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46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促进丙戊酸钠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546例年龄为3个月~87岁的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797例次稳态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2例次(51.69%)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μg/mL)内,64例次(8.03%)高于100μg/mL,321例次(40.28%)低于50μg/mL;不同年龄段的血药浓度有效治疗范围无明显差异;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有63.37%的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明显高于普通片(50.29%);合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时,可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且三者联合服用时更明显,而合用妥泰、R-氨酪酸、氯硝安定时,血药浓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适时监测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粒子免疫检测法对720例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98例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50~100μg/m L),占69.2%。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因素及用药监护的模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住院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监护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对48例住院患者进行129例次血药浓度检测,并开展用药监护。鼻饲患者平均血药浓度低于口服患者(P<0.01)。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1患者癫痫发作的例次较高(P=0.024)。导致丙戊酸血药浓度异常的因素有剂量、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用药依从性等。48例患者治疗方案调整主要措施有加量、联合用药等,经调整后,癫痫症状控制良好。4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ALT/AST轻微升高。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个体化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药师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开展用药监护工作,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药物剂型、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临床药学室337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记录,将浓度值、性别、年龄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值与性别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药物剂型、年龄和体质量密切相关。结论丙戊酸钠在患儿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应根据每位患儿自身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分析法对我院277例口服丙戊酸钠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277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中,血药浓度<50 μg?mL-1的占47.29%,在50~100 μg?mL-1的占44.76%,>100 μg?mL-1的占7.95%。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年龄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应重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疗效等综合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做到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68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丙戊酸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服用丙戊酸制剂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其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5例在50~100mg·L-1,占总数61.57%,儿童患者的血药浓度相对偏高。结论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存在个体差异,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测定72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VPA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40~100 μg/mL,VPA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时总有效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单用VPA 的患儿中,<3岁组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7~16岁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P均<0.01);口服溶液组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普通片剂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P均<0.01)。联用其他抗癫痫药物的患儿(联用组)总有效率74.85%,低于单用VPA(单用组)的
89.24%,且联用组VPA血药浓度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高于单用组(29.34% vs 9.36%,P均<0.01)。结论:VPA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但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剂型、联合用药等),临床上个体化给药时不能仅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依据,应综合考虑以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409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丙戊酸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对409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09例次中,丙戊酸血药浓度〈50μg·mL-1的占39.85%,50~100μg·mL-1的占52.32%,〉100μg·mL-1的占7.82%。血药浓度〈50μg·mL-1的患者,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率为44.78%;血药浓度≥50μg·mL-1的患者,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率为86.99%。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有重要指导作用,应根据血药浓度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回顾分析老年患者丙戊酸脑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对丙戊酸脑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丙戊酸钠(VPA)后确诊为丙戊酸脑病患者4例,比较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70.3±9.8)岁;均为单用VPA;表现为意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肝功能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均在正常范围,血氨浓度升高;脑电图提示广泛漫波增多,以θ和δ波占优;4例患者停用VPA 2周后症状改善,血氨浓度下降。 结论:丙戊酸脑病突出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临床使用VPA时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停药后症状可逐缓解,其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如何开展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后的药学服务。方法:对2007-2009年679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后的药学服务记录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监测结果不在有效范围共122人,监测了297例/次,占43.7%(297/679),临床药师对其中75例/次给予书面药学服务意见,222例/次给予口头药学服务,提出了剂量调整、药物品种更换、联合用药等建议。最终84.4%(103/122人)监测结果处于治疗范围内,19人因受到丙戊酸服用最大剂量的限制未能达到50~100mg.L-1的有效血药浓度,给予联合用药的药学建议。结论:临床药师于血药浓度监测后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丙戊酸定标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血药浓度监测成本。方法:丙戊酸钠标准品经过溶解、稀释、定量等步骤得到丙戊酸定标液,并与进口定标液作比较。结果:配制的丙戊酸定标液用于血药浓度监测时,与美国进口试剂无显著差异。结论:自配的丙戊酸定标液可替代进口试剂使用。 相似文献
14.
1073人次丙戊酸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 073人次丙戊酸药物浓度监测的数据,并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04例患者1 073人次符合入选条件的丙戊酸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在有效治疗窗内的仅占40.7%;TDM次数为1次、2次和3次的分别占总人数的70.86%、16.06%和4.47%;在所有测定3次或4次的患者中,第1次、2次、3次和第4次TDM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55%、20.45%、54.55%和35.29%.结论:TDM虽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监测次数偏少,监测结果达标情况不理想,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安全应用该类药物、有效开展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04年至2017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报告数据,提取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丙戊酸剂型、剂量、血药浓度等药品信息,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出现时间及预后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4例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前三位分别是皮肤和皮下组织(29.5%)、血液淋巴系统(22.1%)、神经和精神系统(17.1%);多数患者不良反应转归为痊愈(30.6%)或好转(48.5%),少部分患者未好转(8.0%),有2例死亡(0.3%)。在71例已知血药浓度的报告中,16例(22.5%)未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4例(47.9%)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21例(29.6%)超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结论: 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液淋巴系统和神经精神系统是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常累及的系统,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或累及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出现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后给予停药、减量或对症处理等措施可以逆转;血药浓度值对于预测丙戊酸用药的安全性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我院住院患者尤其是长期住院、反复感染及重症感染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用药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结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细菌学培养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值、疗效、肾功能情况等),对我院ICU 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86例患者共298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ICU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79.07%;合理使用率44.19%,基本合理使用率34.88%;药物利用指数(DUI)为0.66。血药浓度监测首次达标率45.35%。出现6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为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我院ICU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的使用基本合理,其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实现个体化给药,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812例/次环孢素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用药情况。方法:对我院502例患者1812次符合入选条件的环孢素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有效治疗窗内的仅占41.4%;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为1、2、3次者分别占总人数的44.8%、16.3%、11.6%;在所有监测次数为3次~4次的患者中,第1、2、3、4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0.6%、48.0%、50.0%、57.9%。结论:治疗药物监测虽然广泛应用,但监测次数偏少;即使监测多次,达标情况仍不理想,应高度重视这种不能很好调整患者用药的现象;同时,这与药费昂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临床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43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2例次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占总例次的68.5%,而有6例次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未能控制癫痫症状,13例次出现毒性反应.血药浓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浓度有102例次,占31.5%.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临床用药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