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颅外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是指应用单次照射或少数分次对靶区给予高剂量照射的治疗方法,在体内具有高度精确性.SBRT最初应用于颅内肿瘤的治疗,其主要优势在于克服了常规剂量治疗不良反应大以及局部控制率低的缺点.近年来较多研究表明.SBRT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hng cancer,NSCLC)具有无创、可门诊治疗、避免了术后并发症以及可同时治疗多处病变的优点,缺点是缺乏治疗前病理分期、放射性损伤大和无剂量分割标准等.  相似文献   

2.
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药物的快速进展,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来了长期生存获益。尤其是针对转移病灶少的晚期肺癌,通过积极的局部治疗手段,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可能。近年来,随着放射技术的进步,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实现了对小靶区肿瘤的精准高剂量放射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可手术的早期肺癌,而其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也正被积极探索。本文就SBRT在晚期寡转移肺癌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完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治疗精度。方法:针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临床确诊的30例行SBRT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CT模拟定位,靶区勾画,治疗计划评估,剂量验证,治疗摆位验证,完成治疗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结果: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减少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误差,危及器官受量均在限定范围内,摆位误差小于等于3 mm。结论:通过完善非小细胞肺癌SBRT的质量管理,可提高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4.
体部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研究。方法:1997年5月-1998年12月期间治疗32例共35个病灶,根据病变大小进行适形立体定向放疗,射野一般5-7个,治疗次数3-7次,治疗间隔1-3天,每次治疗周边剂量450-1000cGy,总量1890-3420Gy。结果:32例35个病灶根据CT复查肿瘤退缩情况确定CR为28.6%,PR为31.4%,总有效率为60%。1年以上生存率为58.3%。结论:立体定  相似文献   

5.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成为医学上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近十年的临床证据表明SBRT替代手术治疗效果可观。由于毒副作用小,SBRT同样适用于肺功能差、患有某些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患者。最近针对可手术早期NSCLC患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SBRT可能同样适用于这一群体,但这些可观的结果仍需要长期随访的前瞻性实验的验证。本文就SBRT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药物的快速进展, 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来了长期生存获益。尤其是针对转移病灶少的晚期肺癌, 通过积极的局部治疗手段, 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可能。近年来, 随着放射技术的进步,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实现了对小靶区肿瘤的精准高剂量放射治疗,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可手术的早期肺癌, 而其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也正被积极探索。本文就SBRT在晚期寡转移肺癌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庞军  陈燕 《现代肿瘤医学》2017,(9):1454-1456
目的:观察全身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腹膜后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超级γ刀(SGS-I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转移癌65例,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肿瘤体积8.7~1 352.3cm3,等剂量参考曲线50%~60%,周边照射总剂量40~48Gy,分割处方剂量4.0~6.0cGy,重复治疗8~10次,5次/周.结果:治疗前腰背部疼痛不适等40例,治疗结束后1至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32例(80.0%),轻度缓解7例(17.5%),部分缓解1例(2.5%),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7.5%.65例病人治疗后2~3个月复查CT或MR,肿瘤消失36例(55.38%),缩小27例(41.54%),无变化2例(3.08%),总有效率96.92%.2级放射性消化系统反应为16.18%,无>2级放射性消化系统反应的发生.结论:全身γ刀治疗腹膜后转移癌临床效果确切,毒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8.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是指应用单次或少数多次给予靶区高剂量照射的治疗方式。和常规放疗相比,该技术具有分割剂量大、精度高等特点。对于因高龄或合并严重心肺等内科疾病不能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BRT已被确立为标准治疗。对于可手术病灶,SBRT能达到与手术相似的局部控制率。本研究将对SBRT用于早期可手术NSCLC患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12例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放射副反应。方法 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伽玛刀放疗,50%的处方剂量线完全覆盖PTV,60%~70%剂量线包裹95%以上GTV,照射剂量以50%剂量线作为处方剂量,3~12 Gy/次,总剂量40~60 Gy,1~3周完成治疗。结果治疗后3~16个月所有患者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其中完全缓解(CR)率29.5%(33/112),部分缓解(PR)率为60.7%(68/112),总有效率为90.2%(101/112)。6个月和1年的局控率分别为98.8%(80/81)、92.3%(36/39),生存率分别为100%(81/81)、94.9%(37/39);放射性肺炎为其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9.8%(11/112)。结论 LUNATM-260型伽玛刀作为1种新的SBRT设备,能够有效地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1 例患者均采用少分次、大分割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直径<3cm者,70%~80% 等剂量线覆盖靶区,单次周边剂量7~9Gy,总剂量36~42Gy,分5~6次;肿瘤直径3~5cm者,60%~70%等剂量线覆盖靶区,单次周边剂量5~8Gy,总剂量40Gy,分5~8次;肿瘤直径>5cm者,50%~60%等剂量线覆盖靶区,单次周边剂量4~6Gy,总剂量40~42Gy,分7~10次。隔日治疗,总时间不超过2周。疗程中同步行射频热疗,在放疗前或后45min内实施,时间为60min,每周1~2次,次间间隔72h以上,共6~8次。结果:治疗后2~3个月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9.0%(4/21),部分缓解率为71.4%(15/21),总有效率为90.5%(19/21)。骨髓抑制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61.9%(13/21)。结论: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轻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SBRT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肺癌仍处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体,NSCLC患者中有15%~25%可以被早期发现(ⅠA或ⅠB期),而且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在不断升高。目前针对能够耐受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仍然是手术。但是,早期NSCLC患者中只有约60%可以耐受根治性手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以往,认为传统放疗(1.8~2.0 Gy/次,1次/天,6~7周)是其标准治疗方法,但是疗效欠佳;有研究证明传统放疗效果不佳是由于局部剂量不足。目前,几项长期随访研究都证明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不能手术的Ⅰ/Ⅱ期NSCLC患者有效并且安全,SBRT已经成为不能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能够手术的病人,SBRT也逐步成为一种可以替代手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Purpose

Large tumor motion leads to large treatment volumes with an Internal Target Volume (ITV) based approach, whereas mid-ventilation (MidV) based Planning Target Volumes (PTV) margins typically lead to smaller treatment volum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idV approach on clinical outcome data of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 in NSCLC.

Methods and materials

297 patients with 314 peripheral tumors treated from 2006 to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all patients a 4D-CT was acquired and the MidV-CT-scan was selected. Tumor amplitudes were determined in left–right (LR), cranio–caudal (CC) and anterior–posterior (AP) direction, to calculate patient specific PTV margins.

Results

The median LR, CC and AP tumor amplitudes were 2 mm (0–16 mm), 4 mm (0–39 mm) and 3 mm (0–18 mm), respectively, yielding a median CTV-to-PTV margin of 8 mm. An ITV + 5 mm based PTV margin would have been bigger in 47% of the patients. After a median follow up of 22 months, 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n six patients (2%). Two year LC and OS were 98% and 6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Using the MidV approach combined with online image guidance an excellent LC of 98% was established with SBRT. This provides clinical support that incorporating respiratory motion into the PTV margin is a safe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