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7,(6):741-74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对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痛经症状、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2例。两组均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关元穴、神阙穴、三阴交穴中药穴位帖敷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于治疗前后使用PGF_(2α)水平、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疼痛评定指数量表(PRI)、语言评价量表(VRS)、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的PGF_(2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VAS、BRS-6量表评分在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PRI情感项、感觉项及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治疗组的VRS、NRS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能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痛经症状,并降低PGF_(2α)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慢性前列腺炎(CP)湿热瘀阻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P湿热瘀阻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泽桂癃爽胶囊口服,治疗组予中药穴位贴敷,疗程均为30d。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CP症状指数评分量表(NIH-CPSI)评分、生活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IEF)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WHOQOL-BRIE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0.01),其中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CP湿热瘀阻证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癌癌痛患者使用耳穴压豆及穴位贴敷后的效果。方法将112例胃癌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分别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每组方法均连续使用2周,2周后进行效果反馈。结果观察组治疗胃癌癌痛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耳穴压豆配合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胃癌患者的癌痛症状,经研究可以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埋豆对癌痛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4例癌痛患者进行研究,应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联合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进行治疗,中医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埋豆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镇痛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中医联合组和对照组的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79.03%,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联合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联合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3%和25.81%,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埋豆对癌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蟾乌凝胶膏穴位贴敷缓解癌症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常规三阶梯药物联合蟾乌凝胶膏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单用三阶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癌痛患者疼痛减轻程度、镇痛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癌痛程度、镇痛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三阶梯药物联合蟾乌凝胶膏穴位贴敷治疗在缓解癌性疼痛方面疗效确切,可减少三阶梯药物剂量和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使用三阶梯止痛法的基础上加用白乳散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中重度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寒凝血瘀型中重度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乳散穴位贴敷。2组均以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卡氏评分(KPS评分)以及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止痛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止痛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治疗后治疗组局部冷痛、形寒畏冷、舌质紫暗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形寒畏冷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除形寒畏冷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NRS、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β-EP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结论:在使用三阶梯止痛法的基础上加用白乳散穴位贴敷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中重度癌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睡眠质量、生存质量,调节血清5-HT、β-EP等疼痛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且穴位贴敷使用安全,并可减轻三阶梯止痛法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原发性痛经(PD)寒凝血瘀证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PD寒凝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在PGF2α、PGE2、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PD寒凝血瘀证可调节血清前列腺素浓度,改善盆腔血液微循环指标,从而减轻痛经症状。  相似文献   

8.
陈晶晶 《河北中医》2020,42(3):375-378
目的 观察盆炎Ⅱ号方口服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气滞血瘀型SPI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盆炎Ⅱ号方口服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40例予盆炎Ⅱ号方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0. 0%(12/40),对照组15. 0%(6/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 05)。2组治疗1、2、3个疗程盆腔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1、2、3个疗程盆腔痛VAS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结论 盆炎Ⅱ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SPID疗效确切,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穴位贴敷可明显提高治愈率,优于单纯口服盆炎Ⅱ号方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所致药物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后所致便秘的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每次4~6h,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酚酞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卡氏评分(KPS)及便秘量表(CCS)评分,判定KPS评分疗效及CCS评分疗效。结果治疗组KPS评分总有效率(36.36%)及总稳定率(95.45%)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18.18%)及总稳定率(54.55%)(P0.01)。两组CCS评分治疗后1周、2周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2周与本组治疗后1周比较CCS评分亦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CCS评分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91%)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所致的功能性便秘有确切的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张樱 《新中医》2019,51(9):269-27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将120例GERD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和反流质量简明问卷(RQS)评价,并行胃镜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镜下炎症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2组Ge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RQ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RQ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服用抑酸、促动力药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进一步减轻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