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对苯二胺分别与甲基氢二氯硅烷(MeHSiCl2)或二甲基二氯硅烷(Me2SiCl2)胺解,以间氨基苯乙炔(APA)封端,制备含端炔基聚碳硅氮烷PCSN-A和PCSN-B。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DSC研究了聚合物固化行为,采用TGA和XRD对其固化物的耐热性能和陶瓷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SN-A由于结构内含有硅氢键(Si—H),Si—H键可参与固化,提高交联密度,其固化物具有优异于PCSN-B的耐热性能和陶瓷化性能,氮气下失重5%的温度(Td5)为564 ℃。氩气下1 450 ℃裂解的陶瓷化率为78.4%,得到β-SiC,α-SiC和α-Si3N4陶瓷,聚碳硅氮烷可用作耐高温树脂基体和陶瓷前驱体。  相似文献   

2.
对端羟基脂肪族超支化高分子的端基进行了乙酰化和硅烷化改性,研究了不同端基对超支化高分子的玻璃化温度,折光指数增量以及特性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端基的极性减小使超支化高分子的玻璃化温度降低,不同端基的超支化高分子的折光指数增量也有很大差异,而强极性的端基使超支化高分子在溶液中易产生团聚作用。由于端基在超支化高分子中所占比重较大,端基是影响超支化高分子性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溴化—脱溴化氢一步法制备二乙炔基苯,研究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400为相转移催化剂,二乙炔基苯的产率达68.6%。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4.
均苯四甲酸酐、乳酸和L-谷氨酸在SnCl2·2H2O催化下一步合成了pH敏感的超支化聚(乳酸谷氨酸)共聚物(PGLA)。核磁共振谱分析结果显示:PGLA 分子链由聚乳酸和支化的聚谷氨酸单元组成,未出现戊二酰亚胺环状结构片段,所得共聚物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可溶于pH≥7.4的碱性水溶液,pH=9时,在水中所形成的胶粒体积最大。  相似文献   

5.
用溴化-脱溴化氢一步法合制备二乙炔基苯,研究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400为相转移催化剂,二乙炔基苯的产率达68.6%,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和端基改性的方法合成了以亲水性超支化聚缩水甘油为核和疏水性十六烷基链为臂的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HPG-g-C16),研究了十六烷基疏水臂的接枝率对该两亲性聚合物在溶剂中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45%以上的HPG-g-C16在四氢呋喃(THF)中以单分子胶束的形式存在,在THF与水的混合溶剂中会自组装形成尺寸为1~10 μm的巨型囊泡,而接枝率为15% 的HPG-g-C16能直接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  相似文献   

7.
首先以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N-氨乙基哌嗪反应合成新型B3单体,然后分别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1,6-己二硫醇为A2单体与上述B3单体反应,利用异氰酸-羟基以及巯基-烯的反应,合成了同时含有羟基和烯丙基的双功能性超支化聚(氨酯-胺)和聚(硫醚-胺)。研究了单体种类及投料比与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化学与拓扑结构的关系。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该B3单体同时带有3个羟基与3个烯丙基,当A2和B3单体投料比(物质的量之比)为0.825∶1时,可以成功制备较高分子量的双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丁二酸酐、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主要原料,先在冰水浴条件下合成AB3型单体,然后进行熔融缩聚制得超支化聚(酰胺-酯)(HBP),最后用4-(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苯甲酸对HBP的末端羟基进行功能化改性,得到了一种具有光致变色和酸碱变色性的HBP;用紫外光谱对改性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变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紫外光照时间延长紫外吸收强度增加;随pH值增大紫外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以二乙醇胺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具有端羟基的AB2型超支化聚(胺-酯)。研究了超支化聚(胺-酯)端羟基与乙酸酐的功能化反应,分析了温度和搅拌对该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支化聚(胺-酯)端羟基与乙酸酐的酯化反应动力学偏离二级反应,用反常扩散理论对这一实验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以二氯甲基硅烷和间二乙炔基苯为原料,通过有机镁格氏试剂与卤代硅烷的缩合反应,合成得到了一种新结构的聚(间乙炔基 甲基氢苯基硅烷)树脂(PCS)。采用FT-IR、1H-NMR、13C-NMR和GPC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DSC和TGA对树脂的固化反应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S树脂在 160 °C及 240 °C处有固化反应放热峰;其固化产物具有优异的耐热及耐热氧化性能,在氮气与空气氛围下质量损失5%的温度(Td5)分别为644、595 °C,而1 000 °C的质量保留率分别为 89.0%、57.9%。  相似文献   

