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庆梅  李飞  赵华  计海芬  叶芳 《安徽医药》2016,37(8):962-96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肿瘤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3例伴病原菌感染肿瘤患者(感染组)和43例无病原菌感染患者(非感染组)资料,统计学分析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NLR、血红蛋白(Hb)及血清白蛋白(ALB)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NLR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且非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感染组WBC及NEUT数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1)但非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666);感染组LYMPH、ALB及Hb均低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0、P=0.003)且非感染组低于对照组(P=0.000、P=0.000、P=0.000);肿瘤组NLR与其ALB、Hb、淋巴细胞呈负相关(r=-0.530、r=-0.216、r=-0.740,P=0.000、P=0.046、P=0.000),与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0.604,P=0.000);logistic回归显示,NLR升高及ALB降低是肿瘤患者合并病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3)。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P=0.000),当NLR取值为4.19、4.62时,NLR诊断感染敏感性为88.39%,83.7%,特异性为69.77%、74.4%,诊断价值最大;NEUT的AUC为0.647(P=0.018);WBC对感染无诊断价值(P=0.237)。结论 NLR对肿瘤患者发生病原菌感染具有较好诊断效能;NLR与ALB、Hb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高文珺  范晓晨 《安徽医药》2018,39(4):442-44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在川崎病(KD)患儿体内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63例初诊KD患儿,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典型KD组38例和不典型KD组25例,选取同期正常健康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体内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各组对象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CD64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治疗前,KD组CD64、WBC、Neu%、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和不典型KD组CD64、WBC、Neu%、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4水平与WBC、Neu%、CRP无相关性(P>0.05),与PCT呈正相关(r=0.445,P<0.05);根据ROC曲线可知,CD64辅助诊断KD合并细菌感染的截断值为37.5%,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100%。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水平变化可作为KD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王菲菲  姜丹  白璐 《安徽医药》2018,39(9):1133-1135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非急性脑梗死组,每组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血压、PA、ALB及hsCRP的数值水平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PA、ALB数值水平低于非急性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非急性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PA的OR=0.984(P<0.05)、ALB的OR=0.648(P<0.001),hsCRP的OR=1.818(P<0.001)。结论 PA、ALB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sCRP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金怀双  徐健 《安徽医药》2020,41(9):1058-106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7例)与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1例),对比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OR=0.329)、白细胞计数(OR=1.299)、中性粒细胞水平(OR=1.355)、Killip分级>Ⅱ级(OR=6.4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OR=1.127)、前壁心肌梗死(OR=3.804)、QT间期变异度(QTV)(OR=0.829)、左冠状动脉闭塞(OR=2.129)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病程(OR=0.329)、QTV(OR=0.82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孢美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0 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60 例 CAP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每次 0.4 g,静脉滴注,每天 1 次,疗程 1 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注射用头孢美唑钠,静脉滴注,每次1.0~2.0 g,每天2次,疗程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费用和治疗前后的PCT、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以及不同肺炎严重指数(PSI)患者的PCT、CRP、WBC水平,Spearman法分析CAP患者PCT、CRP、WBC 与 PSI等级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的有效率为 6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5.00%(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抗生素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CT、CRP、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CT、CRP、WBC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SI Ⅳ级患者的 PCT、CRP 水平显著高于 PSI Ⅲ级、Ⅱ级患者(P<0.05);不同 PSI 等级患者的 WB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与PSI等级呈正相关(r=0.538,P<0.05),CRP、WBC与PSI等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头孢美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CAP,可缩短患者住院、用药时间,有效降低患者PCT、CRP、WBC水平。血清PCT水平与PSI等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猩红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表达及其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发热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猩红热组患儿59例,流行性腮腺炎组(对照组)患儿44例,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血清PCT水平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发热情况等因素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猩红热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与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发热天数、体温高峰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在猩红热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猩红热组PCT浓度高于流行性腮腺炎组[(0.49±0.97) ng/mL vs(0.06±0.0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猩红热患儿的PCT水平与CRP、体温高峰、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57、0.234、-0.248、-0.215,P均<0.05),与发热天数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的曲线下面积为0.89,血清PCT诊断阈值取0.10 ng/mL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40%和81.40%。