常Q波, NB组有2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 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