11.
化合物Ⅱ、Ⅴ是合成抗早孕药物米菲司酮的两个关键中间体,本文以二氧戊环交换反应法合成了化合物Ⅱ,以“一锅煮”法合成化合物V,改进后的合成方法具有收率高、操作简单及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锂试剂的方法,合成了三氟甲基苯基环已基酮化合物,反应产率在到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苯并吡喃酮和其3位取代苯基、酯基和羟甲基之间插入双键或三键结构,或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3’-或4’-氨基与去甲斑蝥素形成酰胺结构,以发现抗肿瘤活性更强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方法 以丹皮酚和甲酸乙酯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关键中间体3-碘-7-甲氧基苯并吡喃酮(5),再经Heck coupling反应和Sonogashira coupling反应分别制得3位有双键和三键取代基的目标化合物;经Suzuki coupling反应制得3’-或4’-氨基化合物,并与去甲斑蝥素反应制得酰胺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MS和IR方法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选择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为实验瘤株,以姜黄素和大豆异黄酮为阳性对照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 结果 设计合成的17个目标化合物均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7b和7e的活性较好,与对照品姜黄素的IC50值相当, 明显优于对照品大豆异黄酮的IC50值。 结论 在苯并吡喃酮和其3位取代苯基、酯基和羟甲基之间插入双键或三键不会降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会提高其抗肿瘤活性;但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3’-或4’-氨基与去甲斑蝥素形成酰胺似乎对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没有多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间-甲酚为原料,经乙酰化,费赖斯重排等反应,合成文题化合物2-(1-羟基-1,5-二甲基-4-已烯基)-5-甲基苯酚(Ⅰ),2-(1,5-二甲基-1,4-已二烯基)-5-甲基苯酚(Ⅱ)和2-(1,5-二甲基-1,4-已二烯基)-5-甲基苯酚醋酸酯(Ⅲ)。Ⅰ,Ⅱ经元素分析,光谱分析证实其结构。对化合物Ⅲ的光谱数据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抗氧化活性化合物4-羟基白藜芦醇甲基化物。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3,4,5-三甲氧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还原反应、卤代,制备格利雅试剂,与大茴香醛缩合制备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得到的4-羟基白藜芦醇的四甲基衍生物经MS、^1H—NMR确证。结论该路线能顺利实现4-羟基白藜芦醇甲基化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与结论: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简化3-芳基-2,2-二取代二氢苯并呋喃的合成方法.方法 以2-羟基苯基芳基甲酮与酮为起始原料,经交叉型麦克默里(McMurry)偶联反应生成邻羟基二苯乙烯衍生物,再经酸催化环化得到目标产物.结果 采用本路线合成的3-芳基-2,2-二取代二氢苯并呋喃收率在89%~98%之间,结构经IR、1H-NMR、13C-N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 :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结论 :分光光度测定Cd(Ⅱ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 :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与结论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氧化偶联反应,由对苯二胺与端胺基被保护的苯胺二聚体,合成了包含苯胺五聚体的电活性大单体,这条合成路线的特点是,保护了苯胺二聚体的胺端基,防止其进一步反应。利用缩聚反应,由已二胺和1,1,2-十二二胺与大单体合成了电活性聚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