结论 猩红热患儿血清PCT水平与CRP、体温高峰呈正相关,血清PCT在猩红热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和肽素(Copeptin)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96例AMI后HF住院患者设为心衰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另根据Killip分级将心衰组患者分为Ⅱ级(n=74)、Ⅲ级(n=88)和Ⅳ级(n=34),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RP、PCT、Copeptin水平,随访3年,以患者出现心源性死亡以及再发心衰记为生存预后不良,分析两组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血清CRP、PCT、Copeptin预测AMI后HF生存情况的价值进行探讨。结果 心衰组血清CRP、PCT、Copepti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Killip分级心衰组患者血清CRP、PCT、Copept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7.67个月(95% CI:25.93~29.41),对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4.02个月(95% CI:32.90~35.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PCT、Copeptin三者联合诊断AMI后HF生存情况的敏感度为87.40%,特异度为90.20%,AUC为0.927,CRP、PCT、Copeptin三者联合诊断的AUC、敏感度高于各单个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血清CRP、PCT、Copeptin对AMI后HF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AMI后HF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飞  刘柱  杨修明  柏立山 《安徽医药》2020,41(2):173-175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PLT、PDW、MPV与急性阑尾炎(AA)病情进展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的116例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LT、PDW、MPV检查,术后均将切除的标本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组(41例)与复杂性阑尾炎组(75例),评估PLT、PDW、MPV与AA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单纯性阑尾炎组患者PDW为(13.37±3.00)%、MPV为(11.42±1.27)fL、PLT为(220.96±58.79)×109/L,与复杂性阑尾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和MPV、PDW均呈负相关(r=-0.499,P=0.000;r=-0.464,P=0.000),MPV和PDW则呈正相关(r=0.933,P=0.000)。结论 PLT、PDW、MPV与AA病理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可作为AA临床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军尧  刘利波  李力军 《安徽医药》2017,38(8):1008-1011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8(IL-18)水平与早期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收治的AOPP患者(AOPP组)128例,按中毒程度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45)和重度组(n=47),选取同期解放军武汉总医院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对象在入院时、入院第1、3及7天时外周血CRP、IL-18水平及肝功能五项指标,采用Pearson分析CRP、IL-18与肝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AOPP组患者外周血CRP和IL-18水平在入院时、入院第1、3及7天时逐渐升高,在第3天时达到最大值,在发病1周后下降,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组患者外周血CRP和IL-18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入院第7天CRP和IL-18水平分别是入院时的4.94和2.96倍。AOPP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蛋白(ALB)和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组肝功能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18与ALT、AST、TBL呈正相关,而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 AOPP患者外周血CRP、IL-18水平与中毒程度、中毒时间和早期肝损伤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外周血CRP和IL-18水平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早期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68例)、1级高血压组(63例)、2级高血压组(79例)、3级高血压组(48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4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促使血压显著升高的影响因素。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纤维蛋白原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级高血压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3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OR=2.746,P=0.004)、胆固醇升高(OR=2.169,P=0.037)、肌酐升高(OR=2.711,P=0.011)以及尿酸升高(OR=2.975,P=0.002)是3级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血糖、胆固醇及尿酸无相关性(P>0.05),仅与血肌酐呈弱相关(r=0.173,P=0.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血糖、胆固醇、肌酐及尿酸水平的升高对于极高危高血压(3级高血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儿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性阑尾炎患儿115例(其中单纯性46例,化脓性38例,坏疽性31例),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第5天采血进行血清CRP和WBC计数检测,并与33例健康儿童的血清CRP和WBC计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单纯性组、化脓性组和坏疽性组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单纯性组<化脓性组<坏疽性组,P均<0.0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组术后CRP水平和WBC计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1)。有并发症组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较无并发症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急性阑尾炎患儿检测血清CRP和WBC计数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海华  陶晓根 《安徽医药》2015,36(11):1342-1345
目的 研究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及过程中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对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在明确感染的前提下结合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130例和非感染组70例,对其进行血清PCT、CRP和WBC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PCT、CRP及WBC计数之间的差别,并计算PCT、CRP和WBC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者PCT和CRP检测值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 < 0.05),而W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CT升高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95.4%)和特异性(91.4%)要高于CRP和WBC(P < 0.05);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组患者的PCT高于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组(P < 0.05)。抗菌药物治疗后,PCT水平下降幅度较CRP大(P < 0.05),WBC变化幅度较小(P < 0.05)。结论 PCT可作为感染性疾病初步诊断的指标之一,并可用于初步判断病原体及指导判断抗菌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学军  檀碧波  韩杰  耿玮 《河北医药》2008,30(11):1660-1661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AA)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比值(N/L比值)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对诊断的意义。方法检测AA患者术前血清IAP、CRP水平和外周WBC,并计算N/L。结果AA患者血清IA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坏疽或穿孔性组较急性单纯性与化脓性阑尾炎组明显升高(P<0.01)。N/L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情越严重,N/L比值越高。AA患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坏疽或穿孔性组CRP水平较急性单纯性与化脓性阑尾炎组又有明显升高(P<0.01)。IAP、CRP与N/L比值联合检测对白细胞计数正常的AA诊断有重要意义,对这部分AA预测的准确率达100%(42/42)。结论IAP、N/L比值及CRP能比较准确地反映AA的病情,三者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对A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蔺小培  严成明  张榴榴 《安徽医药》2020,41(11):1254-1257
目的 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血清维生素A、E的水平。方法 选取2017年2~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作为RRTI组,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作为非RRTI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血清维生素A、E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水平;分析血清维生素A、E水平与血清WBC、CRP、H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组对象维生素A、Hb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Hb水平均低于非RRTI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检测水平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组、非RRTI组和对照组血清维生素A缺乏率分别为85.00%、78.33%和40.48%。120例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血清Hb水平呈正相关(r=0.186,P=0.018),与血清CRP水平呈负相关(r=-0.205,P=0.009)。结论 呼吸道感染儿童存在维生素A缺乏,以RRTI儿童维生素A缺乏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王祥龙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06-2107
目的 评估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150例行开放性阑尾切除的急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组织学资料.结果患儿中123例阑尾严重感染,其中24例发生穿孔.组织学分析显示99例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6%),24例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6%),27例为正常阑尾.阑尾穿孔组症状持续时间[(4.6±5.6)h]、人院时体温[(38.3±0.9)℃]、白细胞计数[(15.6±4.7)×109/L]及C-反应蛋白水平[(1610±653) mg/L]明显更高(P<0.01).白细胞计数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准确性及敏感性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单纯性及穿孔性阑尾炎的敏感性分别为93%及99%.结论 白细胞计数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准确性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儿童急性单纯性及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中炎症标记物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非坏死性阑尾炎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坏死性阑尾炎组(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的CRP水平分别为:(26.7±14.2)mg/L和(56.6±28.4)mg/L,后者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并发症报告率16.7%(7/42例)高于前者的4.3%(4/9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NEUT%),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RP水平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有助于判断阑尾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探讨"菌毒炎并治"理念在急性前列腺炎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90例急性前列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300 mg静脉滴注,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T)以及两组患者血和尿中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观察治疗后转归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例数,并对比两组患者第1天和第7天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体温(T)、血尿中WBC、CRP指标治疗后均有改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转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前列腺炎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诊断小儿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24例肠炎患儿,根据疾病类型分为细菌组(56例,细菌性肠炎)和病毒组(168例,病毒性肠炎)。比较两组患儿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比例(N%)水平;比较病毒组患儿中PCT阳性和PCT阴性患儿血清CRP、SAA、外周血WBC、N%、pH、HCO3^-、Na^+、K^+、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细菌组血清CRP(38.33±41.31)mg/L、SAA(152.88±82.02)mg/L及外周血WBC(12.36±15.65)×10^9/L均明显高于病毒组的(6.69±10.03)mg/L、(69.07±84.75)mg/L、血WBC(8.93±4.05)×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血清PCT(0.54±0.88)g/L及外周血N%(54.52±16.42)%略低于病毒组的(0.60±1.49)g/L、(59.59±19.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有28例患儿PCT呈阳性,其余140例呈为PCT阴性;PCT阳性患儿SAA(132.19±100.19)mg/L明显高于PCT阴性患儿的(56.45±75.6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阳性患儿K^+水平(3.56±0.47)mmol/L低于PCT阴性患儿的(3.86±0.5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CRP、WBC、N%、pH、HCO3^-、Na^+、CK-MB、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血清PCT不能鉴别轻症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PCT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联性,但K^+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天津市北辰医院治疗的120例重症肺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mL溶于100 mL生理盐水,2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血气指标和血清炎性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APACHEⅡ评分降低较多(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氧分压(pO_2)水平显著上升,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气指标改善较多(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PCT)、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hs-CRP、PCT、IL-1β水平降低较多(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小玉  吴大保 《安徽医药》2015,36(7):832-834
目的 观察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六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10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子宫良性疾病需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采用腹式及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24、48小时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48小时WBC均高于术前(P<0.05);经腹组术后24、48小时WBC高于经阴组(P<0.05);经阴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总皮质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血清总皮质醇较术前及术后24小时升高(P<0.05);经腹组术后24、48小时血清总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血清总皮质醇水平均高于经阴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IL-6、CRP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48小时IL-6、CRP水平较术后24小时降低(P<0.05),但仍高于术前(P<0.05);经阴组患者术后24、48小时IL-6、CRP水平均低于经腹组(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机体应激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